我用相机保留下了房台四十七个村

我用相机保留下了房台四十七个村

图一:2013年5月7日,胜坨镇许家村已拆迁的房台房
图二:2013年5月4日,董集镇杨庙村村碑
说起家乡,每个人都从心里感到温暖,感到亲切。在外创业打拼的游子,更是对家乡有着道不尽的眷恋和想念。家乡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心中沉甸甸的回忆。
地处黄河尾闾的东营市垦利区是我的家乡,这里沿黄河有四十七个村是高高的房台村,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黄河南展工程的杰作。从垦利最上游的第一个村董集镇罗盖村,开始向下数,一字排开一直到垦利街道的西尚村,正好四十七个房台村。当我听说黄河岸边的这些房台村要拆除搬迁,心里很不是个滋味,我家虽不住在房台村,可我在这里工作过,我的一些至亲好友都住在房台上,我熟悉这里的一切。我想真要都把这些房台村全拆了,住过房台村的人们将来想找自己住过的地方,到哪儿找呢?生活过的地方美好的回忆,也只能在脑海里回忆了,故土啊故乡!即将逝去的村庄是多少人心中的痛。
如何把这些房台村留住?我想只有靠影像资料了。有一天,我和宣传部的老同事,时任县党史史志办主任的种玉洪聊起此事,他也有同感,他风趣地说:“我出车,你出技术,咱把房台村的影像资料留下来吧。”就这样我们一拍即合。为此,我还专门让儿子给买了台小型录相机,我又专门买了六盘小录相带,从2013年春天我开始了这项浩大的工程。我要把这里的村风村貌记录下来,我要把这里的风土人情记录下来,我要把这里人们生活环境、生活习惯记录下来。
让在房台村居住过的人们几十年后还能找到自己的家。这就是我当初的想法。可对我来说也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房台村离我家最近的也有十五里路左右,远的六、七十多里路。走进村里,每个村我都想把资料留得详细一点。该拍照的拍照,该录像的录像。一个村就要转转悠大半天,从村碑、农家小院、村两委办公室、大街小巷、村卫生室、村经销点、村学校、村幼儿园、凡是村里标识的建筑物我都一一记录下来。为了记录当地的风土人情,我把玩耍的孩子和在大街上啦呱的老人们都收录镜头。
图一:2013年5月7日,胜坨镇梅家村房台小院
图二:2013年5月4日,董集镇新李村大街
图三:2013年5月7日,董集镇北范村大街上拉呱的老人
图四:2013年5月7日,胜坨镇吴家村房台小院
我和在大街上啦呱的老人聊天得知,沿黄这些村原大都隶属利津县,这里的生活习俗、结婚嫁娶的风俗以及老人去世的丧事操办都和利津一模一样。沿黄河这几十个房台村,虽然不算富裕,但这里的民风纯朴,村风正,村民们祖辈勤俭节约,人们的生活习惯爱干净、讲卫生。这里的老人们都有清晨早起清扫院子的习惯,人们烧火做饭用的柴火都是用包袱背进来,做完饭打扫干净,再把剩下的草用包袱提出去。灶堂里永远干干净净。这里的家庭妇女最勤快,农忙时下地干活是整劳力,农闲时纺线、织布做家务,她们从没有闲着的时候。她们理家有方,个个把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她们用花布做炕围子,炕上铺上褥子,褥子上再铺上单子,把家拾掇得是那么温馨。这里的大姑娘、小媳妇们个个爱漂亮、爱打扮、爱美。在垦利,人们常说:西乡出美女。因为房台村在垦利的最西边。你别看房台上的院子小,小的十几平米,大的也就二三十平米。可人们把小院子拾掇得像小花园,十几平方米的小院子,她们在靠墙的地方要种上花、种上草,种上好看的石榴树,让小院子生机勃勃。
春天,我看到辛勤的人们早起把种子、化肥装上三轮车、地排车,去播种丰收的希望。收获的季节,家门口、大街上大坝上晒满了粮食。尤其到了金秋十月,房台村的房顶上那金灿灿的是玉米,那白花花的是棉花。因为院子小很少见阳光,只好把丰收的果实晒到房顶上。

图一:2013年12月10日,胜坨镇张西村67岁的村民董象禹和老伴在大门口给牛铡草  图二:2013年12月6日,胜坨镇苏刘村大街上从邻村赶集归来的妇女们  图三:2013年12月6日,农历11月初四是海西村大集  图四:2013年6月6日,胜坨镇辛庄村大街上聊天的老人

我从春拍到冬,一年四季的美景都收录进了我的镜头。史志办的车有空就拉我去,没空我就自己背上相机骑自行车去。一个村一个村底转,一条巷子一条巷子转悠着拍。那个村庄拍好了,拍全了,我就把照片整理好,一村一个文件夹,我就把照片资料和录像资料拷给党史史志办,作为永久性的资料保存下来。
住过房台的朋友们,你们什么时候想家了,什么时候想看看原先房台村长得什么模样?我这里给你们保留着呢。房台村永远是你们心中的一份留恋。
图一:2013年5月31日,胜坨镇前彩村房台房小院  图二:2013年6月6日,胜坨镇三佛殿村的房台胡同  图三:2013年5月31日,胜坨镇前彩村大街  图四:2013年5月31日,胜坨镇棘刘村的房台小院

作者简介:王文元,新闻编辑,东营市垦利区广播电视台退休,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三十多年,有百余篇作品获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