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觉得人生没有了希望,那我想请你看看高适的一生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我们对高适的认识,更多的是源于这首古诗,但是我们读过了这首古诗,却并不了解这个作者。在一千多年前,高适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什么叫只要活着就永远不要退缩。
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二十岁的高适来到长安,见识了唐朝的繁华,也认识到了自己的差距,二十岁的他胸怀大志,但是和所有的年轻人一样,空负着这一腔的热血,并找不到自己理想中的青云大道。后来从长安游历到了宋州,就是现在的商丘,开始自己种地生活,直到开元十九年,整整八年,他都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种地。
八年后的他已经28岁,热血并未消退,于是到边塞游历,想要投靠当时的边关节度使,成为幕僚,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不过好像并没有人愿意搭理他,他只身游历边塞四年,见到了边关将士的厮杀,也见到了百姓的疾苦,期间做了《塞上》,《蓟门五首》等多首边塞诗。
四年后的开元二十三年,他去长安参加科举,史籍记载只有两个字:落第。
这时的高适已经32岁,在长安一直到35岁,再一次返回宋州种地。按照我们现代的说法,35岁对一个男人是最残酷的一年,因为如果一个男人到了35岁,依旧没有事业上的成功,那这个人便被世俗判了死刑。而高适三十五岁又开始了种地的生涯,生活又回到了二十岁的那个起点。但这次不再是八年,而是十一年。
天宝八年,46岁的高适终于有人举荐,当了一个小小的武官——丘尉。具体的工作就是给前线送兵。而对于高适来说,他并不能适应这个职位,因为既要向长官卑躬屈膝,又要看着百姓征兵分别时撕心裂肺的痛苦,没多久他便辞官,再一次来到了长安。
这次,年近五十的他终于得到了唐朝大将哥舒翰的赏识,成为了哥舒翰的幕僚。不过生命总是爱和一些人开玩笑,不能让这个人得偿所愿,但也许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生命有时候只是嫌你爬得不够高。三年后安史之乱爆发,哥舒翰战死。
高适一个人抢了一匹马走脱。一人一马追上了唐玄宗,给唐玄宗提出了去四川的建议,被采纳后升为谏议大夫。高适由于多年游历,对国家的军事形势十分了解,当时给玄宗提意见,要防备各路藩王。后来果然永王李琳谋反,玄宗想起了高适的建议,于是让高适率兵,讨伐永王,一年后平叛。这时54岁的高适,率兵参与讨伐安史之乱的叛军,一举平叛。
如果你以为高适这时候已经年过半百,成了官场的老油子,那你就错了。正因为高适一直是高适,所以他才能是那个命运中注定的人。他依旧是敢言直谏,依旧是一腔热血,依旧没有忘记过二十几岁时自己的抱负。恐怕没有人在四十多岁回到了原点还能意气奋发,恐怕也没有人能够在十几年的贫穷与寂寞中不改初心,恐怕更没有人能够不论顺境逆境都能从不说一句放弃的话。正如高适的诗不加雕琢,便荒芜大气,而没有一丝悲凉,因为在他的眼中,人生永远没有退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