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建筑可阅读:徐家汇这座老建筑里,记录着上海的百年温度
如今,在夏秋等天气多变的时节,经常会在手机、电台等多个媒介收到天气预警信息,方便大家生活。你可知道?早在1879年的夏天,徐家汇这座绿荫环抱的古朴建筑里,就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台风警报。那这座老建筑有什么特殊功能?它的现状如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上海气象博物馆(徐家汇观象台旧址),去探寻一番吧↓
建筑本身
140多岁“高龄”的老建筑
徐家汇观象台始建于1873年,选址于徐家汇肇嘉浜西岸(今蒲西路221号),建成二层平台的五开间平房。后随气象业务的发展,1900年在今蒲西路166号扩建新楼,即现在的徐家汇观象台旧址主体建筑。
大楼初建时,中央建有砖木结构的测风塔,顶高40米,安有专业的风向风速仪。1908年至1910年间,由于地基承载问题,高出主体部分的砖木测风塔被拆除,替换为35米高的铁塔,后于1963年拆除。
砖木测风塔改为铁塔测风塔对比图
这座小楼通身上下,散发出罗马式建筑风格。正立面三段布局,中间三层,底层圆拱大门贯通二层,三层有玫瑰窗,平顶露天阳台。外立面采用灰色清水砖墙,圆拱券窗,窗框和窗下用红砖装饰,局部墙身带有齿形饰,部分窗框由红砖筑成隅石状,平台及室外楼梯栏杆为宝瓶状。
从1872年开建至今的140多年里,这里从未间断过对上海气象的观测记录,成为一个重要的观测点,这里的每个细节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气象台设备先进,'凡垂直气流咫风、风暴等现象,从未有一件轻于放过,不加研究’。”
2005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徐家汇观象台旧址为市优秀历史建筑。2016年起,改建为上海气象博物馆的徐家汇观象台旧址,作为徐家汇源景区的一部分,限时对游客免费开放。
建筑修缮
对照1910年建筑样式修缮布展
经过长达一年的资料收集整理,这座“百年老气象台”于2014年开始整体修缮与布展。基于对建筑历史风貌的最大尊重,最终确定此次修缮以1910年的样式为对照。
本着真实性、可逆性和可识别性的原则,原有建筑立面风貌得到了保护和修复。在修缮立面清水砖墙过程中,后期大修覆盖其上的仿石水泥涂料被剥除,北立面中部塔楼的清水砖墙重见天日。
墙面修复
外立面上的消防楼梯及各种管线也在此次修缮中得到规范,塔楼的大钟面与原钟楼之上的铁塔也得以恢复,外立面木门窗、木质百叶窗重现昔日风韵。
塔楼时钟修复
此次修缮保留了基于功能要求的历史改造痕迹和在历年大修中加固、替换、增设的结构构件。
在底层东西两侧的互动体验空间内,可以清晰看到不同年代、不同形式的木柱、砖柱和砼柱,配合拆除吊顶之后的木格栅天花,展现出建筑的历史变迁。
三层东西两侧的大空间将木屋架呈现在参观者面前的同时,也保留了屋架下方的工字钢梁加固格构。
测风塔吊装
建筑故事
观象台大咖们都留下了什么
徐家汇观象台是世界气象组织授予中国的第一个百年世纪气候站,也使得上海成为我国连续气象观测资料保存最完整的城市,在观象台工作过的历任大咖们,几乎都是当时国际上颇有造诣的气象学家,他们都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珍贵的记录呢?
连续百年不间断的气象记录
经过数年的精心修缮和维护,徐家汇观象台旧址如今化身为上海气象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在这里,1872年至2020年的气象发展历史尽收眼底,还可以与十九世纪的古董气象文物近距离接触,了解现代最前沿的气象科技进展,体验智慧气象的魔力。
古董气象文物
在互动气象演播厅,游客还可以化身天气预报员和气象主播,感受真实的气象播报员的工作日常;在这里,你还可以戴上VR眼镜,一探台风眼里的宁静,感受外围的“疾风骤雨”,走进神奇的南极。
建筑
打卡点
32方位罗盘
从二楼走进博物馆厚重的大门,地上内嵌一个32方位罗盘。气象对于远洋航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早的气象服务就是服务于航海,罗盘就是用于航海上测量方位的。
国际经度联调基点、中国重力加速度基点
国际经度联测是徐家汇观象台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科研活动。在被国际天文协会确定为标准时计处后,徐家汇观象台曾两次参加国际经度联测任务,成为重力加速度的基准点,是世界三大基准点之一。在主楼前的草坪上,可以看到国际经度联调基点及中国重力加速度基点。
建筑
开放信息
地址:徐汇区蒲西路166号
建筑
周边打卡点
光启公园
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对“气象”有着大量阐述。这是他对中国天文学与气象学作出的杰出贡献。光启公园主要由徐光启墓和徐光启纪念馆两部分组成。
地址:徐汇区南丹路17号
上海电影博物馆
呈现百年上海电影魅力,生动演绎了电影人、电影事和电影背后的故事。
地址:徐汇区漕溪北路595号
建筑
周边旅游路线推荐
上海气象博物馆(徐家汇观象台)→光启公园→土山湾博物馆→上海电影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