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说话屡获升迁的故事
我们平日生活里会接触到很多人,大部分人的沟通方式都反映出他的思维方式。
是怎么样的呢?
是祈祷式的。
比如,我想当上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谁能满足我?
你有木有很熟悉的感觉?你去庙里肯定可以听到信众们默念的就是诸如此类。
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和庙里人与佛之间的沟通方式,必须是不一样的。
如果你把别人都当作佛祖,采用同一个沟通方式,那就很难有效果。
比如我们来看看成熟的人是怎么沟通的。
我想起我们历任编辑和我的第一次对话都是一个模式。
都是两句话。
第一句:我料定你一定受困于什么问题。
第二句:我能解决这些问题。
非常有意思哦,
第一句全是“我知道你要什么”;
第二句全是“我给你你要的,你给我我要的,如何?”。
一个人这么说不奇怪,个个都这么说,就证明了一点,她/他们全都是行业资深人士。非常明白如何与别人沟通。
上来一句废话都没有。
直接就是:你有病,我有药,药很贵,但很值。
这就是一个资深人士应该有的对话方式。
很多人一味的以为优秀是好的,但其实不一定。
就像你说你是哈佛毕业的,那也得对方恰好需要一个哈佛毕业的,而且对方恰好付得起这个费用,两者缺其一,就无法成交。
所以,仅从对话的开头,她/他们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不仅资深,通透,明白人,而且下足了功夫,做足了调查研究。
这样的应聘或者合作,成功率是很高的。但反过来,你去看看应届生应聘的成功率就非常低。
她/他们通常会告诉面试者,自己想要学习,自己想要成长,自己遇见了什么样的苦恼,云云。
我们说一个人,自己一辈子遇见什么问题,其实说到底,都是自己的问题,别人无论嘴上会不会客套的关心一下,其实内心都是不会关心的。
就像你跟老板说,我工作不顺,觉得自己没有发展前途,我生活不顺,觉得自己生存艰难。
老板都会露出一个很夸张的表情,惊讶的问:“是吗?”。然后很NICE的关心你几句,鼓励你几句。
但是,老板的心里,早就飘出千万里......
这不是天底下的老板都不好,而是每个人都这样的。当别人跟你诉苦的时候,其实你脑子里一样在走神。
因为每个人关心的都是我能得到什么,而不是别人需要什么。
但事实上呢?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恰恰是后者。
这就是绝大多数鸡汤告诉你的,或者说那些成功人士告诉你的:不要问自己能得到什么,多去问问自己能够提供什么。
这句话听着很鸡汤,像是李嘉诚这种人说的,但它还真的是实话,并不是忽悠你。
我给你举两个例子,一个古代的例子,一个现代的例子。
比如肥皂剧《皓镧传》,就是《延禧攻略》男女主主演的一部讲吕不韦和秦始皇他爹妈的故事。
吕不韦是赵国的大商人,当初他见到身为质子,就是人质的秦国庶出的王孙,异人。求见。
见面后第一句话就是:“吾能大子之门”。
意思就是我能够壮大你的门楣,说白了就是我能让你往上进一步,提高地位。
异人就笑了,你不过是个商人,我再落魄,再庶出,好歹也是秦王孙,怎么轮得到你来光大我的门楣呢?
当然,接下来吕不韦就不急不慢的讲出他的计划。
比如让异人改名子楚,讨好从楚国嫁到秦国的,膝下无子的安国君夫人,华阳。
然后自己掏出一半的身家买成礼物,送给华阳,并亲自说服她收异人当义子。又用另一半的身家买通秦国上上下下促成异人回国。
秦王死,安国君继位,安国君死,异人继位。这就是奇货可居的典故。
至此,异人做了亲王,吕不韦做了宰相,实现了他对异人说的,吾能大子之门,也通过异人地位的提升实现了光大自己门楣的愿望。
如果吕不韦见异人第一句不是“吾能大子之门”,而是我想当宰相,估计第一句说完就被当精神病轰出去了,呵呵。
再讲一个现代的例子。
很久之前我们历史文章里提过一个做销售的朋友,某民营集团里一个副总裁年轻时候的故事。
他只比我大一岁。大概是10年前,他还是刚入职他们集团的一个基层销售。
当时求见我后来伺候过的大老板,见不到是必然的。
于是他就在人家办公室门口守了三天三夜,结果在走廊里碰到了。
他用了一句话,吸引大老板和他聊了几分钟。
自那之后,就做了他们集团在一个省的销售的头,继而负责长江以南地区,再负责大中华区,乃至成为全球业务销售的头,集团副总裁。
职场的起点,就在那几分钟。
他后来很多年里都感慨如果没有那三天,他这一生多半是回内蒙古去放羊,他的爸爸,他的爷爷,都是放羊的。
当然,这是他的谦词,人好歹也是名校的硕士。
我不知道那天里他到底说了什么,因为即使他喝醉的时候,也没吐露过。
但我想,那几分钟里他肯定不会去告诉人家,他想要升职,他想要加薪,他想要北京户口,他想要买房,他不想回家放羊,肯定不是这些。
如果让我去猜,那几分钟里他说了三句话。
第一句:一定是告诉对方,他能为对方带来什么;
第二句:他凭什么能为对方带来他说的;
第三句:一定是讲出他的策略或者简要的步骤。
具体的内容,他不说,我们也猜不出。
但我事后去想,他那番话后的很多年里,他们公司卖出了天量的设备,而这种设备取代了原来的供应商思科。
而价格呢,是思科的1/20。
我想,当年他还是个小销售的时候,显然有预见性的看到了未来的市场格局。
想对方所想,急对方所急,抓住了人家内心深处最迫切,又模糊不清的那点需求,清晰的讲了出来。
这就是为什么诸葛亮见刘备,一番隆中对能让对方茅塞顿开,这就是为什么吕不韦见异人,一句话能让对方有兴趣与他商榷。
我们说一个人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要么有资源,要么有方法。
如果没有资源,也没有方法,那是不可能如愿以偿的。
所谓的方法,不是你想要什么,而是你能带给别人什么。
你想要的东西,一定是你在带给别人的过程里,捎带着实现的。
就像刘备想的肯定是自立,但他这么去找曹操显然没下文。
他说服曹操的理由肯定是替他阻挡袁术,等忽悠到兵力离开了许都。将在外,你还能管得到细节么?
到了徐州,他有兵,有名义,打着为曹操抵挡袁术的旗号夹带私货,完成自己的目标,谁又能怎么样呢。
有人可能不喜欢我说的这些人,无论是吕不韦,还是那个销售。觉得他们揣着自己的目的,打着别人的旗号。
但实际上,老板都很喜欢这样的人,因为这就是人才的特征。
那个销售拜访的我的前老板,他在中、美的上市公司里兼的董事的职位就有7,8个,在非上市公司里兼董事或董事长的职位有十几个。这么多都还只是兼职,本职都不在其内。
他不可能真的每件事都靠自己的力量去搞清楚,他早已幻化成一面旗帜。
你告诉他,你能怎么用好他这面旗帜,让他的梦想拓展的更大一些,他就会认为你有价值。
至于你自己想夹带点什么私货,他乐见其成。
毕竟每个人才都想长大,这很正常。
但如果你跑去跟他说,你想长大,那他当然不会理你。因为你长不长得大,跟他有个毛关系。
这是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也是一个常见的鸡汤。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时时刻刻遵守它。
所以,只有少数人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改变自己的命运。
而这个解决方法就是不断的去替别人解决问题,并且在替别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顺带,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拳头收回来,才能打出去,胳膊直挺挺的,怎么可能打人呢。
老子讲有以为利,无以为用,是告诉你空碗才能盛食物,无才有用,实心的碗那就是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