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克莱伯的电影里,居民和地产商总有矛盾

小克莱伯·门多萨是来自巴西的一个比较特殊的导演,这个导演有什么特殊性呢?他的出生并不是专业的影视行业,而是从一个记者影评人逐步的转型成为导演。这条路是一条特殊的道路。

如果套用我们今天的逻辑来说的话,你说我拍的电影不行,那你自己拍一部试试,试试就试试。他试了,而且效果还不错,不错到什么地步呢?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获得了提名。

这估计是大多数影评人的终极梦想了吧,这一点在小克莱伯门多萨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作为旁观者,我们去顾及这位导演的从业目的的时候,不免会带入自己的情绪,可能导演曾经被人这样说过,然后气不过,最终转型成为了导演。

这是玩笑,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他的作品,他并不丰产,然而每一部作品都挺好玩。可能是因为影评人的身份,他的每一部作品似乎都有一些关联点。也可能是因为他对于某一种社会现象了解至深,因此,这些关联点之间的共性也能让观众一眼看穿。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就是他的这部著名的《水瓶座》,这是一部介乎于第一部作品《舍间声响》与最近的一部作品《巴克劳》之间的作品。本片聚焦的依旧是社区矛盾,不过这一次的社区矛盾主要着眼点是租售住房的地产商。

我们在《舍间声响》与《巴克劳》之间来看这部《水瓶座》就很容易看到一条直线,前者主要着眼于贫富差距在巴西的社区中间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结果,后者则是在不断地探讨开发商与住户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即使是在未来也不会有任何的改变。

本片则不然,本片中杂揉了贫富差距化,同时兼具当地企业与个人之间的种种矛盾不可调和,力图展现一种巴西社会的现象——没有活力。很显然,导演的展现很成功,然而作为观众看来,未免太过于影评人了,因为本片的节奏有点缓慢。除非耐心,否则看起来很吃力。

当然,这是本片的一大被人诟病的地方,除去这一点,三段式的分布并没有将后来的高潮展现的非常好,反而是让观众们产生了一种疑惑,或许去掉三段式叙事,本片连贯性会好很多。究竟该作何选择,我们看看本片的故事吧。

一个知名音乐评论家已经六十岁了,她儿女满堂,十几年前丈夫去世后,她就独自一人居住在一个大型的公寓内,然而周边的开发商想要买下这栋公寓,然而所有人都出售了自己的房子,她却拒绝了开发商。

她的这种举动引发了开发商的不满,在被拒绝后,开发商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法子来骚扰这位老妇人。包括深夜在楼上举办派对,在院内纵火焚烧垃圾等等,后来不惜在楼上养起了白蚁来以此驱散她。在她忍无可忍之际,老妇人带着自己的孩子以及律师找上了门。矛盾瞬间爆发了。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而且是一个主线明确的故事,开发商想要买下公寓来作为他用,然而总有一个住户不愿意搬迁,于是开发商动用了“国际惯例”,来迫使租户就范,然而这种方式并不奏效,矛盾就此产生,在资本的作用下, 开发商会做出来很多匪夷所思的举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然而他却忘记了对面的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坚定的人。最终这种矛盾不可调和的爆发了。

在这样的主线下,我们还能从各种各样的旁支末节中看到另一番景象,那就是整个巴西存在的社会现象就是活力不足。作为南美洲国家,本身地处不发达地区,巴西的种种表现正式说明了这种社会矛盾的根源。

音乐评论家的衰落体现的是人们对于精神的淡漠,而地产商的崛起则是因为人们对于金钱的近乎于痴狂的追求。这种追求一定意义上已经让整个社会陷入到一种畸形的状态中去了。

老妇人不过是选择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已,然而这种选择并没有能让自己的处境有一丝丝的安定,地产商威逼利诱,子女们的不理解等等,都加剧了这位老妇人晚年的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矛盾下,老妇人的健康状况却没有人关心了。这无疑是很讽刺的。

而老妇人将自己独立的生活与儿女们隔开,就如同巴西的富人将自己和穷人隔开是一样的。他们各自驻留在自己的圈子内抱团取暖,而唯一的跃升的机会看似达到后,就会引发一系列的报复。

地产商无疑是讨厌的,而这种讨厌是建立在老妇人一样的人们看待他们原本的家庭聚集区的时候的目光之上的。因此,这也算是有因也有果。

社区矛盾是最基础的矛盾,同时也是最深刻的普遍的矛盾,然而这样的矛盾如果不能缓解,就会引发出来大问题,当然,这种结果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看到,也不是任何国家都能平稳解决的,这才是悲哀本质。

……

你好,再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