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作家•散文】顾婧玲/仰望鲁迅
仰 望 鲁 迅
顾婧玲(四川资中)
大凡到杭州者,必到绍兴一游;到绍兴者,则必到鲁迅故居一观。
绍兴位于会稽山下、钱塘江边,是一座拥有24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景色秀丽,民风淳朴。庄严、宏伟的大禹陵、大禹庙,书圣王羲之流觞雅集、挥笔写“古今第一行书”《兰亭序》的兰亭,诗人贺知章、陆游、烈士秋瑾、学者蔡元培等人留下的传说、实物,号称“天下第一大盆景”的东湖,……这些固然值得去探幽揽胜;但到绍兴,我最迫切的愿望,还是去寻访鲁讯先生的遗迹。因为绍兴是鲁迅故里,鲁迅在绍兴生活了占其一生三分之一强的二十年,绍兴留有鲁迅青少年时代生活的诸多足迹。
徘徊于绍兴的大街小巷,寻觅鲁迅的遗迹,我对鲁迅先生的了解也更进了一层。瞻仰鲁迅的故居,抚今追昔,我的思绪不由得飘向130多年前的晚清……
鲁迅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祖父周介孚在同治年间被钦点为翰林,是一个主张自由读书和注重实践的开明人士,继祖母蒋氏生性幽默,常给鲁迅讲民间故事,给他以民间文化的启迪。父亲周伯宜是秀才,思想开明;母亲鲁瑞虽然不识字,却自学成才,为人坚毅果敢。由于祖辈和父辈都属于当时的有识之士,良好的家庭环境,从鲁迅诞生就带有一种先天的优秀的文化基因,在童年的成长中又得到了很好的文化浸润。这种浸润,让鲁迅终身受益。
鲁迅整个少年时代都在绍兴生活,直至1899年出外求学。绍兴是他成长的乐园,有百草园玩耍、捕鸟的经历;也有三味书屋后园寻蝉蜕、折腊梅的乐趣;和少年朋友章闰水建立深厚情谊的快乐,章闰水即《故乡》中闰土的原型,给他讲捕獾、刺猹的那个圆脸少年;也有继祖母蒋氏对他的故事启蒙,后来他在《狗·猫·鼠》《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章中均有生动的回忆;也有寿镜吾老师对他的孜孜不倦的教导,鲁迅先生对他有极高的评价,称赞他为“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这些经历给了他美好的情感积淀,带给他无限美好与幸福的回忆,他后期记述少年时代生活的文章总是显得质朴而深情。同时,也是在这样的成长中,他学会了观察周围的生活,比如他对百草园的描写就可以初见端倪。“不必说碧绿的菜畸,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正是这种对事物观察的细致入微,日积月累,后来对人性的观察也便得以循序渐进,最终登堂入室,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漫步百草园,细细品味园门上一个六岁小女孩书写的“仰视桑葚熟,俯听蟋蟀鸣”的对联,我仿佛看到了在百草园中嬉戏玩耍、无忧无虑的童年的鲁迅的身影。可以说,没有百草园,也就一定没有《朝花夕拾》中的一些名篇。
三味书屋是鲁迅读书学习的地方,在寿镜吾(1849-1930年)先生的指导下,鲁迅攻读了大量古典文学典籍,诸如《四书》《五经》《尔雅音图》《癸巳类稿》之类,积累了丰富的文学知识,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他写出的《中国小说史略》不能不说没有得益这样深厚的文化知识积累。三味书屋里,简朴的桌椅安放得整整齐齐。一百余年的风风雨雨磨灭了世间数不清的痕迹,鲁迅使用的书桌上,刻着的那个“早”字,却至今还清晰可辨,给我留下了极为刻的印象。我的眼前不由浮现一个少年匆忙奔走的身影,当他埋首书卷时,灼灼的目光似乎要洞穿文字背后所有深藏的秘密。想我等之辈,总怨天份欠缺,难有作为,却不肯把时间交付于恒久的努力,而是在游戏与玩乐中消磨着时日。久久怔立中,鲁迅先生的话言犹在耳:“哪里有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工作上!”
除了勤奋,一个作家要想超出同时代的其他作家,高标突起,必须得有思想的深度和大无畏的精神。
鲁迅的思想博大精深,自不待言;鲁迅的勇敢,则“得益于”他那个大家族的没落。在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狱、父亲周伯宜身抱重病之后,鲁迅一家家产中落,全家避难于乡下的日子里。身为长子,鲁迅毅然担起自己的责任,每每为父亲出入于质铺及药店,虽遭人冷眼,却毫不退缩。在父亲病死之后,家族开会分房,分给鲁迅他们的既差且小,鲁迅敢于向强权说不,不畏长辈权势的威压,拒绝签字虽遭叔辈们斥责,却绝不妥协。入南京水师学堂,被本家叔催促参加县考,中榜后以四弟患病为由不再参加府考,继续前往南京求学。不以功名为念,始终坚持己见,很有主见及反抗精神。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正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独特的个性和反叛精神,深深地影响了鲁迅的一生,使得鲁迅成年后笔锋犀利,能直入人们的灵魂,对各色复杂人性进行精准而尖锐的剖析。
从鲁迅纪念馆出来,和煦的阳光缓缓倾泻下来,眼前突然浮现出鲁迅那亲切的笑容,仿佛正用坚毅而充满期望的目光注视着我。
时间的流逝,冲淡了很多历史的痕迹;但在先生逝世8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却越来越发现,鲁迅是一座山,一座“须仰视才见”(鲁迅语)的巍峨入云的高山。南朝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作为文学工作者,我们理应朝着鲁迅指引的方向,攀得更高,看得更远……
作家简介:
顾婧玲,内江市作家协会会员,资中县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南作家》杂志编委,创作主要以散文为主,散文、诗歌散见于《西南作家》《教育导报》《青少年博览》《北方诗刊》《当代校园文艺》《关东文苑》等报刊。有多个作品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