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4px; text-align: center;"><span s

······
    十一篇歌辞有六种写法,第一种是叙述祭祀的排场,如《东皇太一》、《礼魂》。第二种是歌者或祭者向女神求爱,如《云中君》、《少司命》(这两位都是女神)。第三种是男神向女神求爱,如《大司命》(大司命追求云中君)、《河伯》(河伯追求洛神)。第四种是叙述女神的失恋,如《湘君》、《湘夫人》、《山鬼》等。
    古时候祭祀神祇时正是男和女发展爱情的机会。就在《诗经》里面也有好些诗还保留着这种情形。故在祭神的歌辞中叙述男女相爱,男神与女神相爱,或把男女之间的爱情扩大成为人神之间的关系,都是极其自然而现­­­实的。以前的注解者,不懂这种古代情形,动轧便以为是屈原的寄托,爱扯到君臣之间的关系上来,实际上并不是那么一回事。

——摘自郭沫若《屈原赋今译

考《九歌》之见于图像,如众所周知始自李龙眠。迨后元之张渥,明之陈老莲、萧尺木,清之门应兆等乃有遗迹传于今代。其流传未广或湮而不彰者,宋以后又不知若干人。以拙见言之,李龙眠所作(无论甲、乙本)最富于创造性。此外唯老莲以其孤峭的构图,脱尽前人窠臼,舍此则什九皆二家之因袭而已。三百年来,事此无人。

——节选傅抱石致信郭沫若,谈《九歌图》的创作

张渥在临李公麟的白描《九歌图》的基础上作了新的发挥。屈原的《九歌》已经对楚地的这九位神仙和人鬼进行了再创造。李公麟则将屈原诗中的听觉形象转换为视觉形象。张渥在《九歌图》的创作中,一方面要考虑《屈原》诗中的神话形象,即文学形象,同时又要面对李公麟已创作的九歌之绘画形象,这样张渥的《九歌图》既是对屈原《九歌》的一种绘画转换,同时又是对李公麟的《九歌图》的再创造。所以张渥面临的参照物更多样,同时其矛盾与限制则更大。因此,张渥的创作处境应该更为复杂。张渥正是在这种复杂的诗词和图像的矛盾与限制中,以其高超的白描手法,创造了新的九歌视觉神话形象。

陈洪绶的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版画方面。明代至清初是中国版画的黄金时代,尤以萧云从、陈洪绶两位主持画坛的大家之作为最。萧的传世木版画以山水为佳,而陈洪绶则独霸人物画坛。

陈洪绶所作版画稿本,主要是书籍插图和制作纸牌(叶子)用,著名的有《九歌图》及《屈子行吟图》十二幅,《水浒叶子》四十幅,《张深之正北西厢》六幅,《鸳鸯冢娇红记》四幅,以及他逝世前一年所作的《博古叶子》四十八幅等。1638年,来钦之的《楚辞述注》付梓时,陈洪绶的《九歌图》被作为插图,付诸木刻,影响极大。他所创作的屈原像,至清代两个多世纪,无人能超过,被奉为屈原像有经典之作。

张渥,元代画家。字叔厚,号贞期生、江海客,祖籍淮南,后居杭州(今浙江杭州)。能山水,“尽自然之性”,擅长人物,法李公麟白描得其清丽流畅之风;擅“铁线描”,被誉为“李龙眠后一人而已”。亦尝作弥勒佛像。所画线条刚劲飘逸,人物形神刻画生动,兼画梅竹亦潇洒有致。传世作品有至正六年(1346)作《九歌图》卷,纸本,纵29厘米,横523.5厘米,画屈原及《九歌》中之神祗“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等11段,共20人,上有元代书法家隶书《九歌》歌词全文及倪瓒题观款,此图系清内府旧藏,后被溥仪携至天津,伪满时运长春,尔后流散民间,现藏吉林省博物馆。

——虚苑美术馆整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