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2篇 红山文化与商族起源研究8
(续)
四、卜骨
甲骨文的发现不仅仅证明了在商代有文字的出现,同时这些甲骨上面所砌刻出来的文字,它的内容包括占卜吉凶、祭祀、狩猎、还有占卜天气、出行、生育、疾病等,这些内容反映出占卜在商人生活中所占的地位。它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而这样的习惯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发源地又在哪里,成为揭示商族起源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甲骨文应该是由各遗址发掘出来的卜骨发展而来的,那么下面请从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先商文化出土的卜骨来加以比较。
(一)质料
目前的考古资料显示,在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中发现卜骨的主要有以下几个遗址:赤峰药王庙、赤峰夏家店、喀喇沁旗大山前、北票康家屯、北票丰下、建平水泉、宁城小榆树林子、朝阳罗锅地、宁城南山根、大甸子、蜘蛛山。从发掘出的卜骨来看,主要为动物的肩胛骨,少量肋骨和肢骨。猪的肩胛骨比较多,其次为羊、牛,没有发现龟甲。
二里头文化的卜骨主要为动物的肩胛骨,龟甲只有零星几片。研究发现,其中以牛、羊的肩胛骨最多,其次是猪肩胛骨,鹿肩胛骨较少。
在二里冈遗址商代文化层中,卜骨普遍存在。二里冈时期的卜骨在数量上较之前的先商时期明显增多,不再是只在几处遗址发现几块卜骨。早在1952年便发掘出卜骨375块,龟甲只有11片。卜骨以牛的肩胛骨最多,少量猪、鹿、羊、狗的肩胛骨,并且发现有牛的头盖骨。
(二)制作方法
1960年,在刘观民的主持下,对距赤峰市约17公里的药王庙遗址和另外一处距赤峰市15公里的夏家店遗址进行发掘。在药王庙遗址中发现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卜骨一块,它的编号是F2:10,经鉴定为猪的肩胛骨制成,制作方法是,在卜骨的一面有钻凿形成的坑洞,并且在此基础上又经过灼 烧。而另一面兆痕明显,并且有圆而且深的钻孔。
在赤峰夏家店遗址中发现夏家店下层文化卜骨一件(标本H2:1),用肩胛骨制成,卜骨的一面钻凿后又灼烧,另外一面兆痕明显。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永丰乡的喀喇沁旗大山前遗址,经过发掘共发现有七个地点。1996年对第一地点进行深入发掘时,发现了数块卜骨,均属夏家店下层文化。卜骨都经过了钻凿,但只有一些有灼烧痕迹。
北票康家屯遗址位于辽宁省北票市大板镇康家屯村小波太沟北约0.5公里的大凌河与牤牛河交汇处。在该遗址夏家店下层文化堆积中发现有卜骨。数量简报未提及。标本T1513④:28,铲形,上部有绑痕,有钻无灼,钻穴分布在卜骨的一端,成两排排列,长约9.3,厚约0.9CM。
北票丰下遗址发掘出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骨片7块,骨头的边缘被打磨,有的形制类似骨柶,在顶端穿孔,钻孔密集而整齐,成排或成组钻凿,但没有灼烧痕迹。
1977年、1978年开始对建平水泉遗址进行发掘。该遗址堆积和包含物可以分成上、中、下三层文化,下层堆积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在此发现一定数量的卜骨。经分析,这些卜骨是用牛、羊、猪等动物的肩胛骨或肢骨制成,采取先钻凿后灼烧的方法,钻窝很小,直径在0.4至0.9厘米之间。
在宁城小榆树林子遗址,发现两件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卜骨,均残,有钻有灼标本H3:33,钻孔平面呈圆形,在骨板上分布密集,甚至互有钻破。T1:27,经过火烧。
朝阳罗锅地遗址发现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一件卜骨:H36:1,卜骨残缺,残存部分呈弧形,外形看类似动物的肩胛骨,正面经过磨制,比较光滑,钻孔位于卜骨上半部,孔径0.3厘米。背面钻痕分布密集,大约有50个左右钻痕,凿钻似蜂窝状,但都没有穿透,只是表面打孔,没有发现灼烧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