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1551
产后发热
丹参汤
【处方】 当归、川芎、黄耆、人参、白术、茯苓、炙草、炮姜。
【功能主治】 产后发热。
【用法用量】 本方名丹参汤,但方中无丹参,疑脱。
【摘录】 《嵩崖尊生》卷十四
小儿卒寒热不休,不能服药
丹参汤
【处方】 苦参3两,莽草3两,丹参3两,桂心3两,菖蒲半斤,雷丸??升,蛇床子??升。
【功能主治】 小儿卒寒热不休,不能服药。
【用法用量】 水2斗,煮3-5沸,适寒温以浴儿。
【注意】 浴儿时避眼及阴。
【摘录】 《普济方》卷三六八
筋实极,两脚下肿满而痛,不得远行,脚心如割筋断折,痛不可忍者
丹参汤
【处方】 丹参3分,木通(锉,炒)3分,当归(切,焙)3分,生干地黄(焙)3分,麦门冬(去心,焙)3分,禹余粮(烧令赤,醋淬7遍)3分,麻黄(去节煮,去沫,焙)3分,川芎1两,杜仲(去粗皮,涂酥炙)1两,续断(锉)1两,地骨皮1两,牛膝(酒浸,切,焙)1两,桂(去粗皮)半两,甘草(微炙,锉)半两,牡蛎(烧令通赤)1两1分。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筋实极,两脚下肿满而痛,不得远行,脚心如割筋断折,痛不可忍者。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用水1盏半,加生姜半分(拍碎),煎至1盏,去滓温服。空心、日晚各1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九十二
卵巢囊肿辨证治疗
提要:卵巢囊肿在早期并无明显的临床表现,患者往往因其他疾病就医或者是体检在行妇科检查时才被发现。卵巢囊肿在临床上多表现有小腹疼痛、小腹不适、白带增多、白带色黄、白带异味、月经失常,而且通常小腹内有一个坚实而无痛的肿块,有时性交会发生疼痛。当囊肿影响到激素分泌时,可能出现诸如阴道不规则出血或体毛增多等症状。
一、中医对卵巢囊肿的认识:
中医没有“卵巢囊肿”这个术语,传统中医将卵巢囊肿归属为“症瘕”范畴。中医指出:妇女下腹有结块,或胀,或满,或痛者,称为“症瘕”。症与瘕,按其病变性质有所不同。症,坚硬成块,固定不移,推揉不散,痛有定处,病属血分;瘕,痞满无形,时聚时散,推揉转动,痛无定处,病属气分。但就其临床所见,每有先因气聚,日久则血瘀成瘕,因此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故前人每以瘤瘕并称。
二、中医治疗法则:
中医中药治疗卵巢囊肿主要是从整体观念入手,重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理气通经;用现代话说就是全面调节内分泌失调,让气通血活,活跃脏腑之功能。气血是肌体的物质基础,脏腑是气血生化之源,起着分管血的生成,调节血和气的平衡作用,气是血液的原动力。
三、中医病因病机:
多因脏腑不和,气机阻滞,瘀血内停,气聚为症,血结为瘕,以气滞、血瘀、痰湿及毒热为多见。
1、气滞: 七情所伤,肝气郁结,气血运行受阻,滞于冲任胞宫,结块积于小腹,成为气滞症瘕。
2、血瘀:经期产后,胞脉空虚,余血未尽之际,房事不节,或外邪侵袭,凝滞气血,或暴怒伤肝,气逆血留,或忧思伤脾,气虚而血滞,使瘀血留滞,瘀血内停,渐积成瘕。
3、痰湿: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健运失职,湿浊内停,聚而为痰,痰湿下注冲任,阻滞胞络,痰血搏结,渐积成瘕。
4、毒热:经期产后,胞脉空虚,余血未尽之际,外阴不洁,或房事不禁,感染湿热邪毒,入里化热,与血搏结,瘀阻冲任,结于胞脉,而成症瘕。
四、中医辨证施治、灵活变通:
1、卵巢囊肿基本方组成:
海藻12克、昆布15克、白芥子10克、制南星6克、夏枯草2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当归15克、丹参20克、赤芍12克、桃仁10克、路路通10克、炮穿山甲6克。
功能:理气行滞、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祛痰消肿。
主治:适用各种类型的卵巢囊肿,效果显著,临床对子宫肌瘤、畸胎瘤、肝肾等囊肿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用法:水煎服,连煎三次,共煎药液600毫升,每服200毫升,每日3次,饭后半小时服,10天为1个疗程,1~2个疗程做B超1次,如有疗效,可连续服药,可直到卵巢囊肿消失为止。用药3个疗程,卵巢囊肿继续增大者为无效,可做CT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另选择其他治疗方法。
2、辨证施治,临症加减变通:
体质偏虚寒者加肉桂、炮姜、鹿角胶;
体质偏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
体质偏血虚者加熟地、制何首乌、阿胶;
体质偏痰湿者加云茯苓、薏苡仁、苍术、土茯苓、车前子;
体质偏血瘀者加水蛭、地鳖虫、泽兰;
体质偏气郁者加香附、木香、郁金、柴胡、橘核;
症状偏痛重者加元胡、五灵脂、川楝子、乳香、没药;
体质偏肾虚腰痛者加杜仲、续断、枸杞;
体质湿热毒气重者加败酱草、白花蛇舌草、金银花、红藤;
体质偏郁热者加丹皮、黄柏、大黄;
3、老中医提醒:
卵巢囊肿发生蒂扭转,则有严重腹痛腹胀、呼吸困难、食欲降低、恶心及发热等。较大的囊肿会对膀胱附近造成压迫,引起尿频和排尿困难。尤其当这些症状比较严重、出血频繁且同时出现以上症状时,或者突然出现小腹剧烈疼痛时,要及时做B超检查看其肿瘤是否有扭转,如有扭转要及时手术治疗。
治疗卵巢囊肿水煎内服的方法也有讲究;煎药加水高出药面3公分(广东人的三碗水即600毫升),煎煮时掌握好火候和煎药时间,先将药用自来水浸泡30分钟(禁止用开水泡),再以大火煮沸,调为文火(小火)煎煮30分钟即可,约将药汁倒出约一碗(200毫升),连续煎三次,混合共三碗(600毫升),每次一碗(200毫升)为宜,分别为饭后半小时服用。
两首阴虚湿热的方子
阴虚湿热,大家都知道甘露饮子【生干地黄(焙)、熟干地黄(焙)、天门冬、麦门冬(各去心,焙)、枇杷叶(去毛)、黄芩(去心)、石斛(去苗)、枳壳(麸炒,去瓤)、甘草(锉,炒)、山茵陈叶各等分。】,经过临床反复验证,其临床效果自然巴适,这里也就不多说了。
这里要说的是祛火汤,据《疡医大全·奇病部》记载:“人脚板色红如火,不可落地,……此病乃用热药,……火聚于脚心而不散,故终岁经年不愈也。……….宜用祛火汤,熟地三两、麦冬、元参、沙参、石斛各一两、茯苓、菊花各五钱、丹皮,牛膝、车前、泽泻各三钱、甘草二钱,水煎服。”这个祛火汤所治之火,并不是实火,而且阴虚之下的湿火。
祛火汤从治法及药物组成上,跟甘露饮子非常相似,都是针对阴虚湿热证型。所不同的是,甘露饮子作用部位在上,而祛火汤作用部位在下。两个方子对照看,是不是可以解决这种证型下的很多毛病呢?
重用葛根
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干燥根,甘葛藤习称“粉葛”。
野葛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一般均自产自销,以湖南、河南、广东、浙江、四川为主。
粉葛多为栽培,主产于广西、广东等地,一般南方产者粉性大,质佳;北方产者粉性小,稍逊。
01、重剂效验
一、朱良春教授常以重剂葛根治疗顽固性泄泻、颈椎病和消渴,常用30~45g。
朱教授认为:葛根善升清降浊,对顽固久泻者,必重用葛根;葛根解痉通脉,善治项强,和解肌肉痉挛效佳,对颈椎增生者除辨证用药外,必重用葛根;葛根能升举阳气,生津止渴,为治消渴之要药。(《朱良春用药经验集》)
按语:
《本草纲目》、《本经逢原》等言葛根“生津止渴”,而《本草害利》及《重庆堂随笔》等却谓葛根之“生津止渴”,其“生”乃“升”字笔误。
黄和医师认为,葛根之“止渴”,恰在既“生津”,且又“升津”也。
盖葛根甘凉濡润,清胃益脾,所以生津也;葛根又禀其辛甘之性,鼓舞阳明、太阴之清阳之气上行,故能升津也。
二、刘绍武教授治疗心肌炎时,在辨证方剂中常重用葛根30~60g以解肌祛毒。(《名中医治病绝招》)
三、张云鹏教授习以自制方降压饮(黑芝麻、黄芩、夏枯草、天麻、葛根)治疗原发性高血压I、II级,方中葛根用量为30~60g。(《方药传真》)
按语:
葛根既轻扬升散,又能开郁以通降气血。
《本草新编》曰:“盖葛根轻浮,少用则浮而外散,多用则沉而内降矣。”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葛根有扩张血管、改善心脑及外周血液循环、降血压之作用。
四、岳景林教授认为,葛根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在治疗缺血性卒中、冠心病、心肌炎等疾病时必用,用量为25~50g,疗效显著。(《方药传真》)
五、赵冠英教授认为,凡血管阻力增加,组织缺氧时当用葛根。颈项强痛时,必用该药,用量为15~60g。(《方药传真》)
六、王瑞海主任医师习用葛根二藤汤(葛根、鸡血藤、钩藤)加减治疗颈椎病,总有效率97.5%。方中葛根用量为30~60g。[山东中医杂志,1991,(1):18]
七、刘兴旺医生以清热除湿、疏经通络为主旨,自拟大葛根汤,随证加减,治疗热痹。
药用葛根、桂枝、白芍、炙甘草、薏苡仁、忍冬藤、连翘、黄柏、石膏,方中重用葛根100g。[山西中医,1992,8(6):17]
八、顾仲明医生曾以大剂葛根汤治疗局限性硬皮病,药用葛根、桂枝、麻黄、生姜、白芍、甘草、大枣,方中葛根用量为30~60g。
顾医生认为重用葛根解肌除痹润肤,配伍桂枝温运肌肤气血,麻黄引药达表,且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葛根、桂枝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之作用,本方不失为治疗局限性硬皮病之效药。[浙江中医杂志,1997,(4):176]
九、黄和医师常在辨证方中配伍葛根治疗颈椎病、颈肩综合征、颈性眩晕、肌痛症、糖尿病、干燥综合征等,用量30~120g。
黄医师认为葛根甘凉入脾,功擅理肌肉之邪,解肌止痉,缓解肌痛,更能升发阳气,开窍生津,扩张心脑血管而改善心肌及脑血液循环,通塞定眩。但剂量小则效不著,宜在适当配伍下重剂应用。
曾有报道,用葛根60~150g,川芎30~120g,钩藤60~120g,专治颈性眩晕。
02、评 析
葛根,辛、甘,凉,归脾、胃经,散之剂也,其气轻味薄,轻扬宣发,善升善散,善通善降。
散,指散风热,散表邪,散胃中郁火,解肌退热,透疹宣斑;
升,指鼓胃气上行而生津止渴,升阳明、太阴清气而止泻,升清阳之气而荣脑止晕、止头痛,引诸药上行;
通,指通经络,通血脉,通气血,通脑窍、心窍、鼻窍,通滞行瘀;
降,指清降胃之郁火浊气,推降大肠秽浊,使上郁之气血得以宣疏而降行。
葛根解肌发表,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且又能以其甘凉之性,润柔筋肉经脉,解痉止痛,亦以疏活经络,通利气血之功见长。
主治风寒或风热外感,温病初起,斑疹不透,热病口渴,阴虚消渴,热呕热痢,牙齿疼痛,大头瘟毒,高热抽搐,大便不通,脾虚泄泻,酒疸等。
常用量:煎服,10~15g。解肌退热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
阴虚火旺或下虚上盛者慎用,否则易致火逆上冲,头晕耳鸣;胃寒者慎用,表虚多汗者忌用。
现代药理研究:葛根具有扩张冠脉、改善心肌及脑血液循环、改善外周循环、抗心律失常、抑制血小板聚集、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调节胃肠运动、解痉、解热、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抗变态反应、抗氧化、抗癌、改善学习记忆功能等作用。
重剂效验中所举9例,分别从脏腑(心、脾、胃肠、脑)、肌表、经络、血管、骨关节等多方面辨证应用葛根,最小用量15g,最大用量120g,可见重剂葛根可用治心脑血管病、心肌炎、高血压、硬皮病、泄泻、消渴、疼痛等病证。
不良反应:葛根的毒性很小,不同品种的葛根其毒性各不相同。周云鹏比较了几个品种葛根的LD50,云南葛的毒性最大,峨嵋葛和野葛次之,粉葛毒性最小。[中国中药杂志,1995,20(10):619~621]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产后亡血
1.即崩中也。贯众状如刺猬者1个,全用不剉,只揉去毛及花萼,以好醋蘸湿,慢火炙令香熟,候冷为末,空心米饮汤服9克,甚效。(《妇人良方》)
2.莲蓬壳5个,香附60克,各煅研,每服6克,米饮下,日2服。(《陶华六书》)
3.醋磨松烟古墨服之。(《本草纲目》)
4.取木耳500克或250克,烧灰存性为末,入麝香3克,煨枳壳末6克,和匀,每取3克,乌梅煎汤调下即止。(《丹溪纂要》)
5.蒲黄60克,水1 200毫升,煎480毫升,顿服效。(《胜金方》)
6.产后血多不止。乌鸡子3枚,醋半钟,酒2钟,和搅煮取汁1钟,分4服。(《妇人良方》)
7.百草霜9克研,酒下。(《三因方》)(杜婕惠)
风热,皮肤苦痒成疥
丹参汤
【处方】 丹参4两(锉),苦参4两(锉),蛇床子3合(生用)。
【功能主治】 风热,皮肤苦痒成疥。
【用法用量】 以水1斗5升,煎至7升,去滓,乘热洗之。
【摘录】 《圣惠》卷二十四
风癣瘙痒
丹参汤
【处方】 丹参3两,苦参5两(锉),蛇床子2两,白矾2两(细研)。
【功能主治】 风癣瘙痒。
【用法用量】 上药除白矾外,为散。以水3斗,煎取2斗,滤去滓,入白矾搅令匀,乘热于避风处洗浴,以水冷为度,拭干了,以藜芦末粉之,相次用之。以愈为度。
【摘录】 《圣惠》卷六十五
小儿大便不通,腹满
丹参汤
【处方】 丹参、消石、甘草(炙)等分(并杵为末)。
【功能主治】 小儿大便不通,腹满。
【用法用量】 水2升,加大枣3个,煮3沸,去滓,下末3方寸匕,又煮3沸去滓,5岁儿服5合,不愈再服。
【摘录】 《永乐大典》卷一○三三引《婴孺方》
类风湿病因分析
湿证是湿邪积聚于人体产生的一类病证,主要包括湿邪由外侵入的外湿证和湿邪由内而生内湿证所组成。本文就导致内湿证的病因进行了相关分析,现表述如下。
1 内湿证的概念
内湿证是机体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湿邪积聚于体内的证候。湿为阴邪,其性濡润,有来缓去迟的特点。湿邪的积浸与聚集,隐匿性强,人多不觉,内湿的蕴积多数在脏腑功能失调或阳气不足之后,渐渐汇集,初起无明显不适,往往要经年累月才会出现较严重的症状,患者经常无法说出准确的发病时间。内湿证可见于人体各个系统,在内、外、妇、儿各科均可遇见,内湿的形成与发病在现代研究中早已证实。
张伟荣等通过动物实验表明,给动物过食蜂蜜加猪油等肥甘之物可导致脾阳损伤,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若再加素体阳虚,肥甘之物再损脾阳,可形成内湿。
徐文均等调查发现,癌症患者的舌象中,舌体胖兼齿印者占到41.1% ,腻苔占到49 %,说明癌症患者有湿证者甚多。临床工作中也发现,许多的疾病经常兼夹有湿证,治疗上通过除湿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机体正常的水液代谢主要是由肺、脾、肾、三焦、膀胱之气化来共同完成的,其中脾肾最为关键,内湿的产生是机体水液代谢失调的结果。相对外湿而言,内生之湿即是内湿,是内生的湿浊,是各种原因导致的水湿痰浊蓄积于体内所致,内生之湿说到底其实是机体的一种病理产物,由于不属于外感,所以为内证之范畴。内湿的本质是脏腑功能失调,或因本虚,或因饮食、气结所致,是一种病理产物,也是湿证的致病因素。
2 造成内湿的相关因素
导致内湿的原因很多,主要有素体虚证,或饮食内伤,或是各种原因导致的气机阻滞。素体的虚证多指脾虚而言,或体型肥胖,痰湿过盛,或因悠食生冷、过食肥甘,内伤脾胃,致使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引起水湿痰浊蓄积停滞的病理产物,亦称“内生湿浊”,因此,内湿的产生是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综合性病理变化。
2. 1 脏腑功能失调
内湿的形成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五脏之中,肺、脾、肾三脏与水液代谢有着密切的联系,肺脾肾功能紊乱是内湿产生的重要原因。
《医原·百病提纲论》曰:“内湿起于肺脾肾,脾为重,肾尤重。盖肺为通调水津之源,脾为散输水津之源,肾又为通调散输之枢纽。”肺主行水,为水之上源,通调水道,肺的宣发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将津液输布于体表、肾和膀胱。若其通调水道、宣发肃降功能受阻,则水液停聚生痰、成饮。
脾主运化水湿,《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运化水液的功能正常,水液在体内就不会停滞,也就能防止水液在体内的积聚。反之,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减退,不能运化水湿,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停滞,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至导致水肿。脾胃主持人体水谷的受纳、腐熟、吸收和水湿的运化,是水液代谢的中枢。外湿进入体内,经常阻碍脾胃消化功能;脾胃功能低下,不能正常运化水液,又是内湿产生的根源。所以,湿证与脾胃的关系最为密切。
肾主水液,在体内津液的输布、排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素问·逆调论》曰:“肾者水脏,主津液”《素问·水热穴论》又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附肿。附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肝主疏泄,具有调畅全身气机、推动全身气血和津液运行的作用,若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气滞则气不能化水,津液输布和排泄受阻,从而形成内生之水湿。
另外,三焦与大小肠功能的失调与湿邪的内生也有一定的关系。《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三焦者,决读之官,水道出焉。”三焦为水液运行的通道,具有疏通水道和运行水液的作用,全身的水液经过肺脾肾三脏代谢后,也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真正实现升降出入,若三焦气化不利,三焦功能失司,必然导致水液停留体内。内湿之形成还与大、小肠功能障碍有关,肠道功能障碍或传化失常,或肠运无力,亦为湿浊饮邪内生的重要原因。
2. 2 不良生活方式
人体内在湿邪是人体水液代谢的病理产物,许多脏腑功能失调、气机紊乱的患者,往往由内在生湿邪引起湿病。生活方式与内湿的形成有着重要的联系,其中对脾胃的影响最为突出。
生活方式主要是指饮食与生活习惯。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往往导致人们饮食不节,或暴饮暴食,或过食肥甘,或过食速成快餐食品,或嗜酒悠冷,或饥饱不定,长久以往,必然导致损伤脾胃,脾胃功能失健,运化水湿的功能减退,水液在体内的停留,从而产生湿邪。中医认为,肥甘厚腻之物,性滋腻,难消化,最易聚湿生痰。还有就是很多人嗜好夜生活,熬夜,嗜酒吸烟。中医理论认为,酒有湿热之性,乃至阴而性热之品,因此叶天士说'酒客里湿素盛。”而体草衍义补遗》认为其为“湿中发热”,因此饮酒过多必然体内生湿。香烟性燥而易损伤肺阴,肺为水之上源,长期抽烟导致肺宣发肃降功能失常,水液代谢失调,故痰湿内生。
同时由于科技的进步,生活设施越来越便利,空调、冰箱等电器越来越普及,人们更易好逸恶劳,活动减少,贪凉好美,缺乏锻炼。但长期在冷气环境中工作居住的人,往往汗孔紧闭,腠理拘急,开合失常,湿邪不能外泄,最易形成风寒包裹内湿热的湿证。
还有人无论冬夏嗜好冰镇之冷饮及食物,冷饮之性寒,多饮必伤阳气,导致脾阳受损,阳气受损,必然气化无力,则脾胃虚寒,形成寒湿内阻之证,水湿无以排出体外,导致水饮内停,形成《素问·调经论》所说之“寒湿之中人”。
2. 3 体质因素
体质具有特殊性,是疾病产生的内因,导致了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与疾病的发生和预后转归关系密切。
人过中年后,阳气不足,阴气自半,阳虚必生内寒,水液运化失常,内湿自生,因此中老年人易受阴邪侵袭,易生内湿,湿病的发病率相对也比较高。容易产生湿病的体质主要有脾虚湿盛和素有宿疾、气机紊乱。
《医原·内伤大要论》曰:“阳虚必生内寒,内寒必生内湿。”因此,不管是外感病还是内伤疾病,缠绵日久都有可能导致阳气损伤,阳气的损伤,导致水湿不能化解,水停体内而成湿证。
《医门法律·暑湿论》中说“体中多湿之人,最易中暑,两气相交,因而中暑,所以肥人湿多,夏月百计避暑,反为暑所中者,不能避身之湿,即不能避天之暑。”即是说,素体湿盛之人,本有内湿,在高湿环境中容易形成内外合邪的证候。痰湿体质,因对湿邪的易感性,所以易发为痰湿证。
2. 4 与气、津液的关系
气和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无论是生理上还是病理上,它们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气与津液对内湿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气能行津,津能载气,气为阳,津属阴,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有赖于气的升降出入的正常。因此,各种原因引起的气机阻滞,气机升降出入的失常都会导致津液生成、输布、排泄的异常,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久之痰阻经络而成为痰核,或水停而为虚实夹杂之证。
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情志失调导致的肝郁气结,血脉不畅。《医原·百病提纲论》说“思虑过度则气结,气结则枢转不灵而成内湿。”特别以脑力劳动者多见,脑力劳动者多思虑,缺乏运动,思虑过度则气结,气机运行不畅,则血脉不畅,气血不通,津液运行阻滞,湿邪内生。
3 结语
相对于外湿证而言,内湿证具有病程更长以及脏腑功能失调的特点,因此,内湿证更易形成久湿入络所出现的湿痰疲虚夹杂的证候。虽然湿证临床表现各异,但其发病的原因、辨证论治的方法存在共性。研究湿证的病因病机,可以有效总结归纳出湿证的病因病机和诊治规律,对临床有着积极的意义。
逆向思维:滋阴也可退腻苔
某患者,男,30岁左右,自述2个月前到某医处治疗牙衄(牙龈出血),出血非常重,昼轻夜重,每天早上醒来就会感到满嘴的血腥味,因其大便干结,如厕困难。处方:大黄15克,枳实12克,厚朴15克。用药后没改善,改为:大黄30克,枳实15克,厚朴20克。用药后大便还是没有好转。更医:让其服知柏地黄丸。谁知服了一段时间,胃脘有点痞闷,食欲下降明显,舌苔也变厚了,越来越腻,自感舌体很不爽,用小刀刮下去很快就会长出来。无奈只好接着治疗他的舌苔厚腻。医者仅仅着眼于“湿”,从“湿”上下功夫: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温阳祛湿、淡渗利湿等等,治来治去,效果不佳。
吾诊之:脉细数、口微干、大便干、小便量少色黄,仔细询问得知:去年报考公务员,为了考试发疯玩命式学习——白天上班晚上学习,只睡4小时……考试通过了,身体垮了。将近一年的每天熬夜,就像灯油一样,熬的时间长了油就越来越少,大耗真阴,五脏皆分阴阳,皆可阴伤。阴是物质基础,阳是功能活动,五脏阴虚直接导致其功能下降。
辨析:肺阴不足肺功能下降,通调水道失司,再者肺朝百脉,这些就会导致身体里某些部位血管与组织间的水分交换失去平衡,瘀积停留,就像下水管道堵塞了一样。所以我这里要用麦冬补肺阴;脾阴不足脾功能下降不能很好地运化水湿,就需要用麦冬、生地黄,恢复脾这个“管道工”的功能,以达到疏通“管道”的目的;玄参滋肾阴清虚火。钱镜湖《辨证奇闻》:“衄血犯肺,肺为清道,犯清道则肺经一脏之逆也即气逆,治法惟调肺气……肺经之火乃肾水之火,肾因心火之侵,肾水来救,久之肾水干涸,而肾火来助,火与火斗,血则妄行……麦冬直治肺金之匮乏,生地黄、玄参以解肾之遏抑之火,火退而气自顺,气逆自顺,而血自归经矣!”
处方:生地黄50克,玄参30克,麦冬20克。数剂药后舌苔转为薄白,衄血渐止,大便通利。
按:你也许要问,患者之前所服知柏地黄丸也是滋阴降火之品,用后却导致舌苔厚腻,你这里仍用滋阴岂不是重蹈覆辙?答:我这里的滋阴与前者有所不同,生地黄、麦冬、玄参都是甘淡之品,虽滋阴而不碍脾,前者方中的知母寒凉、黄柏凉燥,燥则伤阴,寒性凝滞收引,湿者水也,水遇寒则凝结,重则成冰,另外苦寒败胃,不利于水湿之运化。
化瘀降脂饮
绞股蓝15克、银杏叶10克、生山楂30克
绞股蓝在民间用于清热解毒、凉血消炎,治疗痈疽肿毒,肺痨咳血等,而近年来发现其有降脂、降压、调节心律、改善血液循环等作用;银杏叶亦有降脂、降压作用;生山楂活血降脂功效明显。三味合用,沸水冲泡,频频饮用,有降脂、降压、化瘀之功,为民间常用验方。如果大便干结者,则不宜用生山楂。
丹参散结汤
【处方】 丹参12克,玄参12克,白芥子10克,山药10克,丝瓜络10克,橘核10克,生地10克,熟地10克,莪术10克,肉桂6克,金银花藤30克,鸡血藤20克。
【功能主治】 活血通络,软坚散结。主脾肾两虚,寒湿凝结,经络阻遏。
【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 《中医杂志》
恶肉核瘰疬,诸风气结聚肿气
丹参汤
【处方】 蒴藋2两,丹参2两,甘草(炙)1两,秦艽1两,独活1两,乌头(炮)1两,牛膝1两,踯躅花半两,蜀椒半两(汗)。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恶肉核瘰疬,诸风气结聚肿气。
【用法用量】 《古今录验》有白及。
【注意】 忌海藻,菘菜,猪肉,冷水。
【摘录】 《外台》卷二十三引《延年秘录》
大肠实热,头痛目眩,神志烦闷
丹参散
【处方】 丹参1两(去苗),枳壳1两(麸炒,去瓤),石膏2两(研),白芍药3分,大黄1两(生锉)。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大肠实热,头痛目眩,神志烦闷。
【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中盏,同煎至7分,去滓,加沙糖1块,如枣大,再煎3-5沸,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众方》
感冒清热颗粒和感冒退热颗粒、健脾丸与归脾丸、左归丸和右归丸,一字之差,差别很大
买成药的时候,建议大家买中成药,而不是买西药,首先中成药都是非处方药,她很安全,不需要医生额外处方, 更重要的是,很多中成药都是千百年沿用下来的,经过了漫长的时间考验,安全性及有效性很稳定。
可是我们怎么买中成药呢?这又是一门学问,先说一个简单的问题,有些药物的名字很像,那它们的功能是不是也很像呢?我们今天就举例讲:
1.感冒清热颗粒和感冒退热颗粒。
这两个药是性质完全相反的。
1.1感冒清热颗粒
是感冒药中为数不多的温热药,和他的名字给人的感觉完全不一样,这个药针对的是寒性感冒,也就是风寒感冒。如果你咳嗽、发烧,浑身发紧,发冷没汗,同时没有嗓子疼的问题,那么吃这个药之后再喝上一碗热粥,身上稍微出点汗,感冒症状就缓解了,它类似于姜汤驱散风寒的意思。
1.2感冒退热颗粒
如果你有嗓子疼的问题,那意味着这次感冒是热性的风热感冒或者有肺热, 这个时候,如果你还吃感冒清热颗粒,病情就会加重,因为其中的药物是热性的,会加重肺热。 这种有嗓子疼的感冒,适合吃的是感冒退热颗粒,这是一个类似板蓝根的清热解毒药,与双黄连,银黄口服液的性质很像。
2.人参健脾丸与人参归脾丸
这两个中成药虽然都围绕着脾,但是针对的却是脾虚导致的两类不同问题。
2.1.人参健脾丸
人参健脾丸针对的是脾气虚导致的消化功能弱,大便不成形,稍微吃多点儿就不消化,胃里就难受了。
2.2人参归脾丸
针对的是脾虚导致的心血暗耗,由此引起的失眠、睡眠质量差、入睡难等。
这两种药物针对的症状又有共性,这就是疲劳,疲劳是脾虚的典型表现 ,二者之间还有可以兼容的地方。比如归脾丸适合的是记忆,消化不好又睡眠不好而且舌头是胖但不发红的,那么可以每天吃两次归脾丸来调养;但人参健脾丸是兼顾不到睡眠问题的,他就是一个助消化的良药。
3.左归丸和右归丸
左归丸和右归丸分别针对的是肾阴虚和肾阳虚。
3.1左归丸是在六味地黄的基础上加了补肾阴的龟板等,是比六味地黄丸补肾阴更给力的一个药,所以可以用来治疗那种肾阴严重不足,自汗盗汗、眼花耳鸣、腰肌酸软等等,这些津液枯竭的情况。
3.2右归丸是在金匮肾气丸的基础上加了肉桂、附子,同时也加了鹿角胶,补阴补阳的成分都加而且其中补阳的加的更多,有点儿像在增添蜡烛的基础上又调亮的火苗,所以比较侧重的是补肾阳的不足, 治疗的是比金贵肾气丸治疗阳虚还要严重的情况。 如果是腰膝酸冷,畏寒怕冷,阳痿遗精、大便溏泄,小便特别频繁而且量特别多,这就是用右归丸。
中医的阴是蜡烛,阳是火苗,所以补阴补阳不是绝对矛盾的,并且阴是阳的基础。
如果是肾阳虚的人吃了补阴的左归丸或者说补阴的六味地黄丸,并不等于这个药物吃反了,没有那么坏的效果,最多是不能特别快的改善了这种阳虚的表现,但随着蜡烛的增量,火苗逐渐变亮了,他的这种阳虚的冷也会逐渐好转。
如果你是阴虚严重,而是严重到有潮热、盗汗,这个时候只补肾阳的右归丸,那就大错特错了,他们里面的肉桂和附子会进一步升阳克阴,阴虚会更严重。也就是说,阳虚的时候从补阴开始问题不太大,但阴虚的时候补阳就是反了,这也是左归丸和右归丸给我们的提示。
白发、脱发,身体哪出现了问题,又该如何治疗
现在长白头发、脱发的人很多,甚至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就已经开始长白发或者脱发。
而现在人吃的那么好,营养那么足,为什么发质反而变差?
白发、脱发原因:
简单讲,就是因为我们的营养比不上每天的消耗,当身体的气血因为消耗而供应不足的时候,仅有的气血要先率先保证心、脑、肾这些重要器官就要甩掉头发这个相对次要的组织。
白发、脱发,在中医辨证一般是阴虚、血虚,严重的是阴虚、血热,而血热其实就是阴虚的结果,阴阳失衡,阴少于阳,所以才会热。
导致白发早生的原因是肾阴虚,肾阴虚了相当于伤到了身体的根本。
那又是什么导致的肾阴虚呢?
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过度用脑。 因为大脑的重量,虽然只占全身重量的百分之二, 但大脑的能量消耗却占全身能量消耗的25%
所以用脑过度的人,经常会绞尽脑汁的人因为心思重,大脑就在无时无刻都在工作, 由此带来的损耗不只是头发,还有腰酸、腿软等等。
白发、脱发治疗基本法则:
当一个人肾虚,气血供不应求的时候, 身体会最先给头发的营养短路,所以要想头发变黑或者说防止早白,必须补肾,因为你不可能为头发而心无所想,不再用了脑。
白发、脱发的治疗:
1. 六味地黄丸等补肾阴虚的中成药
曾经有一个脱发的病人,用就是六味地黄丸,结果就是这个病人长出了头发,那是因为补肾的药物,把之前的亏空补上了,头发就长出来了。
2.阿胶
阿胶是药食同源的食物,能补肾养血,不仅入肾经,而且是血肉有情之品,经常食用阿胶就能让你的头发不会再掉、不会再白甚至白发能变成黑发。
半夜总脚抽筋,你还以为是缺钙吗?
最近很多朋友总是说小腿抽筋,晚上又疼又难受,大半夜的睡不着,该怎么办呢?
01
腿抽筋的2个原因
咱们先说说腿抽筋的两个原因。
第一个是着凉引起的,特别是在夏天。
为什么呢?
吹空调吹的。
我们医馆就有好几个人晚上回去开空调,第二天来告诉我腿抽筋了,还问我是不是肝血不足?
我说什么肝血不足,你把空调关了,啥问题都解决了。
所以我们晚上开空调的时候,温度一定要适当调高一些。
第二个就是刚才说的肝不好。
肝跟小腿肚子有关系吗?
02
腿抽筋和肝的关系
咱们先来解读一下《伤寒论》里边的一个方子,叫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汤功能主治:调和肝脾,缓急止痛。
什么是缓急?
什么是止痛?
当你抽筋的时候,筋迅速的收缩,这不就是着急吗?
所以它能把这个急缓下来。
那小腿肚子为什么会抽筋呢?
中医里有句话叫,肝主筋。而且肝还有一个功能,是藏血的。
而筋里边需要足够气血的充盈,才不容易抽动,所以抽筋就是因为没有肝血的濡养了。
因此把肝养好了,把肝血养足了,腿就不容易抽筋了。
03
小腿抽筋,调和肝脾是关键!
那肝血来自哪儿呢?
来自于脾,因为脾是生化气血之源。
所以前边说了芍药甘草汤的功能主治,调和肝脾。
而且脾还有一个作用,脾主四肢肌肉。
所以小腿抽筋,调和肝脾是关键!
跌打损伤、接骨,用简易良方,原料易得,收藏吧
日常生活中难免磕磕碰碰,会导致身体部位的损伤,不值得买药,更不值得上医院,此时我们可以用以下简单的方法来处理,关键是原料能在家中或周边就地取材,非常方便。
1.破口伤
1.1拿月季花的叶捣烂敷在患处,能立刻止血,止痛,即使是伤了筋骨也可痊愈;另外用龙眼核(桂圆核),把外面光滑的表皮祛除,只用里面的仁,捣烂了在研极细末,外敷在伤口处,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1.2用柿子饼捣烂涂在患处,能止血,伤口也会愈合。
1.3用葱白捣敷外敷患处。
1.4用人的手指甲用火烧焦,再研成细末撒到伤口处,能起到止血、生肌的作用。
1.5用胡椒粉末外敷,但要忍住疼痛。
1.6用栗子研成细末外敷,如果来不及研成细末则咀嚼外敷。
2. 跌打损伤
用生半夏研末外敷,能止血止痛。
3.止血法
用草纸烧成灰,等待凉了外敷,能止血。
4. 接骨法
用杉树木烧成炭,再研成特别细的粉末,再用白糖弄成糖稀,以上二者混合均匀摊在纸上,乘热贴在患处。无论伤筋断骨,半月之后就能痊愈,但忌吃生冷、发物。
5. 跌扑伤筋
用韭菜捣烂敷在患处。
6. 眼目打伤青肿
6.1用生半夏的粉末水涂在肿处。
6.2用老南瓜(北方叫倭瓜),用瓤捣烂,再以纱布包好,外敷在患处,等干了再换。
7. 接筋
用旋复花的根绞成汁,涂在患处。
8. 闪跌伤腰
用白葡萄干30克,用好酒煎汤服用。
9. 脑袋被磕个包
用葱白和蜂蜜捣烂了,外敷患处。
10. 跌闪肿痛
用生姜、葱白捣烂了,炒热了,放在纱布袋里,外敷患处。如果还青肿,用生豆腐切片贴在肿处。
11.受伤瘀血
用生大黄粉末再加上姜汁调和均匀,再喝下。
12. 坠落筋骨痛
用延胡索粉末,用好酒送服。
小儿天火丹发遍身,赤如绦,痛痒甚
丹参散
【处方】 丹参2两,桑皮2两,甘菊花1两,莽草1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小儿天火丹发遍身,赤如绦,痛痒甚。
【用法用量】 每服3匙,水3碗,煎2碗,避风浴。
【摘录】 《幼幼新书》卷三十五引张涣方
痔,肛边生结核,发寒热,及疼痛不止
丹参散
【处方】 丹参3分,猬皮1两(炙令香黄焦),蛇蜕皮1两(烧灰),当归3分(锉,微炒),露蜂房3分(微炒),木香3分,猪后悬蹄甲1两(炙令焦),鳖甲3分(涂醋,炙令黄,去裙襕)。
【制法】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痔,肛边生结核,发寒热,及疼痛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2钱,食前以黄耆汤调下。
【摘录】 《圣惠》卷六十
阴疼痛或肿胀
丹参散
【处方】 丹参1两,槟榔1两,青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茴香子半两。
【制法】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阴疼痛或肿胀。
【用法用量】 每服2钱,食前以温酒调下。
【摘录】 《圣惠》卷四十四
骨质疏松食物疗法
骨质疏松是各种原因引起的骨代谢性障碍,主要表现为单位体积内骨量降低,骨基质有机成分及钙盐沉着均减少,但基本结构保持不变。临床表现主要为骨痛和骨折,Ⅹ射线表现则以骨皮质变薄及骨小梁减少为特征。
防治骨质疏松除了需结合生活方式调整,充足的日照,规律的运动,有效的食疗良方都有利于骨骼肌肉的健康强壮。
现推荐三个骨质疏松食疗方。
一 黑豆烧猪骨
黑豆30克,猪排骨200克。将黑豆洗净,泡软,与猪排骨同置深锅中,加水煮沸后,改文火慢熬至烂熟,调味后食用。有补肾,活血,祛风,利湿的功效,适用于老年骨质疏松,风湿痹痛。
二 虾米鸡蛋羹
干虾米,鸡蛋,盐。虾米泡软后洗净切碎,鸡蛋打入碗中搅拌成蛋液,加入盐、虾米拌匀,放入蒸笼蒸熟就可食用,可以补充蛋白质和钙。
三 骨碎补炖猪蹄筋
猪蹄筋、骨碎补、生姜、葱、料酒、盐、胡椒粉、鸡油。骨碎补洗净切碎加水煮30分钟去渣取汁,猪蹄筋用植物油泡发后洗净切成段,姜、葱洗净切好。把猪蹄筋放进炖盅里面,加入骨碎补药液、料酒、生姜、葱、盐、鸡油,隔水蒸2个小时食用。
防止血管硬化的食物
人到老年,都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硬化现象,为了防治血管过早地老化,应该多吃些清理和保护血管的食物。
以下食物有防治血管硬化的功效:
一 燕麦
燕麦富含亚油酸,可占全部不饱和脂肪酸的35%一52%。每30克燕麦中的亚油酸量,相当于10粒益寿灵或脉通药品的含量,所以它不仅是防治血管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的理想食物,而且对脂肪肝,糖尿病,便祕和浮肿也有辅助疗效,可以增强人的体力,延年益寿。
二 海带
海带含有较多的岩藻多糖,昆布素,它们具有类似肝素的活性,可防止血栓和因血液粘性增大而引起的血压上升,同时还有降低脂蛋白,胆固醇,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三 胡萝卜
胡萝卜含有槲皮素,这是一种与组成维生素P有关的物质,具有促进维生素C的作用和改善微血管的功能,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血脂,因此具有降压,强壮心血管的效能。
四 洋葱
洋葱所含的前列腺素是一种较强的血管扩张剂,能降低人体外周血管和冠状动脉的阻力,有对抗人体儿茶酚胺等升压物质的作用,并能促使可引起血压升高的钠盐的排泄,具有降低血压和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洋葱含有的二烯丙基二硫化物及少量含硫氨基酸,具有抗血管硬化和降低血脂的奇异功效。
五 苹果
苹果中的维生素C能加强胆固醇的转化,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老年人常食苹果,有防治高血压,动脉硬化及冠心病的作用,还能避免胆固醇沉积在胆汁中形成结石。
六 大蒜
大蒜可促进机体对B族维生素的吸收,起到保护神经系统和冠状动脉的功能及预防血栓形成。
七 玉米
含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亚油酸的合量高达60%以上,还含有谷甾醇,卵磷脂,可较好地降低人体血清中胆固醇的含量,防止高血压,冠心病,软化动脉血管,并具有延缓细胞衰老和脑功能退化的作用。
八 茶叶
饮茶有利于降低血压,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茶叶中含有儿茶素和黄酮甙,有增强微血管弹性,降低血脂及溶解脂肪的作用,因而能夠防止血液中或肝脏中胆固醇和中性脂肪的积聚,对降低血压,预防血管硬化有一定作用。另外,茶多酚也有增强微血管壁韧性,降低血脂,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活血化瘀,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咖啡碱有扩张血管,调节脂肪代谢的作用。
具有排毒功能的食物
山药
可调理消化系统,减少皮下脂肪沉积,避免肥胖,增强免疫功能。以生食排毒效果最好,可将去皮白山药和菠萝切成小块,一起打汁饮用,有健胃益肠的功能。
绿豆
具有清热解毒,除湿利尿,消暑解渴的功效。多喝绿豆汤有利于排毒,消肿。煮绿豆汤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有机酸,维生素受到破坏而降低作用。
胡萝卜
富含胡萝卜素,能清热解毒,润肠通便。将新鲜的胡萝卜打成汁,加上蜂蜜,柠檬汁,既好喝又解渴,更有利排毒。
燕麦
能滑肠通便,促使粪便体积变大,水分增多,配合纤维促进肠胃蠕动,发挥通便排毒的作用。将蒸熟的燕麦打成汁,加入苹果,葡萄干,当作饮料喝,营养丰富又能促进排便。
红豆
可增强肠胃蠕动,减少便祕,促进排尿。在睡前将红豆用电饭煲炖煮一段时间,隔天将无糖的红豆汤当开水喝,能有效促进排毒。
糙米
糙米就是全米,保留米糠,有丰富的纤维,具有吸水,吸脂的作用。食用糙米饭有饱腹感,能整肠利便,有助于排毒。每天早餐吃一碗糙米粥或糙米豆浆,有很好的排毒作用。
山茼蒿
山茼蒿富含维生素A,可维护肝脏,有助排出体内毒素。将山茼蒿和西红柿,胡萝卜,柚子,苹果,综合坚果一起打成汁饮用,有很好的排毒效果。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