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改变的命运|翻书党
读书改变命运,这句话对于我而言,是千真万确的,这不是指所经历的应试教育的读书,而是世人眼中日常的无用之读,事实上,今天的我,精神和立世之道,更多是这种无用之读型塑的结果。
我出生在江南一个普通农家。父亲曾经读过高小,母亲识字不多。喜爱读书的父亲,是我人生阅读的第一个老师。虽然父亲从来没有教过我读书,但父亲的阅读,耳濡目染,影响了我。我自上学识字起,除了课堂的阅读,更多悄悄追随父亲的阅读,翻看他藏在抽屉里或枕头下的书,无论能否读懂能否消化,囫囵吞枣,连不认识的字都不敢问父亲,怕被父亲发现。父亲读的书,都是闲书,是向村里的老师借来的。我怕父亲发现我阅读,责怪我不好好读书。我后来一目十行不求甚解的读书毛病,应该缘起在此。
我上中学时,文革已经结束,我的母校江苏省武进县前黄中学,虽然是乡村中学,在当时算有一个不错的阅览室图书馆。我在学习之余,也花了不少时间浸泡在阅览室里边。
(永远的尹雪艳,我最初应该是在杂志上读到的,忘了哪本)
文革之后,刊物有一个复兴阶段,那个时候,学校里订阅了很多杂志,在这些杂志上,我读到了《永远的尹雪艳》、《克莱默夫妇》、《敦厚的诈骗犯》、《山中,那十九座坟茔》等。
上高中以后,我不仅盘踞在阅览室,也开始频繁进出学校的图书室借书,我读了大量的当时的流行小说,也读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小说。这些课外小说,如同今天的手游一样迷住了我,开始影响我的学习。我在自习课上不是认真复习,而是偷偷读小说。
高一时,一次早自习,我正透过课桌上的窟窿,偷偷看着小说,突然被老师在脑袋上敲了一下,一抬头,老师瞪着眼盯着我。老师把我叫到宿舍,狠狠地教育了一顿,说我父亲辛辛苦苦卖鱼卖芹菜供我上学,我却上学看小说,老师没收了我的书,被老师没收的这本书,是学校图书馆借的,直到期末,老师才还我,书名和情节我至今记得,《在黛色的波涛下》。在高三离高考很近的时候,也是一个早自习,我同样透过桌子上的窟窿在看李存葆的《山中那十九座坟茔》,竟被煽情地抽噎起来,赶上教导主任兼我的历史老师巡查,他问我怎么回事,才把我从故事情节中拉回现实。
但是,也许正是这样庞杂而漫无目的的阅读,在我的心里,一个新的世界正在养成,这个世界,是逸出了家庭和学校教育之外的。
大概是1984年,我在前黄中学图书馆里的一本杂志上读到了程乃珊的《蓝屋》,小说中两个人物的人生选择,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女主人公是军区副司令的女儿,却不暴露身份,以普通人的身份工作、生活;男主人公受父亲和女主人公的影响,最终放弃了家族巨额财富的继承权,走上自我奋斗的道路。
当时的我,还是个充满幻想的中学生,对小说里的男女主人公尤其是女主角和男主角父亲的人生选择,对自己命运的把握,充满了由衷地敬意,这种敬意后来也影响了我的人生选择。
1985年高考之前,学校召开毕业班填志愿动员大会。大会开始前,我的班主任找到我,告诉我,如果我填报南京大学,在录取的时候,可以加20分,班主任说学校准备推荐我上南京大学,让我自己考虑,动员大会结束后告诉他考虑的结果。
彼时,考上大学把农村户口转成城镇户口吃上皇粮,几乎是我们那一代农家子弟考大学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生活轨道的唯一动力,而像南大这样的名校,更是具有吸引力。但是,在周围同学错愕的眼光中,我谢绝了班主任老师的提议,当天我填报了吉林大学哲学系——我的老师在给我们上课时介绍过当时中国哲学界的名家吉林大学的高清海老师。
当天放学后回家,村里当老师的族人都来问我志愿报了哪,听说我放弃南京大学后,大家都很吃惊,一位老师跟我父亲说,你儿子发痴啊,放着南京大学,从前的中央大学这么好的学校不上,非要跑冰天雪地的东北去,你得管管。父亲连夜骑车去了学校找我的班主任,他们也相熟。但因我已公开拒绝,覆水难收,父亲拜托班主任无论如何劝阻我报考吉林大学。
第二天我一上学,班主任老师找我,跟我谈了父亲的想法,也谈了他的想法。他劝我不要报吉林大学,如果想上哲学系,又不想上南京大学的话,不妨报考北京大学哲学系。老师说,北大哲学系主任朱德生不是你们一村的么,考上了也好有个关照。
我拒绝报考南京大学最大的考量,不是因为南大不好,而是它离家太近!我当时的想法是,我不想在父辈的羽翼庇护下,我要冲出熟人的网罗,到陌生的世界去——这是《蓝屋》这部小说给我的最大影响——不靠家庭恩泽庇荫(当然我的家庭也不可能庇荫我,尽管我的祖父后来曾经跟回乡探亲的朱先生说过我在北京上学,我直到大学临近毕业敲定工作后才去拜访),而靠个体的努力,过自己的生活。所以,我也没有接受班主任老师报考北大的好意规劝,最后报考了人民大学哲学系。从此奠定了我一生的命运。
我后来的许多选择,都跟利益无关,以至于有人认为我是读书读傻了。在后来人生的每一个路口,最终我都选择了自我奋斗这条路,虽然充满荆棘,坎坷颠簸,华发早生,一路蹒跚走过,却也过得踏实安详。而这一切,都跟伴随我一生的无功利阅读密切关联。
不是读书读傻了,而是服从自己的内心。我日常的无用之读,真正构建了我的精神底色,让我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应该追求什么,坚持什么。
(本文原载7月16日楚天都市报,感谢刘云霞老师的督促)
做个硬广:
2017年7月30日本周日下午14:30 - 16:30,本人将在小众书坊与大家分享个人读书体会。欢迎光临。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后圆恩寺胡同甲1号
关于老朱煮酒
更多分享,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