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希兴|伟大的母亲(连载三)

伟大的母亲(3) 
Table qing in Xining
作者|郑希兴(黑龙江)
(接续第二集
(七)贫困如洗、背井离乡
母亲从小到大,经历了无数次风风雨雨,也经历了多次时代的更替、社会的变迁。晚清的遗痕、中华民国的纷乱、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老毛子的侵扰,都在她的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而更让她难以忘怀的是伟大的土地革命,在这次革命中,她把房子、土地、所有的财产都分给了劳苦大众,就连身上的兰色大布衫都穿在了别人的身上,从万贯家财到一贫如洗只是一夜之间的事。为了躲避斗争,父亲和其他人都逃到外地躲了起来。家里只留下母亲带着几个孩子,东西已经分光了,就连家里的像框都被他们拿去,挂在自己的家里作摆设。可那些饥寒交迫的农民兄弟,还是逼着母亲要“出禾布”,也就是买粮时给的布匹,原来是有一些布,但早已被四叔卖掉了。什么东西都没有了,再要就只有一条命了!
母亲实在呆不下去了,于是设法找到了父亲,家无斗米身无分文的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三代人苦心经营的家园,来到了无亲无故的县城居住。住了一段时间,父亲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没有经济来源,一家五口人怎能生活下去,于是无奈地离开了县城,来到五常县冲河乡一个叫大崴子的小山村,加入到当地农民的行列,春播、夏锄、秋收。勉强的维持生活。
那时,土地革命已经完成,按着党的政策要把老百姓分成两个阶级,搞阶级斗争。要为每个家庭划分阶级成分,成份分为地主、富农、中农、下中农、贫农。贫下中农是无产阶级,地主、富农是资产阶级。当时我们家里很穷,父母在村民眼里又是老实、能干的厚道人,因此,工作队也不调查,通过喊话表决的方式,就给我们划了个贫农。
几年的光景一晃过去了,在这个村子里,母亲又生了三个女孩和我,其中有一个叫小女儿的孩子丢失了,这样我们这一代一共是姐弟六人,三男三女。
在那个年月里,由于家里穷,抚养这么多孩子实在太难了,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大姐很早就出嫁结婚了,可是她也遭遇了一次不幸的婚姻,她的丈夫是个不务正业,、粗暴无理的人。后来大姐与他离了婚。大姐再婚后很幸福,丈夫是个知书答礼的人,有文化,有能力,是个乡村干部。尊老爱幼,和蔼可亲,乐于助人。他们婚后生了五个孩子,两男三女。生活虽然不很富裕,但很快乐幸福。
在那种贫困的生活条件下,供孩子上学是件很难的事,而母亲的态度非常坚决,自己吃透了没文化的苦,孩子一定要有文化,不管以后长大做什么,没有文化是不行的。再苦再难、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可见母亲的豁达明智和英明伟大。
大哥希增、二哥希才一起上小学,村子里没有学校,上学需要走十几里山路,还要过一条河,到乡里的学校读书。夏季河上有一条渡船,学生们上学放学都要坐船过河。有一年涨大水,渡船被水掀翻,淹死了好几个学生。那天大哥放学早已经回来了,二哥放学晚还没回来。当翻船的消息传到村里,村里象炸了营一样都往河边跑。有的人一边哭,一边喊着自己孩子的名字。母亲也随着人流跑到河边,焦急的寻找二哥,不一会儿二哥就出现在她的面前,悬着的心总算落了地。原来二哥没赶上那条船,才得以幸免。
有一年冬天,河已经封冻了,学生们都踩着冰过河。二哥在回家的路上突然掉到冰窟窿里,两只胳膊卡在冰上,幸亏有过路的村民把他救上来,才幸免遇难,到家以后已经冻成了冰棍儿,修养多日才得以恢复。
大哥读完小学就毕业了,毕业后帮助父亲干农活。后来考上了林业职工。二哥虽然聪明,可学习不怎么用功,在那样的穷乡僻壤、教育质量低下的学校里居然考上了中学。这下可难坏了母亲,上中学必须到县城住校。这样的家庭条件用什么供他上学呀。母亲心想,为了孩子上学天大的困难也得克服。于是给二哥准备一个小被,一张羊皮。派大哥去大姐家借了三十元钱,就送孩子上学了。二哥也很懂事,知道家里困难,每天省吃俭用,从不乱花一分钱。可是母亲给拿的钱实在太少了,再节省也是不够的,二哥找到老师,在老师的帮助下学校给了点助学金,实在没钱了二哥还偷偷跑到大姐那里要点儿。就这样艰难地读完初中,初中毕业又考上了中专——绥化林业学校。后来学校搬到了伊春,就是现在的伊春林校。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伊春林区参加了工作。
 
(八)小女儿丢了
大姐,大哥,二个哥都是在老家出生。来到冲河生的第一个孩子取名小女儿,这个孩子聪明伶俐,三岁就什么话都会说了,还特别董事,不哭不闹。有一天父亲上午种地,中午回家吃饭休息,母亲看父亲累了,就让父亲在家休息看孩子,自己带着大哥、大姐拿着锄头铲地去了,地在村北不远的林子边上。母亲干了一会儿,天就阴了下来,母亲也不休息尽量快一点,多干点。干着干着忽然父亲来了,说小女儿找不到了。原来是父亲中午在家吃完饭,孩子困了要睡觉,当时因为天气热,父亲就把孩子的衣服全脱了,只穿着一双小鞋躺下睡觉,不一会儿孩子就睡着了。这时父亲也困了,不知不觉迷迷糊湖也睡着了,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当他醒来的时候,发现孩子不见了,于是赶紧爬起来找孩子。屋里没有找到,到外面找也没找到,近处找没有,远处找还是没有,这时父亲有些慌了,孩子究竟哪儿去了呢?他一想,孩子跟她妈妈去过地里,一定是睡醒后自己去北地找妈妈了,父亲就径直跑到了北地,仍然不见孩子的踪影。这时,天阴的更沉了,一片片黑黑的乌云翻滚着压过来,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这可怎么办啊,小女儿呀!孩子啊!你在哪里?快快回来吧!母亲焦急的呼唤着孩子,父亲急忙通知村里人帮忙寻找,还是找不到。母亲非常害怕,急的心里象着了火一样。大地里、树林里、大河边,该找的地方都找遍了还是没找到。这时,风刮起来了,豆大的雨点劈里啪啦地下来了,打在树上、身上、脸上,母亲全然不顾仍在风雨中寻找,别人拉她回去她也不肯。天阴的很黑,雨又很大,什么都看不清了。她无奈的回到了家。
这时天也到了傍晚,渐渐的完全黑了下来。母亲呆坐在那里,已经欲哭无泪,活生生的孩子就这样的丢了,杳无声息地,一点痕迹也没留。母亲又是一夜未眠。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又去寻找,找啊,找啊,终于在大雨冲刷过的地垄沟里找到了孩子的一只小鞋。以后再找也找不到任何蛛丝马迹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母亲的心碎了,精神也崩溃了。整天都在冥思苦想,是让狼吃了?还是被别人抱走了?如果狼吃了应该有血迹呀。后来她猜想,当时在那条河里经常有外地人放木排,可能是被他们给偷走拐卖了,不管是什么情况,已经没有任何希望了,即使孩子长大也无法相认,可母亲一直没有死心,仍在寻找。就是我长大以后,听说这件事,也经常留意年龄相仿、和我们兄妹长得相象的人,她可能就是我那丢失多年的小女儿姐姐吧。
(九)移民三股流
我们家在五常冲河的大崴子住了几年之后,又搬到了相家油坊,两个村距离不远,生活条件也差不多。当我四岁的时候,五常的龙凤山要修水库,我们家住的村是水淹区,水库修成后这个村将消失在茫茫的波涛里,因此需要移民,将这里的村民迁移别处,迁到哪里,政府都有规定。而我家与别人不同,母亲决定不再迁移农村,因为我大哥在林业局的林场工作,按政策家人可以落户。这样,我家就从农村搬到了林区,从此,农村户口变成了城镇户口,吃上了商品粮。这是一个很大的令人羡慕的飞跃。
大哥能去林场工作,大姐夫是功不可没的,那时侯大姐夫在乡里当干部,当他听到林场招工的消息后,立即找到大哥,让他参加招工考试,如果考上就是国家干部。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大哥的条件很好,读过书有文化,考的成绩很好,大姐夫又努力找人帮忙,荣幸的被林场录取了,当上了林场的营林员。
从相家油坊往三股流搬家的时候,我四岁已经记事了,我清楚的记得,两辆大马车把我们的全部家当和人都搬到了三股流村。那是在冰天雪地的寒冬里,我和两个姐姐坐在马车上,母亲专门为我们用棉被围了个窝,我们坐在窝里很舒服,我们也很高兴,这个窝既能挡风,又很安全。虽然如此,坐时间长了,感觉就变了,我越坐越累,越坐越冷,我的脚冻的很痛,象猫咬的一般,太遭罪了,我忍不住哭了起来。母亲把我们抱下来,让我们跟在马车后面跑,跑了一会儿,脚上身上都暖和了许多。跑了一会儿就累了,跑不动了。母亲又把我们一一抱上车,偎在被窝里继续赶路。冷了再下来跑,这样重复着向前移动,我心想这么远的路,究竟去个什么样的地方啊?那里好不好呢?马车在雪地里嘎吱嘎吱地走着,越走路越窄,越走雪越深,越走山越高,呀!我们走进了深山老林,周围茂密的树林,风吹着树林发出嗖嗖的响声,远处仿佛还有狗吠狼嚎,恐怖极了。天也渐渐的黑了下来,我不敢抬头,不敢出声,静静的眯在被窝里一动不动。不知又走了多远,也不知又走了多长时间,突然马车停了下来,这时候母亲喊着我的名字,把我叫了起来,让我们下车走,我和两个姐姐下车走了一段才发现那的路十分险要,路很窄,左边是悬崖右边是深沟。沟下面是条河,河已经结冰了。看到面前的情景,才明白了母亲的用意,让我们下来走是害怕马车掉到沟里发生意外。过了那段险要地段我们又上了车,在漆黑的山路上,在密密的树林里在茫茫的雪地上继续前行。我那时侯又饿又困,还是静静的不敢出声,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梦乡。就这样我们的两挂马车从早上在相家油坊出发,一直走到第二天凌晨一点,一路上饥寒交迫,一路上颠簸摇晃,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三股流屯。
我迷迷糊糊的被母亲抱下车,蒙胧中看见一个破烂不堪的院落,三间低矮的小草房,在这小草房的东屋点着萤火虫一样的小油灯。我心里厌烦极了,难道这就是我们奔波一天半宿来到的新家吗?这房子怎么这样破啊!这是人住的地方吗?我哭着喊着说什么也不肯进屋,“我不要这个家,我要回去!”我哭喊着、挣扎着、越闹越凶,母亲怎么商量我也不听。母亲紧紧的抱着我,急不得,善不得,哭不得,叫不得。只是沉默,默默的忍受着如此艰难的境遇。我怎么哭、怎么闹也无济于事,已经闹得精疲力尽,泪也流干了,嗓子也喊哑了。母亲强行把我放在炕上,我仍然挣扎着往起爬,渐渐的我一点力气也没有了,迷迷糊糊的睡着了。一觉醒来已经是第二天的上午了。虽然到了白天,屋里还是黑呼呼的,因为窗户上没有玻璃,上面糊着窗户纸,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大哥花二十五元钱买的房子。那时候二十五元钱也不是小数,大哥刚刚参加工作,每个月的工资也就三十几元。要维持一家六口人的生活开销实在太难了。为了补充生活所需,父母想方设法在当地的生产队找点活干,挣点粮食给孩子们吃。艰难的度过了一个冬季,到了春天父亲母亲出去开荒种地。因为附近都是生产队的农田,要开荒需要出去很远,淌水过河,到东边的山坡上开地种庄稼。打些粮食补充家庭生活的需要。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

  • 散文||故乡恋(外一篇)

    故乡恋 今日大寒,不寒.出门就见暖阳耀耀,一年中难得几次喜欢太阳.阳光下,敞开心口深吸了几口气,放松之余,也终感到了那丝丝惬意. 再过几天就要过年了.每逢佳节倍思亲,没能衣锦还乡的,早不属于故乡又没能 ...

  • 就读这篇 | 吴素珍:如歌岁月,怡然而行

    如歌岁月,怡然而行 吴素珍 丰子恺有一幅画:远山,一轮圆日,山脚一位老者,背上雨伞斗笠,一行脚印伸向远方.画上署名:一肩担尽千古愁.一看着画,我就想起了父亲.父亲不到一米六,瘦瘦小小的,像极了画上的老 ...

  • 吕大渝:走近我的往事(连载1)

    作者吕大渝女士摄于美国家中 作者简介:吕大渝,女,1943年出生于重庆,祖籍江苏苏州.原中央电视台播音员.少年时因其独特气质和姣美容颜而常被选出在外事活动中向国家领导人及外国元首敬献鲜花. 10岁时拍 ...

  • 陈崇坤:​家书相伴

    家书相伴 安徽怀宁  陈崇坤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从皖南某林场带回到老家的一只小木箱子,里面除装有20多封书信,另外还有数本我喜欢看的文艺书刊.后来我干脆将箱里文艺书刊取出与别的书籍和报纸混放在一起. ...

  • 永远不可饶恕的过错

    造化总是会捉弄人的,对于我尤其如此.我总觉得我就不该来到这个世界,我来到世上本身就是一件错误的事情.许多时候的许多事情,正是由于我的介入搞得一塌糊涂,特别是小弟,对于我而言,简直是他的罪人,由于我的大 ...

  • 怀念母亲(散文)

    母亲走了,确确实实离我而去了,这不再是一个噩梦,我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母亲的一生,因家庭条件拮据,都是在清苦中度过的,为此,我难过不已,这是我的悲哀,更是母亲的悲哀. 当我接到电报,和二哥一道乘火车赶 ...

  • 郑希兴|伟大的母亲(连载六)

    伟大的母亲(6)  Table qing in Xining 作者|郑希兴(黑龙江) (接续第五集) (十四)看护病重的父亲 父母为了我能继续上学,割舍下两个尚未成家的姐姐,投奔二哥,搬到了伊春友好. ...

  • 郑希兴|伟大的母亲(连载五)

    伟大的母亲(5)  Table qing in Xining 作者|郑希兴(黑龙江) (接续第四集) (十二)为儿女们操劳   母亲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她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了儿女们的身上,她有六个儿女 ...

  • 郑希兴|伟大的母亲(连载四)

    伟大的母亲(4)  Table qing in Xining 作者|郑希兴(黑龙江) (接续第三集) (十)牵肠挂肚的人   父母带着三个孩子艰难的生活在大山深处的三股流村.这个小山村,给我幼小的心里 ...

  • 郑希兴|伟大的母亲(连载一)

     本期首条:伟大的母亲(一) 评论员冶丹楓 郑希兴老师[伟大的母亲],素材夯实,史料翔详,语言朴素,感情充沛,叙述针脚密致,节奏沉缓,表现出极大的叙述耐心,与克制铺张遥相呼应却叙事绵密的艺术功底.文章 ...

  • 郑希兴| 那年十五月正圆

    十 · 五 二零二一辛丑年, 正月十五月儿圆, 望着月亮忆往事, 回到三十八年前. 正月十五闹元宵, 全市秧歌大汇演. 我们表演狮子舞, 荣获第一受称赞. 那年我们都年轻, 本人入职四年半. 国营企业 ...

  • 郑希兴| 正月十六的思念

    十 · 六 又似乎很远. 慈祥的面容 再远也依稀可见. 我仿佛听到, 她在呼唤我的乳名, 那清晰的声音, 仿佛就在我的耳边. 她轻轻的告诉我, 今天是你的生日, 我给你煮好了鸡蛋. 她那温暖的手, 正 ...

  • 郑希兴| 走进牛年

    走进牛年 Table qing in Xining 作者|郑希兴(黑龙江)主播|明朗 点击以上音频聆听 年 货 节 再过几天, 我们就走进了牛年, 也许很多人都翘首以盼. 孩子们是为了过年, 老人们是 ...

  • 郑希兴|母子月夜

    母子月夜   Apricot blossom 作者|郑希兴(黑龙江)主播|静心 点击以上音频聆听 这是一个数九寒冬的夜晚, 皓月当空雾霾已经消散. 别人或许已经进入梦乡, 而我却紧张忙碌不能入眠. 九 ...

  • 王喜兴 连载三 《往事·童年》| 主播艾眉 | 心香文艺

    心   香   文   艺 心 香 文 艺 点击上方绿标收听主播诵读 王喜兴作品,主编黄幼中 五 远看,红墙,青瓦.这座规模宏大假寺庙就掩映在绿树丛中. 屋角峥嵘,露出自有的神韵.这庙就建在这座山的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