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7年《百年孤独》,我对人生恍然大悟:唯孤独可超越生死

“这座镜子之城——或蜃景之城——将在奥雷里亚诺·巴比伦全部译出羊皮卷之时被飓风抹去,从世人记忆中根除,羊皮卷上所载的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

读完《百年孤独》的最后一个字,我忽然有大哭一场的冲动。

此刻,我身心疲惫,在漫长的百年岁月里,经历了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家族一个轮回,被家族中每个人的孤独重重缠绕,纵然飓风卷走了一切,连痕迹都未曾留下,但那种无法自拔的孤独以及摆脱不了的命运在我心中深深扎根。

一部作品对于一个人,从最初的素不相识到最后的相互联结,这种生命的连接是一种极其奇妙的体验。

我仿佛从未读过这部作品。

与之前读《百年孤独》截然不同,时隔数年,在年龄陡然增长到我快要无法记清时再次品读它,竟然感到书中的每一个字都那么有味,以至于我用掉了整整4根自动铅笔芯在几乎每一页书的空白处都写满了感悟。

当一本书与一个人这素未相识的二者产生生命的联结之后,那种根深蒂固的思想之网就别想再去挣脱。这是伟大作品的力量,它绝不轻易赐予一个不相关的人,更不会给没有耐心了解它之人任何启示。

一、深陷孤独的泥沼

时隔七年,随着胶原蛋白的不断流失,在已然看不见青春的影子时,我竟然意外读懂了这本《百年孤独》。

我有种莫名的感觉,好像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就是马尔克斯投入在《百年孤独》中的影子。这个被迫发动三十二场战争,打破与死亡之间的所有协定,在爱的荒漠中结识无数女人,把血脉播撒在整个沿海地区,却不曾在他的情感中留下任何痕迹的人,在临终之前,却毁掉了在世上留下的一切痕迹。正如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出版后,烧掉了写作笔记和人物关系图,烧掉了给妻子写的情书,把孤独留给自己,用这部作品为孤独祭奠。

然而,这份孤独并非是马尔克斯一个人的专利,而是像传染病在一片封闭、落后的土地上疯狂蔓延,就像当初马孔多被染上失眠症一样。

在马孔多这片神秘而孤独的土地上,我追随着布恩迪亚家族的血脉,一直到最后一条生命被飓风卷走时,才知道,马孔多是一个圈套,布恩迪亚家族漫长历史上重复出现的名字是一个圈套,家族命中注定的悲剧色彩是一个圈套,就连他们深陷其中的孤独也是一个圈套。

在绝大多数人记不清的周而复始的人物中,真正看清家族命运本质的,是见证马孔多从创世至毁灭百年历史的乌尔苏拉和庇拉尔·特尔内拉这两位女性——前者发现“世界好像在原地转圈”;后者则预料到,“这个家族的历史不过是一系列无可改变的重复,若不是车轴在进程中不可避免地磨损,这旋转的车轮将永远滚动下去。”

马孔多犹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园,它原本悠然自得、原始而繁荣。然而,当科技与文明“侵略”了这片土地之后,它不但没有蒸蒸日上,而是由盛而衰。最后,“文明”的罪恶被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的雨水洗掉,马孔多重新回到原始的模样,并被一场飓风终结了这场持续百年的孤独浩劫。

仿佛世界上从来没有马孔多。就像拉丁美洲那个孤独而封闭、混杂着原始的神秘和现代文明暴力的所在是虚无一般。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在魔幻与现实中不停折返,盛衰生死皆为徒劳。

马孔多是虚无的。

马尔克斯在描述这样一个孤独而虚无的世界的时候,掺杂了许多让我记忆深刻的细节,例如布恩迪亚家族喝咖啡从来不加糖,而且糖在马孔多这个地方是没有甜味的。这就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刻意倾入其中的苦涩,好像是无法自拔的孤独与无奈的味道。

马孔多也是孤独的。

它的东方是无法逾越的山脉,西方是广袤无垠的水面,南方是沼泽,北方是大海。在这片被水环抱的土地上,里面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却能够进来。于是,马孔多成了一个只有文明输入,而没有文明输出的所在。马孔多的一切,都只进不出,即便是真正出去的人最终也会回到这里,除非他们根本不属于马孔多。

布恩迪亚家族就是在这样一个孤独的世界繁衍生息。

马尔克斯在描写每一个人的时候,都用了同样一个形容词——孤独。

他在写何塞·阿尔卡蒂奥时说:“他渴望孤独,对整个世界的怨恨咬噬着他的心。”

在写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时说:“每到一处,他总能见到那些少年用和他一模一样的眼睛望着他,用和他一模一样的声音同他说话,向他致意时的警惕神色和他回应时的神色一般无二,并且都自称是他的儿子。他感觉自己被分裂,被重复,从未这般孤独。”

在写先知梅尔基亚德斯时说:“他的确一度死去,但难以忍受孤独又重返人世。”

在写阿玛兰妲时说:“八月的一个下午,阿玛兰妲在彻底拒绝了这位坚毅的追求者后,再也无法忍受执拗性情的重压,锁在房间里为自己孤独到死的命运痛哭起来。”

在写奥雷里亚诺·何塞时说:“他突如其来的孤独,早熟的青春,都在散发着残花味道的女人们身上得到了慰藉。”

在写美人儿蕾梅黛丝时说:“美人儿蕾梅黛丝独自留在孤独的荒漠中,一无牵绊。”

……

不仅这家族的每一个人都没有摆脱孤独的命运,连与他们有过情感纠缠的人,也都没有逃掉孤独的纠缠。

乌尔苏拉这个参与“创世”的女人,看着子孙一一死去,才在孤独中退化,她去世的时候就像一个刚出生的老妪;庇拉尔·特尔内拉在孤独地等待中对爱情倦怠,于是她终其一生用自己的肉体与男人共享孤独;赫里内勒多·马尔克斯上校为阿玛兰妲献爱一生而不得,孤独终老;皮埃特罗·克雷斯皮则因被阿玛兰妲拒绝而自杀;费尔南达·德拉·卡皮奥像女王一样地来又像女王一样地走,而她的一生只有表面的优雅,却过着活死人一样孤独的生活……

孤独是马孔多的宿命,也是马孔多人的宿命。

二、人类与命运的无力对抗

这个如同被施了诅咒一样的家族,到底有着怎样的宿命?

他们都无疾而终,要么死于非命,要么在孤独中退化。

这些男人中,所有叫奥雷里亚诺的都性格孤僻,但头脑敏锐,富于洞察力;所有叫何塞·阿尔卡蒂奥的都性格冲动,富于事业心,但命中注定带有悲剧色彩。

家族中的女人,都对男人有极大的诱惑力,但她们身上仿佛都透露出死亡的气息,深陷其中的男人大多死于非命。

对姑妈阿玛兰妲有不伦之恋的奥雷里亚诺·何塞被枪击毙;

爱阿玛兰妲的皮埃特罗·克雷斯皮自杀;

被美人儿蕾梅黛丝倾倒的男人有的被摔死,有的被马踩死;

雷纳塔·蕾梅黛丝(梅梅)的情人马乌里肖·巴比伦在被抢射伤后孤独而死;

对阿玛兰妲·乌尔苏拉产生不伦之恋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在最终毁灭马孔多的飓风中与马孔多一起消失,终结了家族的百年轮回……

在宿命的怪圈中,没有人能摆脱。如同俄狄浦斯王杀父娶母不可抗拒的命运一样,在命运面前,人无能为力。而这种以失败告终的人类与命运的对抗,正是使人陷入孤独的罪魁祸首。

三、在魔幻与现实中,唯孤独永恒

在马尔克斯之前,没有人会这样写小说。

在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文学作品要么魔幻,要么现实,但马尔克斯却打破了魔幻与现实的界限,让我们在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世界中迷离。

马孔多创建伊始,新鲜的事物和神奇发明刚刚与这片神秘原始的土地产生交集的时候,我们就被这个神奇的世界所吸引:染成各种颜色的鹦鹉吟唱着意大利浪漫曲,母鸡伴着手鼓的节奏下出一百个金蛋,训练有素的猴子能猜出人的所思所想,多功能机器既能缝扣子又能退烧,还有用来忘却不快回忆的仪器、用来浪费时间的药膏以及其他上千种异想天开、闻所未闻的发明。

但最传奇的还是布恩迪亚家族。

家族中有人拥有预知死亡的能力,如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成功逃过十四次暗杀、四十三次伏击和一次枪决;阿玛兰妲在死前见到了死神。

布恩迪亚家族的后代还可以看见死人,如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终生都被他杀死的普鲁邓希顿·阿基拉尔纠缠;乌尔苏拉经常与死去的丈夫聊天;如第一代、第二代、第四代、第六代的阿尔卡蒂奥或者奥雷里亚诺都能看见梅尔基亚德斯。

还有喜欢吃土的丽贝卡;散发出死亡召唤气息、死后连肉体带灵魂一起升天的美人儿蕾梅黛丝;可以使牲畜染上多产症的奥雷里亚诺第二及其情人佩特拉·科特斯……

在如此不真实的描述中,为什么我们的情绪依然被作者操控,并深深地被布恩迪亚家族人的命运所牵动,甚至深陷孤独中不能自拔?

我被这个问题严重困扰。但在一个无比安静的凌晨,我被一丝灵感叫醒,在黑暗中忽然睁开眼睛——我找到了答案。

这个真实的世界,远比马尔克斯的描绘更虚幻。魔幻与现实原本就没有分界线,当我读到哥伦比亚在18世纪至19世纪这百年历史的时候,发现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轮回几乎就是这段历史的缩影。32场失败的内战、虚伪的政客、残暴的统治、愚昧的民众……这些都不是马尔克斯的创造,而是现实世界的真实演义。

《百年孤独》诞生后,半个世纪过去了,我知道,马孔多依然大雨滂沱。

《百年孤独》人物图谱/ by 越读时间


后记:

在这个秋风萧瑟的下午,我想起7年前在我住的第一个出租屋附近,一位理发师要送我一本他无论如何也读不下去的《百年孤独》。

在此之前,我刚刚克服记不清人物的重重阻力,读过这本书。虽然我完全没有记住书中的细节,更无心品味马尔克斯的语言之美,但我却略有些得意地告诉理发师,我读过这本书了。

这是第一个要赠送我书的人,一部他虽然读不懂,却渴望为这本书找到一个对它感兴趣并且珍爱它的人。

就像它真的是被赠予的一样,我的《百年孤独》在书架上沉默了数年,期间我多次拿起,已经不记得我浏览过多少次,却始终无法看清这部经典作品之美,只是对书中的一些情节记忆尤深。

但是这个十一长假,我在短暂的旅行之前,将这本《百年孤独》放在了背包里,成为假期中唯一的陪伴,犹如2020年春节我只带着《霍乱时期的爱情》走上归乡之途一样。

这时隔七年的两次精读,体验完全不一样。我第一次感到我读懂了它,甚至读懂了马尔克斯的内心。我用了整整一周时间,品读每一个字,即使读完后想大哭一场,仍然渴望再读一遍,甚至渴望无休无止地读下去。

为什么当初这部作品在我脑海中思绪如麻,扰得我万般无奈,如今却豁然开朗,犹如成了马尔克斯肚子里的蛔虫?

深夜我一个人安静地思考这个问题时,突然想到了当代书法家周持先生的一句话:“我二三十岁读的书,都是一笔糊涂账。”

是啊,最初接触《百年孤独》是在青春激昂的岁月,一个从未体验孤独、每天沉浸在喧嚣的都市里、纵横在感官快乐之中的人,如何能读懂如此深沉的一部作品?但即将步入中年的我,几乎在刹那间对孤独茅塞顿开。

岁月蹉跎,留给每个人的是喧嚣的沉淀物——孤独。这是时光剥夺我们生命的记录,也是岁月馈赠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我忽然发觉,不知何时,我已沉浸在孤独里,这个世界所有喧哗仿佛都在我耳边开启了静音模式。不知不觉中我退去了青春的绚丽鲜活色彩,看到生命本身锈迹斑斑的外表,以及孤独寂寞的内心。

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懂孤独的,除非你与它撞个满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