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见到的女武生荆剑鹏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专攻武生的女演员在舞台上很少见,我六十多年来只见到一位,就是荆剑鹏。 
       荆剑鹏1960年前后,在上海大世界京剧场演出约一个月,深受戏迷追捧。她扮相英俊潇洒,很像越剧演员竺水招(有电影《柳毅传书》问世),但比竺更侠气。她嗓音宽亮,腰腿功夫扎实,长靠能演《挑滑车》,短打能演《白水滩》。还有一出当时连演三天的新编京剧《响马传》,她演尤俊达,俊扮,非常漂亮,唱做俱佳。与她同来的女老生(武功也不错)陶文涓演秦琼。由于演出十分精彩,剧场的走廊里也总是挤得水泄不通。那时,有些戏没有固定版本,演员可以根据自己特长进行增删修改,这出《响马传》就被改成了荆剑鹏版《响马传》。

顺便提一下,童敏的《陆文龙》,阎巍的《雅观楼》,尽管演得非常出色,但毕竟是反串,她们的主行当不是武生。提起反串,我又想起抗战胜利后的一件趣事,当时红遍上海滩的武旦白玉艳,有一次在共舞台反串演出《铁笼山》,她人缘好,在上海的名角都来凑热闹,鼎鼎大名的唐韵笙居然屈尊在戏中扮演了一个女兵,一时传为美谈。

京剧流入常州的时间,约在清代的光绪初年。那时来常州流动演出的除京派班社外,主要是海派京剧中的南派水路班子(戏班自备的船只,演员生活以船为家,从水路至各处演出)。其特点是:演出的剧目偏重于武戏与连台本戏;表演炽烈火爆,往往以真刀真枪上台。如著名武生荆玉堂在《金钱豹》中饰豹精,人未出场,即从上场门后掷出钢叉,直中台角孙悟空头顶之柱上,不偏不倚,令人惊心动魄。

在武进万绥东岳庙戏楼和武进礼嘉烈帝庙戏楼台口两侧的板壁上,至今还保留着光绪十五年(1889)、二十四年、二十六年当时班社的演出剧目,如《邓家堡》、《蜈蚣岭》、《天水关》、《虹霓关》、《定军山》、《长坂坡》、《泗州城》等,都是以武功见长的。

民国初年,水路班子中荆玉堂的庆升堂、姜银山的万胜堂,均落籍常州。班中的主要演员,如明毓琨、王全芳、荆剑鹏(荆玉堂之女)后来均成为常州京剧的骨干。姜银山之子姜金鸿还担任了常州京剧团的首任团长。

常州的京剧,无论在创作和演出上,都继承和发扬了南派京剧水路班子的风格和特长,以演南派武戏和连台本戏而驰名南北。先后编演了《乾隆传》(十三本)、《藏龙卧虎》(二本)、《封神榜》(七本)、《七侠五义》(六本)、《包公》(六本)、《侠义江湖》(三本)等。其中,王全芳、明毓琨、张美娟主演的《花碧莲》(十三本)、荆剑鹏主演的《水泊梁山》(十九本)、白玉艳主演的《荒江女侠》(六本)等,武打场面的设计和武功的技巧都十分精采,很受观众欢迎。

《荒江女侠》早在民国三十年(1941)即在上海大舞台首演,扮演主角方玉琴的白玉艳翌年获得“中正文化奖”演员乙等奖,被誉为“江南第一刀马旦”。而在《水泊梁山》中扮演石秀的著名女武生荆剑鹏也名扬上海滩。后来,根据《水泊梁山》改编的《三打祝家庄》曾四进上海,在华东、中南和华北等地区均有广泛影响。常州第一座专演京剧的戏园——逸仙茶园,于宣统元年(1909)建成。民国七年,该院仿照上海采用新式布景,首开常州京剧使用现代布景的记录。随后,又相继建立了新舞台、常州大戏院等京剧演出场地。盖叫天、张桂轩等京剧著名演员,均先后来常州演出过。

随着剧院的建立和演出的兴盛,自1915年至1947年,常州的《兰言日报》、《常州日报》、《詹詹日报》、《新报》、《武进报》、《晨钟报》、《商报》等都开辟了戏剧专栏,介绍与评述京剧知识、京剧演员和京剧演出活动。在30余年中,撰稿人数以百计,文章数以千计,形成了一个京剧评论的群体,这在全国亦不多见。其中的代表人物张肖伧还编著了《菊部丛谈》一书,收清末民初京、昆著名艺人303人,及当时戏曲界的逸闻轶事与各报之戏曲评论文章,为我国京剧保存了较多的宝贵资料。

民国九年,第一个京剧票社(旧时指戏曲爱好者聚会演习的场所)“声声社”成立,此后,京剧业余演唱活动日益兴盛,京剧票社纷然而起。较著名的有“俱乐公会”、“彬社”、“商余俱乐部”、“龙城票社”、“斌和票社”、“兰陵票社”、“青风票社”、“龙吟票社”、“武进票房”、金坛“兰社”和溧阳“夏声票社”等。“五卅”惨案后,“声声社”曾与“上海学生后援会”举行联合义演。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斌和票社”曾举办“冬赈游艺会”,进行义演。1935年“兰陵票社”成立两周年庆典,梅兰芳曾寄来亲笔贺词。数十年中涌现出了蒋君稼、吴我尊、钱化佛、尤菊荪、汪剑侬等全国知名的票友。新中国成立后,“红星京剧团”落籍常州,更名为常州市京剧团,先后编演了以武戏为主的十二部八十二本连台本戏。又创作了《三打祝家庄》、《唐荆川歼倭记》、《汾水长流》、《修枪记》、《小刀会》、《洪佩玉》等一批新剧目。业余京剧团体和演唱活动也蓬勃开展,一直延续至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