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难以确定”的担忧|特异性方证讨论续
如题所示,“证难以确定”这个问题,已经有同学讨论过了。这次发表我的观点,欢迎大家继续讨论。
原
文
如果特异性方证是普适性规律,即所有的证都有或者说应当有特异性的方对应。那么如何去辨证?
我们知道现代医学通过临床表现(症状、体征)、病史、辅助检查确定对疾病的诊断并针对性治疗(如特效药),其确定疗效的前提是明确的诊断和已研发特异性的药物。
传统医学想保证确定的疗效,首先应该是确定的或准确的证,但中医所有的证都能确定和准确吗?医生的诊断水平及思维方式,患者的描述,甚至情绪、天气等原因都可能影响医生对证的诊断。如果证是不能确定的,证所对应的方能有确定的疗效吗?
证难以确定,怎么办?这是有些同学的担忧!这也是中医存在的问题,也是中医疗效难以肯定的根源。
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脉浮紧,这就是麻黄汤证;
发热、恶寒、汗出、脉浮缓,这就是桂枝汤证;
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这就是小陷胸汤证;
高热、大汗、口渴、脉浮滑,这就是白虎汤证等等。
《伤寒论》中的证很确定,治疗证的方也很确定,疗效很肯定,所以能够流传。
显然,证并不是不能确定,中医也并不是不能确定。
现在的中医是有意放弃证的确定性,放弃对证有肯定疗效的确定的方。专门把中医弄得不确定,把《伤寒论》中无方可用时的无奈之举“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个没有任何确定性的灵活的原则,作为主要优势来突出。害怕中医有确定性,认为确定的东西是死的,太简单,没有技术含量,不能体现中医的水平。
其结果就是,对于同一个病人,不同的中医来治疗,开出的方基本上是不会相同,这种千个医生千个方的医学,疗效怎么样?能不能继承发展?我想这些问题也是难以确定的吧。
证的确定当然有难度,否则的话,怎么会把《伤寒论》奉为经典?将张仲景尊为医圣?就是因为张仲景的书是“活人书”。
所谓的活人书就是按照张仲景的《伤寒论》来治疗病人可以起死回生,疗效肯定。疗效肯定的原因就是《伤寒论》中的证和方都是确定的。
张仲景之后的医生为什么没有人能成为医圣,就是因为没有人能够有张仲景那样肯定的疗效,证和方都没有《伤寒论》中的那么确定。这也说明证的确定确实有难度。
证难以确定,但并不是不能确定。因为张仲景就将证确定了,而且还确定了针对证的方和疗效。所以,难以确定不能成为放弃的理由。
中医的治疗对象单位就是证,没有证中医就失去了治疗对象,没有了治疗对象中医的存在也失去了理由。无论有多难,中医也要一个证一个证地去研究,去确定。
医学的问题有哪一个是容易的呢?西医不也得一个一个病的去研究吗?不也得一个病一个病地去寻找特效药吗?屠呦呦教授弄一个抗疟疾的青蒿素容易吗?
证难以确定不能成为质疑和否定“特异性方证”的理由,因为,张仲景的所有已经确定的“特异性方证”的证都是确定的。
如果中医能够从张仲景开始,在张仲景以后的医生都能按照《伤寒论》的思路,努力探索“特异性方证”,每个医生在其一生中能够摸索出一到两个“特异性方证”,两千年下来,临床常见的证应该都有了确定性,中医也就不会成为现在这种面对同一个病人,千个医生千个方的局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