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古籍丛书浅探

明代丛书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而且表现在类型和体例上。就丛书性质而言,明代有综合性丛书,也有专门性丛书,而且种数很多。明嘉靖年间何鏜编辑的《汉魏丛书》是我国第一部名实具备的综合性丛书,所收主要为汉魏六朝著作,旧目有万种。万历二十年歙县程荣得其原稿,选刻三十八种,原分为经、史、子、集四籍,刊刻时集籍缺,实则经籍十一种,史籍四种,子集二十三种。不久何允中补刻增至七十六种,四部完整,并题名为《广汉魏丛书》。

明代综合性丛书中,最有影响的是明末常熟大藏书家和刻书家毛晋刻的《津逮秘书》,此书所收皆宋元以前旧籍,多有秘籍佚典,分帙15集,收书141种,752卷。内容包括经、史、典章制度、科学技术、志怪小说、诗话笔记、书法、绘画等,分类编排。各书之后还有题跋,说明来历、版本、作者、内容、并有所评论,所收的一些宋元说部以及唐宋诗文集也多据宋本,故后人对毛刻本非常珍视。明代有影响的综合性丛书还有《金声玉振集》,收书50余种,全书分为九类,主要记载明代初期政治、经济、军事、水利等方面的史料,价值很高。另外,陈继儒的《宝颜堂秘籍》收入从汉到明的各类私家著述234种,共400卷,有不少是“官书之未收”、“通人之所未睹”的历代秘籍。比较有影响的还有钟人杰、张遂辰辑的《唐宋丛书》,收书103种,体例仿照《汉魏丛书》。至于胡文焕的《格致丛书》以收书多而有名,只是胡氏是位书商,意在牟利,其所收各书,多任意删节变换,故而此书价值也大打折扣。

明代后期丛书编纂日趋专门化,专门性丛书有了很大的发展,如沈节甫辑的《纪录汇编》,收书123种,216卷。专辑明开国初至嘉靖间本朝野史杂记,大体上明代初中期的重要史料,皆囊括其中;周学义辑的《子汇》专辑先秦至唐代的子书24种;高鸣凤辑的《今献汇言》收书39种,多为明人著作。还有臧懋循辑的《元曲选》,毛晋辑的《宋名家词》,沈泰辑的《盛明杂剧》等等,均属专门性丛书之列。

明代还有一部收辑道教典籍的著名丛书《道藏》,此书为明永乐年间,成祖朱棣敕命四代天师张宇初编辑,于正统九年开雕,到正统十年刊成,故名为《正统道藏》,此书共5305卷,为帙480函,册数以《千字文》为序,始于天,终于英。万历三十五年,明神宗朱翊钧又命五十代天师张国祥续刻《续道藏》180卷,凡32函,因此正、续《道藏》总计5485卷,512函。由于历代子部诸籍,多辑入道藏以传,所以“道藏本”多为学者所重视。然而宋、金、元三朝递修本道藏,至元世祖时几乎全部亡佚,而清代又没有再修,所以明代的《道藏》刊本,尤显珍贵。

尽管翻刻秘籍、印刷丛书在明代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由于一些书商为了牟利,任意删改,使许多丛书刊刻质量不高。把古籍大规模地纂辑成丛书,其鼎盛时期还是在清代的最后几十年,刊印丛书的数量、种类、规模都远超前代。

清前期朝廷为维护其统治,思想钳制严重,文字狱迭兴,统治者自康熙帝始,一方面实行文化专制,一方面又“稽古右文”,提倡推行儒家文化,多次命令儒臣们进行大规模的文献整理和图书编纂工作。许多学者因此在考据学、目录学等文献学领域开拓研究,做出了很大成绩。在皇帝的倡导下,整理古代典籍、编纂类书、丛书也蔚然成风。

清代官修丛书以乾隆年间纂修的《四库全书》最为著名。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先是皇帝接受安徽学政朱筠的建议,诏集海内遗书,次年二月设立四库全书馆。“四库馆”设正、副总裁,下设总阅、总纂、总校、缮书和翰林院提调、武英殿提调等六个处,还有督促、监造等官员。前后参与编纂的共360人。具体领导这项工作的是总纂官纪昀和校官陆费墀。加上缮写、装订等项工作,参与其事的据说有4403人,规模之大,可见一斑。其中历时10年,至乾隆四十六年末(1782年),纂辑成我国历中上最大的一部写本丛书,此书凡3503种,79337卷,分装6144函、36078册。分为经、史、子、集四部,44类、66子目。收书基本包括先秦至清初的重要典籍,此外还有《四库存目》的书共6793种,93551卷。另外还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100卷。《四库全书》编成后初定只写四部,分藏四阁:北京故宫内的文渊阁,圆明园内的文源阁,盛京(沈阳)的文溯阁以及热河避暑山庄的文津阁,以上合称为“北四阁”。随后乾隆又命添写三部,分藏扬州大观堂文汇阁,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和杭州的文澜阁,称为“南三阁”。又另抄副本一部藏翰林院,合共八部。内廷四阁,非经特许不准阅览,江浙三阁则准许士人入阁阅览抄录,以广流传。

由于卷帙浩瀚,遍览不易,又于乾隆四十三年至四十五年间,由于敏中、王际华等撷其菁华汇为《四库全书荟要》二部,各473种,19931卷,分藏于故宫内藻堂和圆明园味腴书屋。文宗、文汇、文源、翰林四部及味腴《荟要》于清代后期相继毁于兵火,其余尚存于祖国大陆及台湾。编修《四库全书》既保存了古代重要典籍,又在古籍整理方法和校勘、辑佚等目录学等方面对后代影响很大。

清代还有一部官修丛书十分著名:《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乾隆三十八年,户部右侍郎、总管内务府大臣、管理武英殿御书处奉宸苑事务金简把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来的罕见珍本秘籍,基本沿用元人王祯的活字版加以改进,用木活字刊印出来,定名为《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凡138种。其中绝大部分为宋元人著述,少数为汉唐人著述。此书的刊印为保存《永乐大典》所遗之书做出了贡献。

清代私刻丛书更是盛况空前,其中重要的综合性丛书有:鲍延博辑的《知不足斋丛书》。此套书前后经历50多年,共30集,收书226种,内容广博,多为罕见的珍本秘籍,校勘精审,首尾完备,具有很高的价值,曾被后人争相仿效。黄丕列辑的《士礼居丛书》,共收书23种。黄氏特别注重版本,是著名的校勘家,以仿刻宋元旧刻著称,此书都是实用书籍,加上版本精良,校勘精善,故价值很高,一直为人们所珍视。张海鹏辑的《学津讨原》共收书172种,20集。张氏精研经学,以剞劂古书自任,尤喜汇刻丛书。此书上自上古,下迄明代,不受地方限制,只要是有益于经史实用的书,都加辑入,并且都是按明原本不加删节,所以此书内容非常丰富。同时,其中所辑之书都是四库秘钞,在每本书之后,还附有四库提要,并另撰跋尾,说明此书原委。故而此丛书无论学术价值还是版本价值都高。除此以外,张氏还辑刻了《借月山房汇钞》和《墨海金壶》二部综合性丛书,前者收书137种,分为16集;后者收书150种。还有卢文绍辑的《抱经堂丛书》,收书17种。卢氏是乾隆时造诣很深的校勘家和刻书家,所以此书以校勘精审而著称。另外还有毕沅辑的《经训堂丛书》,收书22种,162卷;孙星衍辑的《平津馆丛书》,收书43种。此二人与卢氏均是乾嘉时期知名朴学之士,皆擅长考订校勘之学,所以这二部丛书也是考订校勘十分精善的综合性丛书。张潮辑的《昭代丛书》是一部断代的综合性丛书,采辑甚广,兼及四部,所取全系清初人著述,分甲、乙、丙三集,后经杨复吉、沈懋德续辑和汇补,共成10集,561种。马俊良辑的《龙威秘书》也较有影响,马氏家中藏书甚富,自谓辑此书是“取汉魏以来丛

说之隽雅者,汇成一书”。全编收书169种,分为10集,每集前贯以类名,概述其内容。著名丛书还有钱熙祚辑的《守山阁丛书》。钱氏以《墨海金壶》残版为基础补订了此书,收书112种,652卷。其中多从杭州文澜阁中录出,其他亦多据善本,如无善本可据,则广引群籍以证之,或注按语,或附札记,采择校勘十分精当,故阮元称其书“采择雠校之精,迥出于诸家丛书之上”。钱氏辑印了《守山阁丛书》以后,自谓有遗珠之憾,又摭取所余,辑成《珠丛别录》,因除文史以外,还有较多常被人忽视的农圃、医药、百工技艺等著作,所以除校勘外,此书比《守山阁丛书》所收更为罕见是其又一大特点。清代著名的综合类丛书还有许多,不胜枚举。

清代私家辑印的著名的专门类丛书亦多不胜举,几乎经、史、子、集四部齐备。其中经部有正文义疏、经义、小学等类;史部有正史、编年、传记、舆地等类;子部有诸子、儒、法、医、天文、艺术等类;集部有总集、诗文评、词集、戏曲等类。如阮元辑的《皇清经解》,收书188种,此书是解经之书,几为清代学术精华之总汇,是对乾嘉时期学术著作的全面总结。再如成德辑的《通志堂经解》收书140种,分易、书、诗、春秋、三礼、孝经、论语、孟子、四书、总经解等类。姚莹、顾沅和潘锡恩辑的《乾隆正气集》,收周、汉、魏、晋、唐、宋、元、明诸代名人文集101种。王锡祺辑的《小方壶舆地丛钞》分12帙,后又补编12帙。内容包括全国各地考略、中国历代都邑考略、各地游记及外国的风土人情等等。还有顾龙振辑的《诗学指南》八卷,收书41种;吴汝伦辑的《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选》收书73种;曹庭栋辑的《宋百家诗存》收书100种。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胡春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