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中的经典:弗美尔的《绘画艺术》和拉斐尔的《草地上的圣母》|艺术史博物馆之四
艺术史博物馆系列1:雕塑中的蒙娜丽莎|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和它失而复得的镇馆之宝
艺术史博物馆系列2:喜欢把自己画到画里的丢勒、喜欢把人画胖的鲁本斯,以及油画之父凡·艾克|艺术史博物馆之二
艺术史博物馆系列3:他是16世纪尼德兰最伟大的画家,开创了欧洲风俗画的先河|艺术史博物馆之三
17世纪被称为荷兰的黄金时代,涌现出多位艺术大家。伦勃朗(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1669)被认为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位。他出生在荷兰莱顿(Leiden),年轻时便因绘制肖像画成名,有趣的是他还非常喜欢为自己画像,平均每年为自己画两幅自画像,纵观整个绘画史都很难找出第二位。伦勃朗创造了一种光暗绘画法,他画中的人物大都处在一个昏暗的背景中,通过一束亮度适当的光线打在他想展现的重点部位上,形成一种强烈的舞台效果,鉴于他对光线的细腻把握和恰当运用,伦勃朗被后人称为光影大师。
我们看看这幅绘制于1652年的自画像,据说此时的伦勃朗已开始陷入财务危机,被迫卖掉了一些私人物品。以前他为自己画像时都会身着华丽的服装,但此时只剩下一件非常普通的工装,不过他的表情依然庄重自信。
17世纪的另一位荷兰重要画家叫扬·斯泰恩(Jan Steen,1626-1679),他与伦勃朗是老乡,也出生在莱顿,擅长心理刻画,是一位风格诙谐、用色丰富的风俗画家。我们在这里看到他1663年创作的《混乱的世界》(又名《谨防奢靡》),用一种幽默的手法对人们做出善意的提醒。
画面左边坐在桌旁的女主人因酒精的作用而昏昏欲睡,全然不知她身边的三个孩子已闹翻了天,一个打开碗柜、一个冲她吹纸卷、一个玩起她的珍珠项链。男主人姿势放荡地与旁边的女客交谈,而女仆则端着一杯酒不失时机地诱惑着男主人。小狗跳上了餐桌,猪也钻进屋贪婪地望着散落在地上的食物,一只猴子正拉扯着挂钟的钟摆。天花板上吊着一只篮子,画家用悬在头顶篮子中的剑与手杖暗示沉醉于奢靡生活中的人们已灾祸临头。
扬·弗美尔(Jan Vermeer,1632-1675)被称为荷兰黄金时代最伟大的风俗绘画大师,虽然他生前看起来并不那么成功,弗美尔死的时候留给老婆孩子的是一大堆债务。据说弗美尔作画很慢,平均一年下来顶多能交出三幅作品,而他又偏爱使用昂贵的颜料。他的老婆为他生下15个孩子,其中11个活了下来,这给他带来巨大的生活负担。他的画大部分卖给了一位当地主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名声的传播,以至于19世纪才得到艺术界的重视。不过,酒香不怕巷子深,弗美尔的作品在近一个多世纪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赞誉,他创作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被认为可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媲美。
我们在这里看到的弗美尔于1665-1668年创作的《绘画艺术》被评论为“没有其它作品能够如此完美无瑕地将自然技术、明亮空间和复杂构图集于一身的伟大作品”。难怪当年希特勒强行买下此画并将其作为他筹划中的元首博物馆的宣传封面。
这幅画将我们带到了弗美尔自己的画室,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在这里完成的。画室门口厚厚的帘幕已被拉开,下方的椅子大概是给那些到画室一探究竟的买主预备的吧。画家背对着我们正在专注作画,柔和的光线透过左侧的窗户洒到屋内,照在模特宁静的脸上。模特据推测很可能就是弗美尔的女儿,从她头上的桂冠和手中的喇叭看代表的应该是司历史的缪斯女神克利俄(Clio),手中的书大概是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的著作。墙上挂的荷兰地图清晰细致,地上的大理石砖突出了透视效果。据BBC《旷世杰作的秘密》之弗美尔的《绘画艺术》一片介绍,弗美尔很可能在地图左下角的位置拉出一条线辅助他完成精准的透视比例变化,那里有个小小的钉痕,而地砖的延伸线正好汇聚到那一点上。另外从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可以了解到,弗美尔在作画中很可能使用了当时罕见的暗箱技术帮助他完成如此复杂精巧的构图和细致入微的光影,因为他的一位好友正好精通此技术。这幅画弗美尔始终没舍得卖出,直到他去世。
我们在绘画陈列馆中看到一位正在临摹的画家,他神情专注的样子与弗美尔竟有几分相似。柔和的光线从右侧的窗户照进来,突然给人一种无比神圣的感觉,这不就是绘画艺术吗?
与北方的荷兰相映成辉的是位于南欧的意大利,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就是在这里诞生的。前面我们提到扬·凡·艾克在荷兰将油画技术推广使用,而将此技术带到意大利的人据瓦萨里研究是一位来自意大利西西里岛的早期文艺复兴画家安东内洛·德·梅西纳(Antonello da Messina,1430-1479)。瓦萨里在著作中说梅西纳在那不勒斯看到一幅扬·凡·艾克的油画后认识了油画颜料的使用,另一种说法是梅西纳1456年在米兰结识了扬·凡·艾克最忠实的学生和追随者Petrus Christus(1420-1476),从而学会了油画颜料的配制和使用。不管怎么说,梅西纳基本上被认为是最早使用油画颜料的意大利画家。1475年他到威尼斯发展,为圣卡西亚诺教堂绘制了祭坛画。这原本是一幅大画,现在仅保留下最中间的部分,中间是圣母子,左边的两位是圣尼古拉斯和抹大拉的玛利亚,右边为圣露西和圣多明我。
弗拉·巴托洛梅奥(Fra Bartolomeo,1472-1517)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画家中对光影和色彩运用比较突出的一位。他1516年绘制的这幅《耶稣首次进殿》向我们展现了他在这方面的才华。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画家当然是被称为“文艺复兴三杰”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艺术史博物馆珍藏的一幅拉斐尔的代表作《草地上的圣母》被认为是这位“圣母画家”的经典之作。我在《双城记》中对拉斐尔曾有过详细的介绍,这位画家英年早逝,但他为我们留下的无数圣母形象却永世长存。
这幅画完成于1506年,效仿了达·芬奇的金字塔式构图,给人稳定的感觉。圣母身着象征天主圣爱的红色上衣和象征天主真理的蓝色斗篷,用手轻轻扶着小耶稣,头则斜向身边跪着的小约翰,这一姿势很好地将三者结合成一个整体。耶稣伸手抓住约翰递过来的十字架,象征了后来约翰为他施洗以及耶稣最后的命运。三人处在一片开阔的草地上,身后火红的罂粟花象征耶稣基督的受难和复活。
提香(Tiziano Vecellio,1488-1576)是意大利威尼斯画派中最伟大的画家。他创造性地将造型和设色两个过程合二为一,也就是说他是直接用色彩塑造形象的,而不是像他之前的画家那样先绘制素描稿,再依素描线条上色的。这样的好处是造型更加自由随意,色彩更有质感。他开创的这种油画技法对后来的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在这里看到他1570-1575年绘制的《宁芙和牧羊人》。此时的提香已过八十高龄,绘画手法变得更加粗犷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