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司角度出发:如何优化医药代表的提升路径

 专栏作者/TAMER

生物医药产业深度思考者。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公司间的竞争本质是人才的竞争。对于医药企业而言,获取人才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内部员工培养,另一种是引进外部人才。

沃顿商学院教授马修·比德维尔发现,外部人才不但需要企业支付更高的薪资,而且由于工作方式、习惯等与公司存在分歧,头两年表现糟糕,更易发生人员变动。而通过内部培训的员工忠诚度较高,在日常工作中能高效地完成企业布置的工作。

因此,许多医药企业将培训作为新员工入职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设培训部并高薪聘请专业的培训导师。然而,部分员工培训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反而浪费了企业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医药企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

1、培训目标混乱。

在企业开展培训之前,应当对员工的需求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剖析,确定培训的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然而,许多医药企业在开展员工培训时,一味按照固有模式开展培训,缺乏基于企业和员工实际需求的考虑。甚至部分企业借培训之名,邀请一批临床医生开展医学专题讲座,实则是变相支付药品回扣。

这类加班式培训对员工而言不但费时费力,更磨灭上班的热情。

2、培训内容紊乱。

员工培训强调分层培训,这意味着对不同岗位员工的培训应因人而异,量体裁衣,最终目标是提升员工的业务水平。

然而,目前许多企业的培训呈现出“一锅粥”的态势,十分混乱。如部分外企医药代表仅负责一个或数个产品的销售,在培训中却需要完成全产品的学习。

这种一体化的学习不仅起不到培训的效果,对一线销售的工作更是缺乏实质性的意义。

3、培训效果糟糕。

提及员工培训,部分员工顿时欢呼雀跃,将培训视为“短假”。究其原因,在于部分医药企业培训内容轻松,考核随意,且通常选择异地五星级酒店作为培训地点,可以说是好吃好喝好玩。

有研究表明,在大外企的培训中,培训内容的转化率仅为18%。此外,培训的考核设置不合理,绝大多数企业仅有一次考核评估,缺乏多次反复的评估体系。

这造成部分员工依靠死记硬背的方式蒙混过关后,便将培训知识彻底遗忘,最终导致大量的培训沦为无效培训。

完善员工培训的建议

1、培训目标的确立。

由于培训师缺乏明确的培训目标,导致培训内容的设计紊乱,致使员工在培训中神游天外、心猿意马,最终培训效果难达预期。

因此,医药企业要系统地梳理培训理念,树立明确的培训目标。

严格规范培训步骤,建立培训反馈机制,完善评估体系。可在每周例会上进行模拟小测,提高培训效果。从战略的角度,各大企业应结合自身发展战略,编制三年到五年的培训规划,并逐点明确考核方法与目标。

2、培训内容的设计。

培训部应根据员工、业务的不同需求,针对性地设计培训内容,强化培训效果。

此外,由于不同员工在入职前专业水平、业务能力存在差异,在培训中可引入导师体系,有经验的老员工带领新员工共同完成培训课程,并在日后的工作中形成紧密的帮扶关系。

3、培训效果的提升。

医药企业可依托网络手段,开展信息化的培训和学习,提高员工的培训频率,降低培训费用。

在培训地点的选择上,优先选择公司内部办公室,一方面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让员工更好地融入办公氛围。

医药代表面对培训的态度

如果将学术水平和销售技巧比喻为医药代表赖以行走的双腿,目前部分医药代表倾向于采取一条腿走路的方式,即重销售技巧,轻学术能力

这种错误的思维方式从根本上反映了部分医药代表学习能力差、缺乏自我提升的动力。而培训可在短时间内完善代表的知识体系,通过汲取前辈的智慧,快速提升销售技巧和学术水平。

对于医药代表而言:

首先是培养正确的培训态度。

在当前监管趋严、合规至上的背景下,以技巧为核心的销售模式在未来的道路将越走越窄,只有通过学术推广,方能开辟一条可持续且合规的道路。

此外,学术水平的提升意味着更广阔的职位选择,如转岗至培训部、市场部等。

其次,要认真把握每一次培训的机会。

医药代表在日常的工作中十分繁忙,难以抽出时间进行系统化的思考,造成知识的碎片化和零散化。培训可以帮助代表打造完善的知识体系,塑造知识框架,构建关联式的思维模式。

医药代表在培训中应认真记录,培训后反复揣摩,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最大化地提升培训的作用和意义。

最后,医药代表应当加强自主学习能力。

利用业余时间多参加业内会议,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增强人脉。精进证书,如RDPAC证、职业药师证等,提升知识储备,强化知识结构。广泛阅读,包括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书籍,为未来踏上管理岗位打下基础。

《区域产品经理研修班》
论一个优秀产品经理的养成套路
专家讲师,亲身案例教学
50%学员一年内完成晋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