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终身学习者?​

着人工智能、基因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科技把人类迅速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科技时代带入乌卡时代,这个时代变化迅速,知识迭代加速,因果复杂,想变成某个领域有所成就的“专家”,就得不断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
如何成为终身学习者?以下五项核心能力非常重要。

1

培养成长型心态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维克(Carol Dweck)在做“如何应对失败”的研究时,曾做过一个试验。
她给一群小学生一些特别难的字谜,然后观察他们的反应。
她发现,一些孩子会拒绝面对失败,沮丧地丢开字谜,或假装对字谜不感兴趣;另外一些坦然地承认和接受自己解不出字谜的现实;但是,也有一些孩子兴高采烈地做着这些解不开的难题。
一个孩子快活地说:“太棒了,我喜欢挑战!”
另一个则满头大汗,但难掩愉悦:“猜字谜能让我增长见识!”
德维克随即意识到,这个世界上确实有些人能从失败中汲取动力。
他们区别于他人之处,在于其持有的信念——“成功和才能,是在挑战中因努力而获得的,并非固定值。”
她将这种心态称为“成长型心态”。
与之相反,另外一种心态,认为“才能是天生具备的一种相对固定的特质”,就是“固定型心态”。
面对失败,持有成长型心态的人会认为:智力不是固定值,而是可以后天培养、成长和开发的。因此,他们愿意接受挑战与反馈,并会更快地调整。
相反,拥有固定型心态的人,面对失败,则认为是自己才能或智慧不够,不愿意承担风险和付出努力。他们把承担风险和努力尝试当作有可能泄露他们缺点的潜在机会。
德维克说,她在20多年关于儿童和成年人的研究中发现,你所持有的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你的生活之路。
那些相信智力和个性能够不断发展的人,与认为智力和个性根深蒂固不可变、本性难移的人相比,会有显著不同的结果。
所以,要想成为终身学习者,你必须改变自己的心态。
所以,学习是一扇只能由内向外开启的“心门”。
如果你认为自己已经无所不能、什么都知道了,不再需要学习了。
或者认为自己的智慧与能力都已经固定了(固定型心态),或者认为自己学不动了,这些观念都是你的“所藏”,它们会限制你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信息,也就没办法“知道”了。
而秉持“成长型心态”的人,即便已经有了很多知识、技能或经验,也会持续地接纳新的挑战,关键就在于他们的状态是“虚”的。
你可以参考下列问题,看一看自己处于“成长型心态”,还是“固定型心态”。问一问自己做到“虚”了吗。

· 我相信人的能力是天生的、不可变的,还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而习得或改变?

· 我认为我的个性就是这样,很难再改变了,还是相信人的个性是可以发展和改变的,自己有很多不同的可能性?

· 对于我目前不擅长的一项重要技能,我是认为自己能力不够、不愿意去尝试,还是相信只要我付出努力,就能获得?

· 对于那些在某些方面表现优秀的人,我认为他们大多是生来就具备那些方面的专长,还是认为他们是通过持续的努力练成的?

· 面对我犯的一些错误,我是感到心灰意冷或非常沮丧,认为自己能力不够,还是积极地分析原因,并愿意尝试新的做法去解决这个难题?

· 我认为从他人那里获得建议或反馈很重要,很有意义,还是别人的建议不值得考虑?

· 面对新事物,我是愿意积极尝试,还是感到紧张,认为应该等等看,或者干脆置之不理?

转换心态、保持开放,是你开始学习、改变与成长的第一步。如果你现在是固定型心态,那么,怎么转换为成长型心态呢?
按照德维克教授的看法,将固定型心态转换为成长型心态,包括以下四步。
· 觉察 :上述检查清单可以让你发现一些线索。如果你面对错误、挑战、批评或遭遇挫折,或者任何时刻,怀疑自己的能力,找借口甚至想放弃,你的内心深处可能就隐藏着固定型心态。
· 暂停 :觉察到固定型心态起作用时,你应该暂停,可以深呼吸或者换一个环境,让自己认识到你是有选择的,你可以接受自己没有天赋或能力,也可以换个观念,接纳成长型心态。
· 思考 :如果你愿意尝试成长型心态,那么,你可以成长型心态的模式来回应。
· 行动 :按照成长型心态的回应方式去行动,逐渐地内化为自己可以习惯性采纳的反应模式。
唯有心态转变,我们才能开启学习的大门,充实你的大脑。

2

发现自己的热情

一旦你完成了心态转变,就像给板结的土壤松了土一样,接下来就可以“打理”自己的“心田”。
因此,接下来你要回答的一个问题就是:面对人类无垠的知识海洋,我们到底从哪里开始?
事实上,要是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你就会像2000多年之前庄子那样发出类似感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
很显然,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而且在快速更新、拓展。
要想打理自己的心田,必须明确你所关注的知识领域,即你希望钻研、有所建树的知识领域。这就是你安身立命的基点。
只有聚焦到一个细分领域,我们才比较有可能深入,并有所建树。
若兴趣点太多、精力分散,没有一颗种子能够成活,因为它们都需要你的呵护,而我们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
那么,怎么找到自己的专一呢?
“刺猬理念”是一个值得参考的实践。
英国学者伊赛亚·柏林(Isaiah Berlin)引用古希腊谚语“狐狸多机巧,刺猬仅一招”,将学者大致分为两类:
第一类对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框架和体系,并以这一结构来解决问题(刺猬);
而另一类则会动用广泛而多样的经验、方法来阐释和解决问题(狐狸),却没有一个框架或统一的观点。
虽然没有优劣,但在古希腊寓言中,二者高下立见。
狐狸很聪明,会很多技能,也善于观察、筹划,能够设计很多复杂的策略向刺猬发动进攻,并且行动迅速,看起来肯定是赢家;
刺猬看似笨拙,行动迟缓,但它有拿手的一招——一遇到攻击,就缩成一个圆球,浑身的尖刺立起来,让敌人无从下口。所以,每一次攻防,都是刺猬取胜。
基于类似的寓言,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指出,一些实现了从优秀到卓越跨越式发展的公司,都坚持了简单而深刻的所谓“刺猬理念”。
具体来说,它们将战略建立在对以下三个方面的深刻理解之上:

· 你对什么充满热情?

· 你能在什么方面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

· 是什么驱动你的经济引擎?

柯林斯认为,实现跨越的公司将这三个方面的理解转化为一个简单而明确的理念,来指导所有工作,长期坚持,就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虽然柯林斯在这里说的是公司,但我认为这个道理对于个人也是适用的。
首先,很显然,哪怕你不能在某些方面做到世界最优,就算做到超过大多数同行,你也可以获得良好的口碑和优秀的绩效。这是个人有所成就的基础。
你的专长,不仅靠你的天赋(“我生来就是干这个的”)、热情(“做这件事可以让我废寝忘食”),也离不开你所受的教育和工作经历(“我在这个方面有很多经验”)、环境,同时也要靠方法,经过长期的刻意练习(“我对这个方面的门道很清楚”)。
其次,你所擅长的能力应该可以给你带来丰厚的回报,创造出持久、强劲的现金流和利润。
如果你的能力不能创造价值,仅凭爱好和热情,也是不可持续的。
最后,也可能是最根本或最为重要的是,你对什么东西充满热情?
如果你对那些东西充满热情,你就可以全力以赴,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产生“废寝忘食”的“心流”体验,也更容易发展出超出同行的专业能力。
在柯林斯看来,如果你能够在这三环的重叠处努力,把它转变成一个属于自己的“刺猬理念”,用来指导你的人生选择,你就更有可能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
对此,你可以问自己下列问题:

· 我对什么东西充满热情?

· 我在哪些方面可以领先于同行,或者超越大多数人?

· 我非常擅长哪些方面?

· 我在哪些方面有天赋?

· 我在哪些方面受过专业的训练或成体系的教育?

· 我在哪些方面有很长时间且丰富多样的经验?

· 我干什么事情是有报酬的?

· 做这些事情的报酬是可以持续的吗?

写出每道题目的答案之后,看看它们有没有重叠之处。
如果有,那么,恭喜你,那就是支撑你人生“开挂”的“刺猬理念”。
如果没有,你可能需要做一些权衡,因为缺少了哪一环,你的人生都可能会有缺憾,或者需要做一些调整或取舍。

· 如果你做的是你喜欢的工作,但不是你擅长的,你很难做到最好或有竞争力。

· 如果你做的是自己喜欢的工作,但不能带给你持续的经济引擎,也难以长久。

· 如果你做着可以持续获得回报的工作,但并不是自己真正擅长的,也很难做到优秀。

· 如果你做的不是自己喜欢的,虽然可以帮你谋生,或者你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但你可能并不快乐,总想着哪一天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也不太可能全力以赴去取得傲人的成就。

我记得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先生曾经给青年人建议:要是有机会,就去做你喜欢的工作,或者努力喜欢上你正在做的工作。我觉得这个建议很有力量,既要有理想,又不理想主义。
好好想想,希望你能做出自己的选择。

3

构建知识体系

想要学习,搞清楚整体的知识架构布局,会事半功倍。
要想建立知识体系,首先需要搞清楚你所关注领域的知识结构,即这一知识体系到底包括哪些部分,它们各自的关系如何。
即便你现在仍对该领域一无所知,你也可以通过请教高手、行业专家,阅读文献综述、该领域知识入门书籍等方式,来大致建立一个总体印象。
应该如何开始呢?有如下四项行动建议供参考。
 1. 找到一位导师 
      学习最快速、最便捷的方式就是找到一个老师或真正有修为的高手(当然,如果这个高手善于教育,便是最理想的)。导师具有整体的知识结构,也会指导你高效地学习。

 2. 系统学习 
      参加一个由权威机构或专家主持的培训或学习项目,进行系统化的学习。

 3. 从研读经典开始 
      如果上述资源都不可得,你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

那么,比较稳妥的切入点是从研读经典开始,因为经典本身就说明了它的价值和重要性;一些经典书籍不仅能勾勒出总体框架、提供精华或经过验证的高质量信息,而且会为你指引后续深入学习的方向。

 4. 有计划地自学或主题阅读 
      制订一项系统的学习计划,或者主题阅读计划,即围绕一个主题,选择一些相关的经典书籍,进行系统化的阅读,深入地学习,争取把这个主题理解完整、透彻,或者根据指导,参加一个分步骤、分阶段的学习计划。

4

掌握学习方法,事半功倍

“学习”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挂在嘴边的词,却没有几个人将其说得清楚,对什么是学习也有很多错误或模糊的认识。
因此,很多人根本不得其法,学习效率也不高,事倍功半。
虽然我们人类对大脑的研究还很有限,但截至目前,总结研究成果,我们仍能大致勾勒出大脑深处学习的基本过程。
简单来讲,学习是个人主动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它主要在人的大脑中发生,涉及一系列复杂而微妙的过程,受多方面因素的相互影响。大致而言,核心要点包括如下几方面。

 1. 高效地接收信息。

要建构知识,离不开对信息的获取,而获取信息会受到专注力、动机、意图、方法、资源等因素的影响。
对此,要想高效学习,第一关就是保持好奇心,以开放的心态,积极而有效地获取高质量的信息。

 2. 激活已有知识,消化、吸收新信息。

接收到高质量的新信息,个人将其充分消化、吸收,真正理解,是建构知识的第二关。
个人要从“长期记忆”中提取出过去存储下来的信息,利用原有信息以及经验、规则等,去分析、解读新信息,使其变得可以被理解、有意义。
不能被理解的信息,很快会成为无意义的信息而被抛弃;有意义的信息,会改变原有状态,或与其连接、重新组合,被“存储”进长期记忆之中。
所谓“长期记忆”,是大脑中另外一些区域,如同一个巨大的仓库,存储容量非常大,但处理速度较慢,依赖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进行“存储”和“提取”。
因此,要想提高学习效果,必须激活原有的信息,从不同角度分析信息,并联系实际,提高对信息的解读、赋义能力。

 3. 学以致用,及时复盘。

如果只是把信息记忆住了,并不是真正的学习。
当个人通过主动地获取信息,基于已有的知识对其进行解读、分析(信息处理),理解并记住了一些特定的规则(类似“在什么情况下,遇到什么问题,怎么做是成功的”)。
当以后遇到类似情境下的问题或挑战时,就可以指导自己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提高个人行动的效能。

这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循环。

 4. 善用“心智模式”。
      伴随着学习和应用,个人会形成一些“心智模式”,也就是一些固定的模式,来加速信息的处理和决策制定。

心智模式的形成会加速信息的处理,心理学家艾利克森也认为,大师与新手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心理表征”(类似“心智模式”的另外一种表述)。
      但是,心智模式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会给上述学习的各个关键环节带来消极或负面的影响:

· 心智模式可能让人产生过度自负、无所不能的假象,从而扼杀人的好奇心,让人形成成见或选择性观察,从而影响信息获取。

· 心智模式可能会按照过去有效的固定模式去解读这些信息,影响对信息的消化、吸收,妨碍创新。

· 心智模式可能会形成特定的价值取向和思维偏好,从而影响人们的决策与行动。

因此,高效学习者必须认识到“心智模式”的存在,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有效地应用心智模式,使其加速且不妨碍学习。

5

长期坚持刻意练习,

循序渐进地积累。

1993年,心理学家艾利克森和同事们研究发现,很多领域的专家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通过刻意练习来提升他们的技能,一些所谓的“天才”其实是10年以上高强度练习的结果。
这一研究成果就是广为人知的所谓“一万小时定律”的出处。
尽管严格说起来“10000小时”并不精确,它只是一系列研究得出的估计平均值。
不同人成才累积的练习量事实上差异很大,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也不是说只要你练习到了10000小时就一定能够成才,但是,毫无疑问,要想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必须经过长期的刻意练习。
首先,要想有所成就,就需要方向专一。
其次,在保持专注的情况下,要想有所成就,必须长期坚持、辛苦地练习。
当然,“刻意练习”并不是简单地练习,它要具备三个要素:高手指导、沉浸式环境、个性化有技巧地练习
因此,练习与成才并不是直接相关的,效果也因人而异,对于不同技能而言也有差异。
      事实上,刻意练习对于有规律可循、有较为体系化的训练方法的技能(如体育、音乐等)更为有效。
因此,在我看来,要成就为大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很多条件,而它们是相互影响的。
毫无疑问,世界上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要成为大师、取得人生与事业的成就,离不开同等的专业能力。
而专业能力的养成,既与源自遗传和受环境影响的天资禀赋有关,也离不开长期的刻意练习。
而刻意练习效果与有效练习时长、教练指导效果、对训练规律的理解等有关,也离不开机遇。
在你成长的历程中,根据自己的情况,找到一位适合的好教练,有时候可能可遇不可求。
但是,正如西方谚语所讲: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因此,如果个人能力强、成就大,相应的整合资源能力、获得机会的能力,包括遇到好教练的机会都会增加,从而形成驱动成长的良性循环。
同时,刻意练习效果会增强个人练习的热情,从而形成一个自我增强的回路,进一步提高练习效果。

最新消息

涵德讲堂《大学》的商业智慧(二)已上线,敬请伙伴们在线相聚。

一年的在线学习,您的收获是什么?涵德讲堂的学习与没学之前有不同吗,不同在哪里?是否触碰到了你的思维之墙?期待您的留言分享。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课程有价智慧无价,敬请各位伙伴在新年来临之际,为自己备上一份高品质的精神大餐,让我们一起精神物质携手同行!

祝愿伙伴们福慧双收!

小公案,大禅宗
禅宗的核心思想就是:把握当下,不动如山。
禅师在示法时,或用问答、或用动作、或二者兼用,来启迪众徒,已使顿悟。这些案例记录下来,便是禅宗公案。
禅宗公案,那些闪着智慧与真相光芒的小故事,流淌在千千万万求道者的心里。他其实我们超越日常生活经验,洞见一个空明无碍的精神世界,获得心灵的提升。这正是禅宗公案最值得玩味之处。
为什么要学禅宗
禅文化、禅精神一直都是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和生产生活方式中,已经是中国人精神底蕴的一部分。
禅,最鲜明的特征是它本身就具备时代性。“修行不必在寺,行走坐卧皆是禅”。
禅,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命境界。离开生活没有禅,禅又使生活真正有力意义和价值。
禅,本质上是洞见生命本性的艺术,它指出从奴役到自由的道路。自由是禅根本的追求,以生命为主体,洞察生命的本性,将人从奴役的状态解放到自由。
学些禅宗,你将收获
1、情商、婚恋、家庭、教育、职场......全面拆解、深度解读;
2、小道怎么吃好一餐饭,大到瑞和管理自己的人生,读懂禅宗智慧,足以过好你的一生;
3、建立只有少数人掌握的逆向思维,先人一步的眼光和格局;
4、识人识己、提升智慧、通达人生。

好消息,

涵德智心App
开通了!
欢迎你!走进
《禅宗公案》的智慧,
开启全新的人生旅程!
携手同行,
更多线上、线下精品课,
助力精彩生活!
亲爱的伙伴们:
好消息,涵德智心App开通了,更多线上、线线下精品好课,智慧开讲。线上微课《禅宗公案的智慧》、《大学的商业智慧》(一)(二)、已经陆续上线,课程期间涵德文化及智心学苑首席导师包剑英老师,将为我们带来30则禅宗公案的解读及透过儒家经典《大学》的诠释在商业中的智慧。
经典,从理性而来,从人性出发。儒家经典、禅宗公案更是如此,这些故事体现着儒家、禅宗中教育的善巧方法,或许我们无法在第一时间了然于心;然而如果您愿意多品一品,或许这些故事会成为你思维的健身房。
来吧!亲爱的朋友,让我们一起读禅宗故事,品百味人生;或许在这里您会遇到心之向往的自己。
2020年4月份,上线的《财经3+1》也已经满一周岁了。在Aplle、曾宇两位老师的陪伴引领中,体会着我国经历了30年的快速发展期,互联网经济时代已和你我越来越发生着紧密关系。改革开放的红利是否还会延续、我国也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未来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向对将会对我们每个人切身的利益有着深远的影响。欢迎您走进《财经3+1》,不一样的惊喜、不一样的收获就在涵德智心App等着您!每周都能在空中课堂享受最新财经咨询啦!!!更多线下课程伴你遇见更好的自己。
敬请关注,涵德智心;
更多线上、线下课程与你相遇

和什么人在一起很重要!

与邀请您学习的人结伴同行,
一定有收获!
借由经典,
品读人生,
认识自己。
人生路上,
不是成功,
就是成长!
小编邀您来学习!
需要更多支持,
请电话咨询

说明:挑选优质文章及视频,与大家共同学习。重在分享,尊重原创。

1. 图片来源于网络。作品版权及观点归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

2. 所有转载均标明原始出处与原作者,如尽力核查未能发现原始出处和原作者,则默认“来自网络”。若有疏漏欢迎原作者及时联络署名或删除。

3. 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原创征集

【回家驿站】公众平台是心理教练践行“教练式生活方式”的心灵园地,本着与爱同行、旨在优质文章的分享与传播。感谢关注与支持的所有伙伴,您带着觉知阅读每一篇文章,就是对平台健康发展的最好帮助。现征集生活中的原创作品,欢迎各位心理教练踊跃投稿,分享您和您身边发生的生命成长故事。

分享是美德,您的分享不仅仅提升您的生命品质、还将会给精彩的世界带来更多美好的发生。原创征集邮箱:469923762@qq.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