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断层人才凋零 读者少资源缺 印尼华文传媒风雨飘摇

爬格子生涯感发:

退而不休尽义务

为印尼华文报业撰稿的无奈

2014年9月17日,印尼星洲日报发表《槟港风土人情》之七,即是我的连载终于刊登完毕。

前几期都有很好铺排,虽然面临该报缩版,许多提供准备整版用的照片,也没能一展风采,这倒也没啥,因为印尼华文报纸读者不断流失(老者的凋零亡故),懂汉语的新的一代还没长大,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早在预料中。

问题是编辑人员的毫无士气,从版面即可一睹无心恋战之颓势。比如《槟港风土人情》之四《参观历史建筑大王屋》,整版用了许多照片,却唯独缺少大王屋的照片。(见下图)

整报道邦加历史建筑物大王屋的文章,整個版唯獨缺少主題大王屋的照片。(作者摄)

邦加槟港的大王屋尊荣。原为荷兰殖民政府邦加州长官邸,独立后改为州长办公室及礼宾府,曾经接待过印尼开国总统苏加诺、副总统哈达,外宾方面有,杨成武将军率领的中国军事代表团、南斯拉夫军事代表团,以及出生邦加勿里洋(Belinyu)的延安时期老干部、时任中国驻印尼大使馆参赞的钟庆发等。(作者摄)

作者发表在印尼星洲日报的《槟港风土人情》连载,探索邦加槟港一个近郊小村,华人猪仔的后裔,怎样集体变番(被同化)的报道。(作者摄)

发表在印尼星洲日报的《槟港风土人情》连载,报道华人望族后裔Hongky Lie皈伊斯兰教,还为当地无偿设计建筑几座清真寺被传为佳话。(作者摄)

又如,《槟港风土人情》之七《三弗海滨非法采矿“毁容”》,三弗海滨照片却用两张,而文中兼顾的砖窑码头照片,却一张也没上。(见下图)

讲三弗海滨及整版卻無砖窑码头的版面,唯独缺少后者图片,而前者三弗海滨照片却重复出现了。(作者摄)

遭到独裁总统苏哈托无尽摧残而奄奄一息的印尼华文报纸,虽然苏哈托被推翻16年了,但至今毫无起色。

出于对印尼华社的责任,我连续几年克服年老的困难,也不顾本港同行认为稿费不高,不值得写的劝阻,多次越洋采访,写了很多东西,但也觉得读者减少,经营困难,采编人员无士气,版面错漏百出,颇感无力回天,非常无奈。

印尼华文报纸

哀你不幸,恨你不争!无语。

邦加省府槟港的港口砖窑(Pangkal Balam)的码头,货运操作原始落后。(作者摄)

束语:感恩华社及报馆

作者多次回到挥别印尼半个多世纪,实地观察邦加家乡等地的变化,以历史对比的方式,结合游子人生经历的复杂感受体味,以文字记载下来,不揣浅薄发表。

不知不觉,也为印尼星洲日报写了几年的系列。这里,要感谢印尼星洲日报报CEO周维梁先生、前几任总编辑潘锦燕、刘鸣杰(不幸英年早逝任上)与编辑部同事的错爱与支持。

少年时代背井离乡,经历坎坷及风雨,晚年生活安定,回过头来端倪故乡,进而执笔颂扬故土,点评闯荡异地生涯得失,叙述心灵回归的历程,这一切都是证实了“人生是一种跋涉,生活是一种风景。"

在许多印尼及香港乡贤的推动与支持下,我也将不少发表在该报的拙文,编辑成册在香港出版,无偿送给印尼、中国及香港等地的邦加乡亲,乃至出生在印尼各个地方的华侨,被大家认为是一解乡愁的读物,倍受欢迎。

其中部分,还赠与中国、新加坡的大学图书馆、华人华侨研究机构、华侨社团及部分传媒,希望文中涉及的华人历史与现状,可以让他们稍作参考。

至此,2014年的第3个系列(7篇)画上句号。也意味着今年的系列报道,暂告一个段落,如无特别事情,年内也不会再撰写系列。

而且,2014年也不打算回印尼,也许明年再说,届时假如有素材,再挖掘及精心组织,再奉献给无数曾经接受及支持作者的读者,谢谢大家的关爱。

槟港砖窑(Pangkal Balam)码头的小型轮船。(作者摄)

记:心系故土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髪。”虽然踏上故乡印尼的土地,然而数十年的分离,沧海桑田变幻,心中的故乡早已回不去了。

年少的人总有梦想,因爲梦想选择远行,因此繁华的都市,总少不了像我们那样,带着梦想奋斗的漂泊者。

但不管我漂流何处,背井离乡生活在另一座城市,艰苦守护着梦想和坚持,却也抵不住彷徨与犹豫,唯有故乡那片土地上,是每颗疲惫的心里最温情的港湾。

原文刊于:(略有小改)

http://supardi.blog.sohu.com/305614758.html

槟港砖窑(Pangkal Balam)码头的客货混载轮船。(作者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