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古城方塔园
《 幸福阳光驿站 》每日经典,良师益友
方塔园位于常熟古城东端,系在宋代古迹旧址上新建的古典园林,总占地面积近3万平方米,因园内有方塔而得名。方塔全名"崇教兴福寺塔",四面九层,为古城常熟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南宋,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园建于江南四大名刹崇教兴福寺废址,所有建筑均遵宋代形制,总占地面积约30000平方米,因园内南宋方塔而得名。园外仿宋商肆林立,历经数年发展,已形成"仿宋一条街",有常熟老城隍庙之称,是旅游、休闲、购物的佳处。
方塔,1957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方塔古迹名胜区(方塔园)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方塔原名"崇教兴福寺塔",又名崇教宝塔。方塔虽建于宋代,仍沿袭唐代砖木楼阁式形制,高67米,因其四面九级形方,匀称俊俏,所以俗称方塔。"闻古塔风铃,思千古幽情",登塔拾级而上,古城风貌尽收眼底。方塔与宋代古井、古银杏并称为"园中三宝"。
方塔翘楚江南,是古建筑中瑰宝,历经800余年风雨沧桑,依然伟岸隽秀,灵光四射,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常熟的古城标志。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高僧文用认为常熟城的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风水学上称"主位低客位高",应在城东南建一浮屠以"抬高主位"。当时的县令采纳了高僧的建议,发动建塔。建塔半年,主持此事的文用和尚去世,耗资巨大的工程遂被搁置。事隔140年,才有僧人法渊发动续建。常熟人众志成城,终于成就一方大观。此后,明清两代均对塔进行修葺。清咸丰十年(1860年)方塔所在的崇教兴福寺毁于兵火,而塔幸存。"千载景观文蔚虞山福地,九重新颜霞蒸吴会名邦。"常熟人视大难不倒的方塔为祥兆。民间还有传说,位于常熟古城西北的十里虞山(人俗称卧牛山)是神牛所变,而方塔就是栓牛之桩。
方塔园东门入口处广场上建有气势雄伟的石牌楼。正面额书"辉映海虞",背面为"建炎遗构"。立柱两面镌常熟籍著名学者钱仲联先生撰书的楹联:正面题:"塔以方名天水肇基千劫过,境能园照袛林新拓万人来";背面题"汇浮图博物於一园法灯普照,阅南宋至曼殊等四代禅史增辉"。
方塔园东门是五开间歇山式大门,朱栏白墙,端庄明朗。屋脊的"鸱尾"状似鱼形之龙,是宋式建筑特点之一。大门上悬"方塔园"匾,内外各有一联:外联为明代文征明撰书"百年形胜夸天设,一代文章属地灵";内联由清代邑人孙原湘撰"七溪流香穿郭过,半山飞绿进城来"。
进入东大门,循廊左行,可到"识春轩"。轩旁植梅数枝,专送春消息。沿"千叶一卷廊"迤逦而行,一路修竹疏朗,叶影婆娑,为人滤去胸中俗虑。在此刻望方塔东南两面。紫霞满天之时,方塔旭日镀金,气宇轩昂,壮丽无比。曲廊尽处有方亭,名"文渊亭",以纪念方塔的始建人和续建人--文用和法渊两位高僧。亭近土岗。岗上嘉木连荫,小径飘逸,鸟鸣相续,亦是一景,称"南岗耸翠"。
进东大门右行,顺着廉廊向廉池前行,廊内建有常熟历代名人的廉政警言格句木刻。至"蠡勺清心", 在此可观赏水中塔影影。千年古塔,百年老树,红栏白墙的仿古建筑,造型多姿的小桥和蓝天白云,在这水中组成的一幅幅画面更是别有情趣。
池北有棵古银杏树,这棵古银杏树高20米,主干胸径粗2米多。据《常熟市志》古树名木栏记载,树龄已有800多年。是这公园里宋代遗下的"三宝"之一。
池西有问泉堂,堂前有古井。古井的井砖形制与部分塔基用砖相同,可以证明井为宋方塔园美景代之物。上部井径0.52米,测深5.7米,井栏以一巨大青石雕成,成八角形,甚为独特。
常熟名人馆系原虞山镇大东门外清代总官庙大殿,1993年移建于此,建筑面积约280平方米。常熟名人馆主要展示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铜像雕塑展示区。分别陈列"常熟文史祖"商代仲雍和吴文化始祖"南方夫子"严偃的铜制塑像。二是图文展示区。采用木刻图版、珍贵历史照片等形式,分别介绍了136位已故常熟籍名人传略,其中包括著名革命烈士、当代二院院士以及在社会科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学者、人士。三是名人名录展示区。共陈列8名状元、483名唐代至清末科举进士和22位常熟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名录,充分展示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常熟深厚的人文底蕴。
方塔翘楚江南,是古建筑中瑰宝,历经800余年风雨沧桑,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常熟的古城标志。夕阳西下,方塔绚丽大气,伟岸隽秀,灵光四射,风景独特,摄下美景收藏。
方塔绚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