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怎么找到沙坪沟巨型钼矿的?

艰苦的历程,坚定的信念

——盛中烈教授大别山找矿纪实——

张振

(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六安,237000)

作者简介:张振,1987年生,男,工程师,从事矿产勘查工作;Email:415541585@qq.com

正 文

沙坪沟巨型钼矿的发现是安徽省地矿局313队几代地质人孜孜不倦地探索,默默无闻地奉献,50多年的找矿历史,辛勤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它的发现一举改写了“大别山东段无大矿”的历史。

艰苦的历程

安徽省金寨县沙坪沟钼矿区位于大别山腹地的银沙,与豫鄂两省交界,最高海拔700米,山势陡峭,山高林密,人烟稀少。直到上世纪90年代汽车只能通到四道河镇,距矿区还有40多里山路,交通极为不便。行李、装备全靠人抬、肩挑运住深山。

这里是个古老而神秘地方,因很早以前有人开采铅矿炼银故叫银沙。上世纪50年代末到90年代末,原安徽省地矿局337地质队、313地质队的探矿工作者就曾四次进入金寨县银沙地区,先后开展过区域地质调查、物化探、探槽及钻探等工作。该地区岩浆活动频繁,构造复杂,矿化种类多,围岩蚀变发育,所以找矿种类也是由主攻银、铅、锌、铜等逐渐转为以钼矿为主的多金属矿。虽先后圈定了多个铅锌多金属成矿远景区,取得了一批找矿成果。值得一提的是1977-1981年在盖井发现爆发角砾岩体中发现钼矿化,但一直未找到具有工业价值的矿体。

历经40多年,在大别山(安徽部分)地质找矿一直没能实现突破。几进几出的银沙地区更使人迷茫。最不甘心的是时任313地质队队长兼总工程师彭智。他有空就来到队科技档案室,查阅该地区各类地质资料。沙坪沟地区的神秘地下,究竟蕴藏的是什么矿?该地区具备良好的成矿条件,为何找不到矿呢?

新世纪之初,彭智队长先后组织实施了包括银沙-沙坪沟地区在內的区调工作,在该区开展了以寻找斑岩型铜、钼矿为主的综合性矿产评价工作。

2001年,已退休的原安徽省地矿局副总工盛中烈多次参加313队队长彭智组织的到银沙实地调研,积累了丰富野外资料。盛总鼓励支持向中国地质调查局申请立项,2002年成功申请到《安徽省金寨县鲜花岭-银山地区铅锌矿普查》国家资源补偿费项目,项目资金220万元,这对于当时的313地质队来说可谓“救命钱”,正是这笔资金,保证了地勘工作的连续性,保留下一支技术队伍;正是依靠这笔资金,313地质队探矿人又一次深入大别山腹地银山地区。

《安徽省金寨县鲜花岭-银山地区铅锌矿普查》项目由彭智队长亲自负责(副负责陆三明),组织安排时任地研所长彭海辉、技术负责陆三明带领张怀东、夏登仓、陈秀忠等地质人员开展了多项地质工作,通过化探、槽探和少量钻探,基本查明了银山等矿段脉状矿体的分布,新发现矿脉30多条,预测了7个成矿区域(其中包括沙坪沟矿区),扩大了找矿远景。彭智等认为:该区蚀变广泛并有分带现象,有较好的地球化学异常,岩浆岩有多期次特征,具有寻找斑岩型钼矿良好前景,得到盛总的认同。自2004年开始,年近70的盛总不顾路远山高,多次亲赴银沙地区实地踏勘。由当地百姓带路,找到了上世纪70年代老机台查看,盛总发现了辉钼矿化及有关蚀变,给老专家的极大鼓舞并坚信有钼矿体的存在。

2005年,彭智等又陪同盛总两次赴河南省汤家坪钼矿考察,汤家坪钼矿区与沙坪沟矿区不到20公里,又处于同一断裂带内,具有同样的成矿背景、地球化学背景、多期次岩浆岩等特征与沙坪沟矿区相似之处,对在沙坪沟地区寻找大型斑岩型钼矿增强了信心。

坚定的信心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出台后,迎来了地质找矿的“第二个春天”。在安徽省地矿局“地质立局,富民强队,找矿立功,服务安徽”的发展战略指引下,随着对该区成矿规律认识的不断提高,银沙地区区的钼矿勘查再次引起关注。

2006年7月,安徽省地矿局313地质队申请取得了《安徽省金寨县沙坪沟钼矿普查探矿权》。

2007年5月,成功申请到安徽省地矿局地质勘查专项资金项目,得到100万元的资金支持。至此,再次拉开在银沙地区开展以寻找钼矿为主的普查工作的序幕。313地质队地研所选派技术骨干张怀东任项目负责,组成了以地质专家盛中烈为技术指导的老中青结合的科研队伍,在充分研究大别山地区钼多金属成矿条件与成矿规律的基础上,选择钼矿化较好的沙坪沟一带开展了普查工作。

2008年3月至年底,以地表探槽工程揭露与深部钻探验证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在6线布设ZK61孔,没想到这一孔打出惊人的数字:自512.16米至终孔(1201.09米)连续见厚688.93米的钼矿,平均品位在0.10%,且到终孔时都未穿透钼矿体。

随后,在盛中烈的指导下,调整工作布置,采用十字剖面法首先对含矿岩体进行总体控制,初步圈出了钼主矿体分布范围。但由于在设计中对该矿的认识不足以及钻机施工能力不足等问题,使本次施工的部分钻孔未穿透钼矿层。只是控制了钼矿体南北最大宽度800米,最大控制深度1201.09米,而矿层的三度空间均没封闭。但属大型钼矿已确信无疑。随即进入详查。

盛中烈先生(左)野外现场指导

盛中烈先生(中)野外现场指导

盛中烈先生(右)与常印佛院士(左)现场指导

由于详查工作工期短、工作量大,为确保详查按期完成,313地质队专门成立了沙坪沟钼矿详查指挥部,现任313地质队队长程抱银任总指挥,彭海辉、王波华、郝越进任副总指挥,老专家盛中烈自始至终前来把关,项目总负责张怀东将项目组设在矿区,抽调精兵强将,严格岗位责任制;专业技术上采取以老带新,让年轻地质员勇挑重担,抽调10台技术过硬的钻探队伍。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用了两年多的时间于2011年5月结束了全部野外工作。

随着报告的编写,沙坪沟斑岩型钼矿清晰的展现出来。该矿为隐伏矿床深埋地下距地表最浅140米,矿体主要赋在银山复式岩体中,岩体以中细粒二长花岗岩为主,次为花岗闪长岩,石英黑云正长岩。钼矿体主要以细脉状、侵染状,赋存在花岗斑岩与正长岩中,富矿体主要分布在花岗斑岩体中,低品位矿主要产在正长岩及远离花岗斑岩的围岩中,主矿体呈椭球状,全区共有142个矿体,主矿体只有一个,其长、宽延伸均大于900米,金属量占金矿床的99.97%,为单一的钼矿床。

矿区围岩蚀变强烈,分带清楚,叠加期次频繁。自花岗斑岩体向外依次出现钾长石化,其铁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钾化分布在成矿母岩花岗斑岩体中,呈球面环状分布,与花岗斑岩体形态基本一致,铁绢英岩化绿泥石化主要在围岩中分布。

沙坪沟钼矿0线剖面示意图

详查结果表明,矿床东西长1000米,宽900米,最大厚度945米,主矿体水平投影约0.73平方千米。总金属量240万吨,其中332+333钼金属量200.18万吨,平均品位0.157%。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是一个巨型的钼矿床。

沙坪沟钼矿是安徽省有史以来发现的唯一的巨型有色金属矿床,也是目前国内最大品位富的钼矿床,它的发现改变了大别山(东段)无大矿的历史,揭开了重新认识大别山(东段)找矿的序幕,人们将重新认识大别山找矿前景。

来源:覆盖区找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