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令我骄傲的大女儿,优秀又懂事,被我掐死了”

“最令我骄傲的乖女儿,被我掐死了”

最近看了一部网剧《冷案》,其中的第一个案子,父亲林老师和女儿林慧的故事,十分戳心。
林老师是学生眼中德高望重的老师,他对于优秀,有着非常偏执的想法。
他的学生,只有考出好成绩、上了名牌大学才能得到他的认可,比如方睿。
而落榜的王良, 则在他的口中一文不值。
这种严苛的标准,也体现在他对待女儿林慧的教育方式上。
由于双胞胎妹妹林曼智力低下,林老师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培养姐姐林慧身上。
从衣食住行,到交友学习,林慧的一举一动都在他的严格管控之下。
而林慧也没有让他失望,她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乖巧懂事、品学兼优、多才多艺,各个方面都很优秀。
但是林老师仍然不满意,他希望女儿能够按照他所规划的路线一路走下去,上最好的大学,学最实用的专业,找到一份高薪的职业。
所以,表面风平浪静的父女关系,实际早就暗藏汹涌,危机重重。
矛盾彻底爆发是在林慧高考后,她喜欢艺术,所以一心想大学报考艺术专业。
但是林老师却希望她像自己最得意的学生方睿一样,学习金融,于是他私自篡改了女儿的志愿。
被父亲控制了十八年的林慧,终于在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彻底爆发了。
她愤怒之下将录取通知书钉在父亲房间门上,和初恋王良离家出走。
年少无知的她,在体会到社会险恶、生存不易之后,想过回头重新开始。
她拼命地敲门,祈求父亲让她回家,但父亲自始至终也没有开门,他希望用这种强硬冷漠的方式,让女儿认错,让女儿忏悔,让女儿心甘情愿接受他的安排。
殊不知,父亲的狠心让女儿彻底心寒,也让她在错误的深渊中越陷越深。
后来林慧堕入风尘,靠出卖肉体生活。
当看到电视上女儿被抓的镜头时,怒不可遏的林老师冲到林慧家里大骂:
“如果你想要的就是这种生活,你还不如现在就死了去。”
盛怒之下的林老师,掐死了女儿。
他不知道,是自己密不透风的爱,斩断了女儿的梦想,逼迫女儿走上歧途。
此时的林慧,在他的口中成了一件失败的“作品”。
一边是刻板专政的父亲,一边是青春叛逆的女儿,这似乎就像是中国很多家庭的缩影。
“我都是为了你好,你为什么不肯听我的?”
这句话不仅是林老师想问的,也是很多父母终其一生所困惑的。
在中国式家庭中,父母常常把爱与控制混淆在一起。
他们总是想介入孩子的生活,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替孩子安排人生。
但是,这种“以爱之名”的控制,却成了孩子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孩子在前面拼命奔跑想要逃离控制,而父母却在后面穷追猛打,“你必须听我的”!
多少父母和孩子之间,都处成了这样相爱相杀的关系。

过度的控制,是一场漫长的凌迟

在英剧《黑镜》中有一集,讲述了妈妈是如何用“为你好”的爱,毁掉孩子的悲剧。
当女儿Sara三岁时不慎走失后,忧虑焦急的妈妈就决定动用一切方式来保护女儿不会受到伤害。
她通过一个名为“大天使”的黑科技组织,给Sara的脑子里植入了一枚芯片。
通过这枚芯片,妈妈能够通过监控设备,随时监测Sara的实时位置,掌握她的身体状况,甚至还能控制Sara眼前看到的画面。
从此之后,电视里少儿不宜、血腥暴力的场景都在妈妈的控制下变成了马赛克。
甚至是邻居家那条暴躁的黑狗,在Sara眼里都成了一团模糊。
Sara的世界里不再有悲伤、愤怒、恐惧等任何负面的场景,她看不到危险,也不懂得如何回避危险。
越是未知,越是好奇,Sara开始对那些罪恶的东西充满向往。
长大后的Sara轻易地就和男同学发生性关系,甚至尝试毒品,最终与妈妈决裂,离家不知所踪。
一心想保护女儿的妈妈,用了最错误的方式,剥夺了Sara独立成长的权利,导致她受到了更大的伤害。
有人说,爱都是对的。
但实际上,强加于人的爱,是一种束缚;完全不顾对方感受的爱,是一种自私;持续施压不留余地的爱,是一种伤害。
就像《以家人之名》中齐明月的妈妈, 忽视女儿内心真正喜欢的东西,强迫她接受自己安排好的一切,认为只要女儿沿着她所设定的路线走下去,就一定会达到她口中的优秀。
就像《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茉莉的妈妈,把自己的梦想全部寄托在女儿身上,禁止女儿参与一切与学习无关的活动,每天对着女儿抱怨,“如果我没有生你的话,我现在早就是教授了”。
她们的孩子表面都很优秀,但是她们却一辈子活得小心翼翼,没有主见,没有自我,习惯讨好别人,甚至最后走向自杀的悲剧。
心理学家李雪曾说:
“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父母无论把“为你好”加上多少形容词,都不能掩盖一个事实:控制的本质不是爱,而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过高的期待,会把孩子越推越远

徐峥在接受《十三邀》采访时说了这么一句话:
“很多中国妈妈的爱是控制的,是期待对方活成自己眼中的样子。”
而这,恰恰是亲子关系中的最大的杀手。
知乎一位网友在“父母千方百计想控制你的生活和决定,怎么办?”这个问题下面,讲述了自己与父母尴尬的关系。
从小,他就被父母寄予厚望,父母给他设定各种目标,也控制着他生活的方方面面。
爸爸只允许看科教和新闻频道,一旦发现他看电视剧或是动画片,就会狠狠地骂他。
他的房门不可以关更不能锁,因为爸爸会经常偷偷地进来查看他是不是在学习。
当他高考失败,没有按照爸妈的期待考上985学校之后,父母就开始天天讽刺他。
“那些日子,我只剩下窒息的感觉。”
于是,大学一毕业,他就跑到了离家千里的广州。
无论父母如何哀求,表示想他,要他回家看看,他都不为所动。
在最后,他恨恨地说出了这句话:
“给你养条狗,又听话又随便骂不记仇,这样总满意了吧。”
父母与孩子,走到了这一步,实在扎心又无奈。
不可否认,父母的初衷是好的,希望孩子更加优秀,在未来能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
但是,父母过高的期待常常会以另一种形式展现出来---控制。
丹·阿兰德在《在养儿育女中长大》一书中说过:
亲子关系是世界上最高贵、最令人欣然为之付出的事物,地球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与之相比。
父母对孩子的爱本该是温暖的,付出本该是无条件的,但他们不断叠加的期望、密不透风的控制,压得孩子喘不过气,只想拼命逃离。
于是,亲子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直到再也无法修补。

放手,才是对孩子最深沉的爱

在《少年说》中有这样一位单亲母亲。
为了给儿子提供尽可能好的生活,她奔波在这个城市的角落,做着最辛苦的工作,不敢多花一分钱。
只有每次儿子回家的时候,她才会做上一桌好菜。
这些艰辛全部被儿子看在眼中,所在他在天台哭着向妈妈告白:
“妈妈,我求求你了!你多补补身子,多买几件好一点的衣服吧!
我能自己买菜、做饭,能管理自己的学习。
我不会羡慕那些有钱的同学,因为我知道,我有一个特别爱我的妈妈!”
让人动容的是,台下的妈妈红着眼眶,哽咽着告诉儿子:
“你是一只快乐的小鸟,你不属于我,你属于你自己,你属于蓝天。”
其实这是一位非常典型的中国式妈妈,为了孩子付出一切、牺牲自我,但是她却没有说出“我这么辛苦,你要懂事”之类的话。
她没有用爱去绑架孩子,操控他的人生。
但是孩子,看得到她的辛苦付出,孝顺懂事,同时也有自己的成长空间,敢于追梦,这样的孩子何愁没有未来呢?
再回到开头《冷案中》林老师,他在女儿林慧死后性情大变,变得温和慈祥。
在与曾经的学生聊天时,他开始后悔:
“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我都把她逼得太紧了。
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这是我一生犯下的最大错误。”
但是,大错已经铸成,后悔为时已晚,在这场父女关系中,没有赢家。
蔡康永说过这样一句话:
“爸爸妈妈对小孩来讲最珍贵的是什么?
是给他们一个理想的环境,让他变成他自己,而不是变成我们要他变成的人,这就是我们对他来到这个社会最好的回报。”
真正的爱,是尊重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放弃那些不合理的期待,把选择的自由还给孩子。
挫折也好、失败也罢,人生的酸甜苦辣,都要放手让孩子亲自去尝一尝,这才不枉他们来这世间走一遭啊。
作者简介:本文来源于女儿派(ID: nverpai),关于养育女儿的干货,这里都有;关于养育女儿的苦甜,这里都懂;愿她们一生纯良,一生知礼,一世得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