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行原创丨三次被忽悠的阅读
三次被忽悠的阅读
文/周长行
去年年初,笔者的《奇人乔伊斯与他的天书》一文发表,讲述的是本人阅读《尤利西斯》的一点心得。
其实,这是我第二次向《尤利西斯》的冲锋。对于所读之书,不说“阅读”,叫“冲锋”,在我的阅读生涯上则是第一次。其原因:一是《尤利西斯》是世界公认的难啃之书,配得上用“冲锋”二字,也似乎最符合我当时的阅读处境。二是吾系军人出身,职业习惯使然,乃把《尤利西斯》书当“阵地”,故用“冲锋”二字以抒发阅读的豪情壮志。三是因为经不住外界的忽悠或诱惑或撩拨,然而,一旦被忽悠进去,读下去吧,疙疙瘩瘩,一个典故接一个典故,云里雾里,卡来卡去很难受,阅读兴致被“卡”得荡然无存。放弃吧,隔一段时间又想念不已,像杠杠硬的坚果,嚼不动,又特想吃,欲罢不能。
第一个忽悠我的是著名作家刘心武。2005年有一本《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出版,我从中读到《尤利西斯》书犹如中国的《红楼梦》之类的文字。仅仅这一句话就把我“拐”了进去。咦呀,爱尔兰也有《红楼梦》吗?啥样呢?巴不得马上就找来读。那时还不兴网购,我穿梭好几家书店,才买到金隄先生的上下两卷的译本。然而,读不进去,大失所望。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说“它(《尤利西斯》)或许触及了事物的本质,但更为确切的是,它反映了生活的一万个侧面,以及这一万个侧面的十万层色彩。”荣格说得再玄乎也没用,不懂就是不懂,读不进就是读不进。然而,不可思议的是,从此,我再与《尤利西斯》难做切割,隔三岔五就想翻翻,虽然记不住什么完整的东西,却有“她那双长筒袜松垮垮地卷在脚脖子上”这类比比皆是的描写还能让我嗤笑。
第二个忽悠者,是萧乾和他的夫人文洁若。欣喜地遇见了萧乾夫妇的译著是去年年初的事。然而,萧乾版的《尤利西斯》到手,一翻一看,还是一脸茫然。我读过萧乾大量的作品,在我的《乔羽恋歌》一书中还专门写过一篇乔羽与萧乾的故事。萧乾在欧洲呆过二十多年,著名的二战时期随军记者,欧洲通。认定他会翻译得好。先入为主,寄希望于萧乾,结果,还是被“轻信”忽悠了。尽管他附加了一个导读类的小册子和一个“对照表”,令人遗憾的是,大部分依然读不懂、读不通、读不下去。
然而,我毕竟对一些段落能够消化掉,且受到强烈震撼,比如第232页上的“这个世界每秒钟都有一个人在什么地方出生,每秒钟另外又有一个死去……人人都在羔羊的血泊中被洗涤……整整一座城市的人都死去了,又生下另一城人,然后又死去。另外又生了,也死去……一排排的房子反复易主。人是毫无价值的。” 乔伊斯是写生死的大师,此类描写让我越看越爱不释手,感到与他产生了心灵共鸣。应该说萧乾夫妇帮我在《尤利西斯》的阅读上往前挪动了一大步!
第三次被忽悠的是在经年累月的阅读中,我好像突然间发觉了一个惊天巧合。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传世巨著《尤利西斯》出版于1922年,那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爆炸、喷发和人类大手笔会师之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艾略特的《荒原》、鲁迅的《阿Q正传》都在那一年问世。弗雷泽的《金枝》,马林若夫斯基的《航海者》,黑塞的《悉达多》也都是在1922年问世。普鲁斯特于1922年去世,那一年,他的《追忆似水年华》出版了第四卷……这些如雷贯耳的人名和书名都来陪伴乔伊斯和他的《尤利西斯》,实在难以理喻。因此,我遂又兴致高昂起来,期待满满,再次发起阅读《尤利西斯》的冲锋!明年就是《尤利西斯》出版一百周年,会有更多的纪念活动助推我的阅读。我期待着再次被“忽悠”,忽悠得狠一点猛一点或许更好。
但是,我还是不敢说能够一口气读到底。大概《尤利西斯》就是这么一本书。怪不得乔伊斯说:他要让即便是专家学者也要为《尤利西斯》书一筹莫展,追索不停。他发誓“我就是要难倒他们”,让他们永远地争论下去,以确保他和《尤利西斯》的不朽。用这种办法不朽,据我所知,迄今也只有乔伊斯。典型的奇人与奇书!
然而,我却有时怀疑,乔伊斯没准也是个大忽悠,难道世上还有故意难倒读者的作家吗?转念又想,一切皆有可能。至少到如今还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他说谎。恰恰相反,一百年来,读《尤利西斯》的人越来越多,研究讨论的声浪几乎遍布全球文化界。
就我个人而言,三次被“忽悠”,每次都能让我重新拿起《尤利西斯》,而且一次比一次发烧,确乎乎值得我上下求索再三咂摸……
(读书札记。写于2021年9月16日)
【作者简介】周长行(男),1949年2月出生于山东省汶上县南站镇黄南村。1969年2月参军入伍。1990年9月转业回地方供职于济宁电视台。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资深记者、诗人。出版有长篇报告文学《鲲鹏腾飞的地方》、长篇传记文学《不醉不说 乔羽的大河之恋》《乔羽恋歌》《伟大的我们》《大浪淘金》等。曾主笔撰写中央电视台39集大型电视系列片《大京九》,其由铁道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大京九解说词》已被中国传媒大学作为正式教材使用。退休后,致力于网络文学的写作,以其接地气、独立特行的作品获得国内外读者好评如潮。“作品至上,读者至上,生活至上”的理念,正是他奋力笔耕下潜民间的动力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