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民歌赏析20首

1.   《川江号子》

川江号子是起源于四川、重庆一带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川江号子是川江船工们为统一动作和节奏,由号工领唱,众船工帮腔、合唱的一种一领众和式的民间歌唱形式;是船工们与险滩恶水搏斗时用热血和汗水凝铸而成的生命之歌,具有传承历史悠久、品类曲目丰富、曲调高亢激越、一领众和、徒歌等特征。

解放初期陶鹏改编过的《川江船夫号子》,是由平水号子,见滩号子,上滩号子,拼命号子和下滩号子等八首不同的号子连缀而成的一个既统一,又有对比的大型号子联套。其中有在平静江面上航行时唱的旋律舒畅,悠长动听的《平水号子》和《下滩号子》,又有当发现浅滩准备投入紧张战斗时唱的坚定有力,充满信心的《见滩号子》,和在闯滩夺险与凶滩恶水搏斗时唱的急促紧张,气势强烈的《上滩号子》和《拼命号子》。

据载,川江号子有26种词牌,百多首唱词,极为丰富多彩:多种“数板”的唱词,往往是由号子头即兴编唱,号子头根据其嗓音,分为洪亮粗犷浑厚的“大筒筒”、高亢清脆的“边音”等不同流派。根据船所行水势的缓急,号子头所唱号子的名称和腔调皆有所不同,时而舒缓悠扬,时而紧促高昂,时而雄壮浑厚,大气磅礴,震撼人心。

2.   《乌苏里船歌》

《乌苏里船歌》是黑龙江省民间的一首民歌,在赫哲族传统民歌曲调基础上改编创作的歌曲,反映赫哲族人过上幸福生活,欢快,甜美,心情格外开朗的革命歌曲。20世纪60年代,郭颂老师以其高亢悠扬的旋律唱响了神州大地,奠定了郭颂作为民歌演唱家的地位。

这首歌主体部分依据的赫哲族民歌“嫁令阔”调,在赫哲族中家喻户晓,流传十分广泛。它是一首一曲多用的民间曲调,有多种内容的歌词。多首名称不同的赫哲族民歌都用这首曲调演唱——如在1959年第12期《歌曲》上发表的赫哲族民歌《狩猎的哥哥回来了》,以及《想情郎》、《我的家乡多美好》、《等阿哥》等,都是同一首曲调。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赫哲族传统民间曲调。

3.   《新货郎》

《新货郎》是一首东北民歌,原唱者是中国民族歌唱家郭颂,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郭颂,辽宁沈阳人,擅长演唱东北民歌,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活跃在民族声乐舞台上,相继创作了《新货郎》《乌苏里船歌》《越走越亮堂》等反映东北民族特色的歌曲50余首。《新货郎》是一首融抒情与叙事一体的歌曲,描写了山区售货员售货的场景,反映了社会主义新山村的变化。

“.....打起鼓来,敲起锣来哎,推着小车来送货,车上的东西实在是好阿!有文化学习的笔记本,钢笔,铅笔,文具盒,姑娘喜欢的小花布,小伙扎的线围脖。穿着个球鞋跑地快,打球赛跑不怕磨。秋衣秋裤后头垛,又可身来,又暖和。小孩用的吃奶的嘴呀,挠痒痒的老头乐.....”

4.   《月光下的凤尾竹》

《月光下的凤尾竹是由我国作曲家施光南创作的傣族乐曲,词作家、诗人倪维德作词。1979年,词作家、诗人倪维德先生在芒市坝子看到傣族青年男女在明亮的月光下成对地在竹林中谈情说爱、卿卿我我、情歌呢喃、葫芦丝声声,诗人诗兴大发之际,挥笔写成《月光下的凤尾竹》歌词。该曲以其悠扬的曲调、娓娓动听的旋律,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让人不由联想起那郁郁葱葱的凤尾竹林,那别具一格的傣家楼阁撒落在竹林间,有如天上的星子,依山傍水。在融融的月光下,竹林中隐隐飘出的阵阵葫芦丝,幽攸抑扬,轻清淡雅。

该曲以葫芦丝演奏的轻音乐版本最为常见,其他乐器也有过演奏。其中从艺术性和民族性方面讲,以我国著名女中音歌唱家关牧村老师和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于淑珍老师的版本最为经典。

5.   《小河淌水》

云南山歌《小河淌水》。这是一首美妙的边陲之歌,源自云南的弥渡,曾被称为“东方小夜曲”,小河淌水由尹宜公创作于1947年。歌词质朴自然,富于想象,感情真挚、内在,音区较高,音域较宽,这首山歌柔和而又深情,细腻的描绘出一位少女深深的情意,表现出少女的活力与纯情,是一首经典的民歌作品。

歌词质朴自然,富于想象。全曲是羽调式,五个乐句,速度稍慢,以从容舒展、比较自由的节奏和回环起伏、清新优美而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旋律,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深远意境:银色的月光下,周围一片宁静,只有山下小河不时发出潺潺的流水声。聪慧美丽的阿妹,见景生情,望月抒怀,把对阿哥的一片深情,倾注在优美的旋律中。柔婉的歌声,深厚的情谊,随着小河的流水,飘向阿哥所在的地方。

演唱者感情真挚、内在,歌声要向小河流水那样流畅,音色圆润甜美。全曲的音量由弱渐强,再由强渐弱,创造出一种歌声由远及近,逐渐流向远方的意境。

“哎”一声遥远的呼唤般的声音,仿佛从天边飘来,把人带到了美妙的意境中去。“哥啊哥啊!”的呼唤是全曲高潮的地方,回肠荡气的呼唤,柔情万千的呼唤,情真意切的呼唤,情绪饱满、真挚。

6.   《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山东省的经典民歌,属于小调。诞生于山东临沂沂蒙山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沂蒙山小调》源于沂蒙山区的花鼓调,1953年秋,重新修改记谱,定名为《沂蒙山小调》,从此沂蒙山小调正式版本诞生。

《沂蒙山小调》与《茉莉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两首民歌,蜚声海内外;“沂蒙好风光”也逐步渗入到人们的心灵中,成为沂蒙大地的主题形象。

7.   《茉莉花》江苏

《茉莉花》是一首江苏扬州民歌。《茉莉花》的五声音阶曲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的流畅的旋律和包含着周期性反复的匀称的结构,又能与西方的审美习惯相适应,因此其能够在西方世界传播。该曲属于小调类民歌,是单乐段的歌曲。它以五声调式和级进的旋律,表现了委婉流畅、柔和与优美的江南风格,生动刻画了一个文雅贤淑的少女被芬芳美丽的茉莉花所吸引,欲摘不忍,欲弃不舍的爱慕和眷恋之情。全曲婉转精美,感情深厚又含蓄。

8.   《茉莉花》河北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早在50年代就在全世界传唱,一直传唱到现在。在流传过程中,仅中国关于《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的唱法就有几十种。

1997年6月30日午夜,香港回归祖国的交接仪式上,在中英两国领导人出场前,两国军乐队各奏三首乐曲,中国军乐队演奏的第一首乐曲是江苏民歌《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第二天上午,在香港特区政府成立庆典上,在谭盾指挥的“天、地、人”组曲中,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又演奏了这首乐曲的“辽宁版”,香港的少年合唱队演唱了这首歌;

1997年秋,江泽民主席访问美国举世瞩目,克林顿总统在白宫草坪举行欢迎音乐会,美国交响乐团演奏了这首歌;

1998年克林顿总统回访中国,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文艺晚会上,这首歌在男女声二重唱演绎下,使克林顿听得如痴如醉;

1999年春节,中央民乐团首赴维也纳金色大厅参加新年音乐会,民乐团合奏了这首曲子,良宵一曲酣畅淋漓,维也纳金色大厅掌声雷动;

1999年5月1日,昆明世博会隆重开馆,奏响的还是这首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1999年7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世纪世界”音乐会分别在北京和上海举行,参加演出的俄罗斯红军歌舞团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用纯正的中文演唱了这首歌,激起满堂喝采,掌声经久不息。

1999年12月19日午夜,澳门回归交接仪式现场,当中国政府代表团入场时,一曲江苏民歌《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由军乐团奏响。

这首脍炙人口的江苏民歌,几乎是我们国家在重要事件和相关国际重要场合下的必奏之歌。

9.   《掀起你的盖头来》

《掀起你的盖头来》是王洛宾先生根据在甘肃河西走廊采集的维吾尔族民歌《亚里亚》(又一说为乌兹别克族民歌《卡拉卡西乌开姆》)改编而成。

王洛宾在自己的“音乐札记”中,曾经记录了这支民歌的起源:“这个舞是南疆的一种乡土游戏。秋收时节,在麦场上休息的时候,由一位上年纪的老汉穿上妇女的服装、戴上盖头,然后作出扭捏的动作。一个青年在他身旁边唱边跳,最后掀开盖头,却看见盖头里原来是一位白发老汉,大家哄堂大笑,然后继续劳动。”这种乡土游戏,起源于南疆农村,是人们在劳动时为了逗乐解乏而发明的娱乐形式,本身并无多少艺术价值。

该歌曲最初是由“青海儿童剧团”的孩子们用群歌群舞的形式在舞台上表演的。之后有人将《掀起你的盖头来》连同《达坂城的姑娘》、《在那遥远的地方》等一起带到了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来传唱,这批来自大西北的民歌,立即受到重庆及国内音乐爱好者的欢迎。

抗战胜利后,这些脍炙人口的西北民歌又漂洋过海,流传到了东南亚各国和世界各地。

10. 《十送红军》

《十送红军》是张士燮填词、朱正本谱曲、王云之编曲、宋祖英演唱的一首中国民乐歌曲。60年代初,张士燮等人走遍了江西吉安、永新、安福的山山水水,搜集了大量的战争年代的革命歌曲。其中不少是流传在井冈山地区的各种版本的送红军歌曲。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每当红军上前线时,全村男女老少都在村口、河边、山坡上送红军。有时一边送,一边唱。所以,井冈山有关送红军的歌曲特别多。张士燮把自己搜集到的多首有关送红军的江西民歌综合起来,形成了《十送红军》的歌词。朱正本拿到歌词后,细读几遍,当即就想起了自己在江西采集到的赣南采茶戏的一些曲调。这曲调婉转优美,十分动听。其中一首送别亲人的曲调,如泣如诉,欲言又止,朱正本从中寻找到了音乐创作灵感。他又借鉴了西洋音乐回旋曲的形式,在民间曲调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加工。尽管一送、三送、五送、七送、送了又送,但层次分明,富于变化。每段最后一句的结尾,仿佛是下一段唱的开头,如巨龙盘旋,前呼后应,首尾相衔。

11.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一首以陕甘民歌作为表现形式颂扬红色政权的歌曲,全曲用西北人民的语言(包括音乐语言)生动地、恰如其分地描绘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革命历史史实,自此中国革命重心从南方移到北方,延安成为革命的圣地。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一首颂扬中共红色政权的歌曲,以陕甘民歌作为为表现形式,原唱人为著名的老艺术郭兰英,曾被誉为经典中的经典。此歌由陕北民歌《信天游》和陇东民歌《揽工调》改编而成。两首民歌交替演唱,前者悠扬高亢,后者激情奔放,全曲有变化对比,又相互融合,浑然一体。作品以开阔高亢、清新明丽的音调,赞美了陕北地区的风土人情。

开头“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水”演唱时声音要明亮、悠长,一下子就把人们带到了群山起伏,天高云淡的西北黄土高原。歌的中段像是一段陕北的秧歌锣鼓,唱时声音欢快、有力,节奏紧凑。结尾再现引子部分,最后一句“打江山”将歌曲推向高潮,气息饱满强收。

12. 《绒花》

《绒花》是李谷一演唱,由刘国富、田农作词,电影《小花》主题曲。“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铮铮硬骨绽花开。沥沥鲜血染红它……”《绒花》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末,它应电影《小花》的剧情发展需要而生。以新颖的视角、清新的音乐风格深入细致地刻画了女主角翠姑内心世界的情感美。歌曲旋律优美抒情,情深意笃。感人肺腑。

影片中,《绒花》这首抒情的青春颂歌,通过委婉的叙说深沉地揭示了人物内心无比崇高的精神世界。银幕上,一方面是翠姑为救哥哥艰难地抬着担架爬越石梯;一方面起伏的山峦、挺拔的青松、美丽的光斑交替出现,汇集成一幅壮美的青春图画。这时,电影插曲《绒花》响起,音乐以影片主人公的视角。如说如唱,倾诉心声。首唱者李谷一老师收放自如的“气声唱法”的运用,使其旋律虚幻飘逸。优美中略带淡淡的哀愁。形成了典雅、细腻、含蓄的音乐美。达到了朴实自然、亲切生动的艺术效果。

在这里,《绒花》以优美的歌声赞颂她崇高的思想、美好的心灵。抒情的音乐和艰苦攀登的画面。从不同的侧面同时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外部动作的意义,使人物呈现出多侧面、立体感。电影插曲《绒花》的有效运用给观众带来视听合一的巨大震

李谷一,中国著名歌唱艺术家,湖南花鼓戏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1963年在《双送粮》一剧中使《浏阳河》成为闻名全国的小调,1965年,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接见。1974年调入中央乐团担任女高音歌唱家,在50多年的从艺生涯中她演唱了近千首歌曲,其中一百余首歌曲在海内外广泛流传,如《难忘今宵》、《绒花》、《知音》、《乡恋》、《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妹妹找哥泪花流》、《心中的玫瑰》。1983年登上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成为第一个在春晚上演唱的歌唱家,并一连演唱了《春之歌》等9首歌曲,1984年,李谷一再登春晚演唱了6首歌曲,并首唱了春晚主题曲《难忘今宵》。

13. 《绣荷包》

绣荷包是中国传统民间工艺之一,荷包亦称香囊、香袋、香球、佩伟、容臭等,是随身佩带的小囊,用以装钱或零星物品,也可作装饰物。在一个个精美的荷包里,这些民间巧女,以自己最高的热情和联想把一幅幅美好生活的图景化成刺绣画面,有繁有简,美丽的图案含蓄地传达着她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很多女性经常一边精心地制作荷包,同时低声吟唱,时间长了,劳动妇女自己创作的《绣荷包》就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民歌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差不多遍布于中国各地。

在中国各省的民间歌曲选中,都能找到大量的《绣荷包》小调。如由朱逢博演唱成经典的山西民歌〈绣荷包〉和云南民歌《绣荷包〉。由于各地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人文风情有着较大的差异,还有作者的生活遭遇、感受和情趣不同,演唱者的艺术处理也有高低之分。因而,产生了很多不同的歌词内容、不同的旋律、不同的速度、不同调式调性、不同节奏和不同表情的《绣荷包》。

14. 《黄河船夫曲》

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是20世纪40年代,延安鲁艺师生采录。系黄河老船夫李思命自作。作为一首劳动号子,这首民歌以其质朴的语言、粗犷的声调、高亢浪漫的激情,没有任何多余的修饰,展现了陕北人民在恶劣生活环境中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唱出了陕北人民对于黄河的深深热爱,对自己的深深自豪。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远上白云间”,“黄河万里触山动”,“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河源怒触风如刀”……

黄河,孕育了民族诗人;黄河,孕育了民族文化;黄河,造就了不屈不挠的中华儿女;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是壮阔的,浑厚的,奔放的,粗犷的。然而,你看到了它的苦难吗?你知道黄河船夫们浪口波尖奋力苦争的情景吗?你不妨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那气象万千的西北高原上,千山万壑,峰峦重重,黄河像一条桀骜不驯的巨龙,从极高极远的狭隘中冲出……

这是一首朴素、短小、精悍并具有鲜明形象的民歌。从它的音调风格来看,有着陕北的特点,这就给人们的印象是黄河流域而不是长江或其它流域。旋律线给人一种起伏、摇荡的感觉,感觉是在船上。再从它的节奏和速度来看,既平稳而又具有一定力度,这就使人感觉不是在激流险滩中行船,而是在较宽阔平静的水面上行进。从整个情绪来看是比较辽阔而开朗的,使人想象黄河是宽阔深广的。透过歌词内容,仿佛又看到黄河迂回曲折的河道及无数船只和艄公形象。

15. 《蝉之歌》侗族大歌

大歌以侗族、布依族、壮族等民族的最闻名,大歌又分男声、女声、童声三种,男声大歌一般节奏性较强,曲调明快。女声大歌节奏较自由,旋律细腻、柔和。侗族大歌50年代即闻名全国。

侗族大歌,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等侗族聚居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传统音乐,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侗族大歌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宋代,侗族大歌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至明代,侗族大歌已经在侗族部分地区盛行了。侗族大歌的发展与其鼓楼的居住形式,好客的风俗习惯,以及侗族语言有着分不开的联系。

侗族大歌结构严密而精美,歌词押韵,曲调优美,侗族大歌歌唱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童声大歌、戏曲大歌、社俗大歌、混声大歌等七种。侗族大歌的内容,通常是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意蕴深刻。

侗族大歌的代表作有《珠郎娘美》《莽岁流美》《元东》《蝉之歌》《大山真美好》《装呆傻》《松鼠歌》《三月歌》《耶老歌》《嘎高胜》《嘎音也》《嘎戏》。

16. 《牧歌》

《牧歌》是一首蒙古族长调牧歌的代表歌曲。简洁的旋律与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草原和生活的热爱。歌词充满诗情画意,旋律具有内蒙古民歌中优美、抒情、高亢、悠扬的特点,加上舒展、悠长的节奏,;淋漓尽致的展现了美丽富饶的草原一派迷人的景色,也抒发了内蒙古人民对自己故乡深沉真挚的恋情。全曲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曲调优美抒情,宽广悠长,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上句在高声区围绕着五度音“5”上下回旋,悠扬飘逸,仿佛是蓝天中飘着朵朵白云;下句转入低音区低回歌唱,以“1”为中心围绕进行,是上句的下五度自由模进,低回婉转的旋律,犹如撒在草原上斑斑如银的羊群,展现了草原牧区美丽、壮阔的景象。

17. 《嘎达梅林》

《嘎达梅林》是一首很古老的蒙古族短调民歌。这首《嘎达梅林》不但能让人感受到草原的气息,更让人看到英雄的形象。《嘎达梅林》是一首短调蒙古族民歌,具有叙事性的特点。它描写并歌颂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左右,在蒙古东部哲里木盟一位蒙古英雄嘎达梅林(“嘎达”是英雄在家的排行最小,“梅林”是他在王府担任的一个职位很低的官名),为了保护草原,率领牧民起义,与当时残酷的封建王爷、军阀英勇战斗的悲壮事迹。《嘎达梅林》是蒙古族长篇叙事民歌。内容唱的是率领人民起来反抗封建王爷和反动军阀的斗争故事。全诗很长,经常演唱的是由作曲家安波整理译配的四段词。

短调在蒙古语中称之为“宝古尼道”,与长调民歌“乌日图音道”相对而言,泛指那些曲调短小、具有明确节奏节拍的歌曲。其音乐特点为曲调简洁,装饰音较少,旋律起伏不大,带有鲜明的宣叙性特征。乐句之间与唱词之间的结构形式与布局较长调民歌协调、对称,节奏规范,多采用单一节拍,曲式多为对称的方整性结构,歌词一般四句一段,形成分节歌形式,在不同音韵步上反复叠唱。由于短调结构规整,简单易学,因此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其表现题材十分广泛,几乎涉及蒙古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情歌、酒歌、婚礼歌、祝寿歌、叙事歌、摇篮曲等歌种。《嘎达梅林》、《森吉德玛》、《诺文吉娜》、《乌云珊丹》、《龙梅》等都是优秀的短调民歌。

18. 《莱丽古力》

《莱丽古力》是流行在南疆地区的一首著名的爱情歌曲。莱丽古力是维吾尔族姑娘的名字,歌曲表达了小伙子对心爱姑娘的热情赞美和对甜蜜爱情的渴望。

19. 《在那遥远的地方》

《在那遥远的地方》吸收了《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人》的个别调式与音素,采用了汉族民歌中鲜见的欧洲七声音阶调式,既有哈萨克民歌的音色,又有青海藏族民歌的风格,优美抒情的上下两个乐句,朴素简洁的比兴歌词,自然和谐,生动流畅的旋律,倍受歌唱者的喜爱。这首充满了一个汉族青年浪漫情怀的歌,内容健康,艺术高超,具备了传颂的条件,因而成为一首跨越地域、语言、种族和时代的华人声乐艺术佳作。

这是王洛宾传唱最广的歌,也是华人歌曲在世界传唱最广者之一,王洛宾也因此获得了“西部歌王”的美誉,而该曲的歌词也按照王洛宾的遗嘱,刻在了王洛宾的墓碑上该曲是王洛宾最珍视的歌,也是王洛宾歌曲中艺术评价最高的歌曲,被赞为“艺术里的珍品,皇冠上的明珠”。

20. 《半个月亮爬上来》

《半个月亮爬上来》是王洛宾创作歌曲,属于无伴奏合唱。此曲是根据西北地区民间音调创作的,因为曲调优美、意境深远、易于学唱而流传全国。此曲合唱短小、精练,富有合唱音乐所特有的协调感,表现了青年人的爱情生活。全曲采用带再现的三段体写成。第一段与第三段曲调平稳,充满夜晚的宁静气氛。大调式的密集和弦,使各声部产生均衡的音响。中段旋律起伏较大,旋律分别由男高音、男低音及女高音唱出,“请你把那纱窗快打开”的句子,表现小伙子的焦急心情。第三段仍回到第一段宁静的气氛中,似在温馨的夜色里,年轻人尽情享受着爱情的喜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