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门茶公案

何谓“禅”?禅是梵文“禅那”的略称,意译为静虑和思维修,是印度各种教派普遍采用的一种修习方式。据佛典《俱舍论》和《瑜伽师地论》的解释,认为通过“心注一境”、“正审思虑”的习禅,可以有效地制约个人内部情绪的干扰和外界欲望的引诱,使修习者去掉妄念,从而找回自然,开发自我。

“公案”者,广义有三,一曰官吏审理案件时间的桌子;甚曰案件;再曰宋代话本小说分类之一。此处“公案”,指佛教禅宗认为前辈祖师的言行范例,可以用来判断是非迷悟。

佛教禅宗兴盛于唐宋,这之前的“茶”在佛教中大多只作为提神醒目之用。据《晋书·艺术传》载,东晋(317-420)甘肃敦煌僧人单道开以后赵都城邺城(今河北临漳)昭德寺修行时,“山居行道,不食谷物”,仅以“饮茶苏”解困,不碍坐禅修行。所谓“茶苏”,是一种用用茶叶、果汁、香料和紫苏调制的饮料,有补充体液、消除昏沉的作用。单道开所饮“茶苏”,曰:“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陆羽《茶经》引《艺术传》)

南北朝永嘉年间(424-453),僧法瑶到武康(今浙江德清)小山寺修行。长期饮茶,身体健朗,齐武帝嘉之。“年垂悬车,饭所饮茶”,后人把他誉为中国禅茶第一人。

洪丕谟行书“茶禅生涯”


唐朝禅宗大兴,顿渐并举,一时“棒喝”、“狮吼”,机锋犀利,廓然无圣。此时“公案”流行禅门,仅吃茶公案即有数十过百,不计其数。著名有“吃茶去”、“茶禅一味”、“可惜一杯茶”等等,举不胜举。

“吃茶去”是《五灯会元》(宋朝禅宗史书临济宗杨岐派僧普济所著)中的一则茶公案。原文曰:

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什么曾到也要去吃茶,不曾到也要去吃茶?”师曰:“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

于建华篆刻“吃茶去”


“师”是唐中宗至武后(778-897)时期禅宗从谂和尚。幼出家,云游四海,后来因为至赵州(今河北省赵县)观音院,人称:赵州禅师。因为禅师有“吃茶去”公案,后演成“赵州茶”。从谂禅师从南泉禅师处印证“平常心是道”,从而领悟禅的理趣。

这“吃茶去”,正是“平常心是道”的理趣,这杯平平常常的“赵州茶”,体现了平平常常的赵州禅。

禅是什么?禅就是生活,禅就是“遇茶吃茶,遇饭吃饭”一样平常自然,不必另起妄想分别之心,所谓“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

莹山禅师(1268-1325)听到宗师彻通和尚的讲禅“平常心是道”,莹山开悟了,与彻通和尚汇报曰“逢茶吃茶,逢饭吃饭”的心得,来阐释“平常心是道”。渴了吃茶,饿则吃饭,看似简单,实则大有道理。

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云:

有源律师来问:“和尚修道,不用功否?”师曰:“用功。”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

这是说修行到心无分别,是不容易的,这颗平常心,就是禅,就是菩提。

因为“吃茶去”的流行,衍生出许多诗文佳什。盛产茶叶的杭州龙井,至今留有这样一副对联:

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

曰归可缓,试闲吟陌上花来。

提倡人间佛教的赵朴初居士有偈云: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山东泰山灵岩寺降魔禅师大兴禅茶,让禅僧们长时间地坐禅不卧,过午不食,只许吃茶。为了破除昏蒙疲倦,禅僧们多自备茶叶,随时煎饮。后来,从山东到长安那段漫长的路上,一路所经市镇,为了供给游方僧人茶水,老百姓开店卖茶,竟至蔚成风气。平时,僧人间你往我来,也是清茶一杯,雅不可言。唐末五代画僧贯休有《题兰江言上人院》绝句说:“青云名士来相访,茶煮西峰瀑布水。”

据说,唐人茶圣陆羽《茶经》中载述之“煎茶法”,即是源于丛林。

宋人《景德传灯录》卷二六有云:“晨起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佛前礼拜,归下去打睡了,起来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上堂吃饭了盥漱,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真是从早到晚,整天离不开茶。宋代隐逸诗人林逋并有“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诗句。

明朝诗僧圆信尝有一首著名的禅茶绝句,曰:

帘卷春风啼晓鸦,闲情莫过是吾家。

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

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共120回,有112回有茶的描述,尤以第41回栊翠庵的“禅茶”为精彩。余尝撰写《红楼梦中的茶话》予以详叙。文中有云妙玉尼师腻请黛玉、宝钗、宝玉吃“体己茶”,很在行也很讲究,只是过于繁文缛节,但也应该算是吃茶上升到了颇高的“品”上了,并且还不乏名士文人的雅趣。

从根本上讲,茶禅的趣味,主要还是表现在对于禅的参悟上。正如唐朝著名诗僧皎然《饮茶歌诮催石使君》中所说:“三饮便得,何须苦心破烦恼。”

于建华行书“禅茶生涯”


至道不繁,茶味、禅味,茶禅一味,可谓荡尽家风。

由于我们红尘中人,若能“竹榻斜眠书漫抛”,“茅斋独坐茶频煮”,岂不是比起花柳繁华,来得更有滋味?

庚子二月初二龙抬头于不歌楼晨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