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味道(七):阴山莜麦甲天下

本文作者:黄金亮


南方广种稻米,北方盛产小麦,而有较强地域特色的莜麦,只能在夹缝中存在,被划分为粗粮似乎是铁定的局面。

不过话说回来,阴山北麓的内蒙人,过去一直以白面、莜面作为口粮,在这里,莜面似乎又取得了和细粮平分秋色的地位。

一九七零年代末期,大喇叭里经常播放一首山西民歌——《交城山》,不过里面的内容填了新词,变成了献给游击队某政委的一首颂歌。二十年以后,我在网上又听到了歌名曲调都没变的《交城山》,照样还是郭兰英那熟悉的山西腔,歌词却与先前大相径庭:

“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

不浇那个交城它浇了文水

交城的大山里没有那好茶饭

只有莜面栲栳栳还有那山药蛋……”

山药蛋容易理解,莜面也是常见之物,那么这栲栳栳是什么东西呢?详细了解后才知道,原来这只是方言的差别,栲栳栳就是内蒙后山地区常吃的莜面窝窝。其实过去何止交城一县没有好茶饭,在晋冀蒙陕沿长城一线数十万平方公里贫瘠的土地上,能有山药蛋和莜面管温饱,已经是超出实际的幻想了。

俗语说“内蒙三件宝,山药莜面烂皮袄”,这话可以作正反两方面理解。正面解释,是表达了一种地域自豪,谁不说我家乡好?我的家乡有三宝。反面的理解,那就是一种自我调侃,大概和交城人说自己没有好招待,只能用山药蛋和莜面待客的道理差不多。

过去,莜麦是本地主要农作物之一,据相关记载,种植历史在二千年以上。究其原因,一是莜麦属于高寒作物,生长期短,适应蒙古高原的地理和气候。二是莜面耐饥,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不易消化,能延缓高强度劳作后热量转换的速度,所谓“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二十里的荞面饿断腰”,吃一顿莜面,可以跋山涉水三十里地,而不觉得饿。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国家征收公粮,以小麦为主,很少征收莜麦,正因为如此,聪明的社队干部一般都会在自己管辖的二亩三分地里,大力推广种植莜麦,实际上背后还是温饱问题。

八十年代初,实行包产到户以后,群众有了一定的生产自主性,农业生产从计划向市场逐步过渡,莜麦的种植面积迅速萎缩。有一段时间,想在田间地头看到随风摇曳的莜麦铃铛铛,也成了一件难事,内蒙莜面徒留其名。同时期的河北坝上地区,莜麦的产量与加工均在内蒙之上,当然这其中也鱼龙混杂,不免有一些嗅到了商机的不良商贩,利用遍布乡间的小加工厂,在莜面里掺上食用纤维玉米淀粉,美其名曰“剥皮莜面”,还有的借助内蒙莜面的名头,在包装袋上注明“武川莜面”四个明晃晃的大字,堂而皇之地走府过县行销各地,甚至返销内蒙。

市场是看不见的手,经过一段时间的优胜劣汰,现在这种局面大大地改观,莜面的质量有所提高,莜麦的加工和衍生产品也不断丰富。莜麦的正式官方名字是“裸燕麦”。说到燕麦,可能很多人在频频颔首,因为燕麦现在是糖尿病人的首选之物,是当仁不让的健康食品。察右中旗有阴山优麦食品公司,专门致力于燕麦食品的生产和推广,现在已经小有名气。

在国外,燕麦的通行吃法,是将其经过蒸煮烘烤后轧制成片,然后佐以牛奶用作早餐,也有将燕麦磨制成粉做成面包的。由燕麦片掀起的一场饮食革命,发端于19世纪的美国,然后风靡全球,不过北美也好,欧洲也罢,他们吃的是燕麦的另一个品种“皮燕麦”,这种燕麦带壳,吃的时候先要经过脱壳和谷糙分离,不像咱们的莜麦是裸粒型的。

燕麦是一种药食同源的食物,燕麦麸具有降低胆固醇、降血脂、提高胰岛素敏感度的功效,对于防止老年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大有裨益。野百合也有春天,不登大雅之堂的莜面,将来也许还要走遍天下、走向世界也未可知。

同样是吃莜面,今天和过去有大区别,以前是不得不吃莜面,是被动地吃莜面,爱吃不爱吃也得吃。现在吃莜面,一部分人是在吃对时光的留恋,一部分人是在吃健康,是在对各种食品的营养结构进行分析后的一种理性消费,这一切皆源于改革开放带来的福祉。过去有一个顺口溜:“肥正月,瘦二月,恓惶不过三四月。”三四月份吃莜面,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家中主妇用以佐餐的,不外乎熘山药片片、剁蔓菁条条、切芥菜丝丝,再从菜缸里舀一勺盐汤作配,那可真是:没荤寡腥少油水,稀寡没味不想咽。当时流行平均主义,几乎家家清贫如此,能把无米之炊做到津津有味,就更加彰显主妇的厨艺高低。

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段子:说工作组下乡吃派饭,以村里某寡妇家做的莜面最有味道,多次前来就餐后应验不爽。一日下工还早,一组员因腹痛早归,不幸于玻璃窗外,目睹了寡妇备餐的重要时刻,只见该妇女一手抱娃,一手腾出来,在大腿上搓莜面数根,肤白如玉,面软似泥,搓下的莜面,根根爽利,如盘丝结网一坨坨在笼里摆放整齐,可谓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哄孩子做饭一举两得,深得华罗庚大师关于统筹方法之概要。中午大家归来,对莜面的味道仍然夸赞不已,唯腹痛早归者感觉如鲠在喉难以下咽。

笑话归笑话,真正好吃的莜面,还得熬到入夏。那时节,新鲜的蔬菜逐渐有了,小白菜、水萝卜、菠菜、黄瓜,一应俱全,最不济也有野地里的苦苣、甜苣、菇菇英。拌成一大盆后,再炝上一铁勺胡麻油,小葱、扎蒙蒙花、芫荽、新蒜、辣椒面面等来助阵。这一顿莜面,色香味兼有,汤菜主食俱全,一顿饭下来,吃得汗趴流水,好不过瘾,是为农家极品莜面宴。

吃了这顿不常有的好饭,庄户人就有点膨胀起来,逢人就说:冷调莜面捣烧酒,香得众人口水流。可惜这样的好伙食也不是天天都有,娃娃们放学归来,虽然饥肠辘辘,可是看见大锅上雷打不动的蒸莜面,照样感觉反胃。可能很多人觉得我在这里败坏了莜面的名声,实话实说,在贫寒的岁月里,你敢说你没有嫌弃过莜面?

一年当中,吃莜面最排场的一次,是正月初十。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盒子绕锅转,到了初十轮到莜面上场。这一天传说是耗子娶媳妇的好日子,大家中午都要吃一顿莜面熘汤汤。届时,把肥羊肉切成条条,配上山药键键,蘑菇块块,倒上酱油,捏上咸盐,在盘碗里摆放好,在笼里和莜面一起蒸,起锅以后,筋颤颤的莜面鱼鱼,齐刷刷的莜面窝窝、甜盈盈的土豆片片,香喷喷的羊肉汤汤,恰如天作之合,是绝配的乡村口味。

著名作家汪曾祺是江苏高邮人,1958年夏,下放到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期间,他最满足的口福享受,既有莜面窝窝配羊肉口蘑汤的豪奢,也有莜面蘸大酱的粗放。他在《七里茶坊》写到:“不大一会,莜面蒸上了,屋里弥漫着白蒙蒙的蒸汽,很暖和,叫人懒洋洋的。可是热腾腾的窝窝已经端到炕上了。刚出屉的莜面,真香!用蒸莜面的水,洗洗脸,我们就蘸着麦麸子做的大酱吃起来,没有油,没有醋,尤其是没有辣椒!可是你得相信我说的是真话:我一辈子很少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有的时候,食物之优劣不在其本身,而在乎食客之心态也,汪曾祺苦中作乐的心路历程即是证明。

汪曾祺是大作家,常人不可做比。不过我认为对莜面的文学演绎,感情最饱满的作品还是在民间,内蒙古西部区有一首广为流传的爬山调《割莜麦》,堪称是后山之咏叹,莜麦之绝唱:

哥哥在那半山腰腰

头戴那个草帽身穿着夹袄

二猫腰腰手拿上镰刀

丝喽喽丝喽喽喽丝喽丝喽丝喽割莜麦

小妹妹在那山里凹里

沟里岔里白胳膊膊

红指甲甲银手镯镯

手提上那篮篮拿上那铲铲

个丢丢丢丢个丢个丢个丢个丢拾山药呀亲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