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王朝志】斯图亚特王朝(八):查理二世1

广告

查理二世: 斯图亚特王朝与开明统治

作者:(美) 雅各布·阿伯特著

当当

斯图亚特王朝(八):查理二世1

13.查理二世

查理二世(英语:Charles II;1630年5月29日-1685年2月6日),苏格兰及英格兰爱尔兰国王,属于斯图亚特家族,生前获得多数英国人的喜爱,以“欢乐王”、“快活王”(Merrie Monarch)闻名。

早年父亲查理一世被护国公奥利弗·克伦威尔处死,废除英国君主制,是为英吉利共和国。查理二世被迫流亡外国。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由其子理查·克伦威尔继称护国公。理查无力镇压反叛的贵族与军官,英国政坛混乱,国会遂声明由君主制复辟,查理二世因此得以返回英国。

1660年,查理二世在多佛登陆,回到伦敦即位。1661年4月,正式加冕为不列颠国王。即位之初他就与强势的议会妥协,谨慎地行使其有限王权。他在1665与1672年,发动两次英荷战争,结果因为战局不利,得失参半;国内政局反而卷入外国势力的斗争,深受法、荷的操控与干扰。1678年,反天主教的激进派议会,利用“天主教阴谋”酿成的政治大风暴,展开对天主教徒的强力迫害,并试图彻底架空王权。1679年,查理二世签署国会制定的“人权保护法”,以后政治人物即使身处风暴,仍有一定的人权保障。1681年后查理掌握主动,打败政敌并大幅提升王权,重建了其父的绝对君主制(专制王权)。

1685年查理二世去世。他为了顺应民心,长期保持英国国教的信仰;但他生前一向同情天主教,临死前就皈依了天主教。他死后,弟弟詹姆斯二世继位。

查理二世被称为“欢乐王”,个性活力四射并奉行享乐主义;他意志坚定,临机制变,精明机智,知人善任,在充满教派冲突的危机时仍能操纵大局、挽回民心。但是他在作战外交上成果不多,1670年后英国成为法国实质上的附庸(他最宠爱的法国情妇牵线引出英法联盟),国际地位下降成二流国家;他的最大政绩是让英国海权大幅扩张,提升英国未来争霸的实力。他死后没有留下合法的子嗣,但和情妇至少有14个私生子。

史家至今无法分断查理真实的意图,因此对他好与坏的各种行动,也就无法判断是出于自私自利的动机,或是出于利国利民的善意;他外表高贵幽默,但内心神秘且难以捉摸,是一个不容易下定论的传奇人物。

(1)从王子到流浪的国王

查理一世与亨丽埃塔·玛丽亚王后的长子。1630年5月29日(新历1630年6月8日)生于圣詹姆斯宫。从出世起,查理二世即为康沃尔公爵、罗撒西公爵、切斯特伯爵、卡里克伯爵与伦弗鲁男爵。

查理早年因其父王在英国内战中失败,十多年中颠沛流离、备尝忧患。1649年,查理一世被克伦威尔处死后,1649年2月6日,苏格兰议会在爱丁堡宣布查理二世为不列颠和爱尔兰的国王,以对抗清教徒的英吉利共和国。但英格兰议会发布一个法案宣布此举不合法,英格兰由此进入了王位空位期(English Interregnum)或共和国时期。1650年小查理抵达爱丁堡;1651年元旦加冕,称查理二世。8月,入侵英格兰,被克伦威尔在伍斯特战役中打败;克伦威尔成为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独裁者,查理二世只好逃往欧洲大陆。10月抵达法国,但法国和荷兰都拒绝接纳他,被迫辗转欧洲大陆各国,长达九年。九年中他困苦渡日、饱经风霜,曾经因为没钱住旅店而睡在树上。艰困的生活养成他机智多诈的性格,也锻炼出擅长人际操作的圆滑手段。

(2)王政复辟

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由其子理查·克伦威尔继为护国公。理查无力镇压反叛的贵族与军官,英国政坛混乱,国会遂声明由君主制复辟,查理二世因此得以返回英国恢复君主制。1660年5月,查理在多佛登陆,重回英国;5月29日他30岁生日时,在伦敦接受公众祝贺并坐上了圣爱德华宝座,史称“王政复辟”或“王室中兴”。即位后他在首席大臣爱德华·海德的斡旋下,赦免绝大多数的圆颅党人,只处死了九名签署其父王查理一世死刑命令的法官,同时承认内战后的产权变动。而多数英国人在经历克伦威尔废除议会、独裁严酷的五年统治之后,厌恶禁止唱歌、看戏的清教徒与其禁欲生活,以热切与爱戴的心情支持查理二世即位,庆祝道德解禁与美好传统的回归——成立君王与议会的共治政府。

查理从流亡到中兴的传奇故事,被英国人民广为传颂。最有名的就是他于1651年为了躲避克伦威尔的搜捕,藏在一棵橡树上,并受到当地居民接济援助。复辟后他封此树为“皇家橡树”,1661年公众与议会为了庆祝并纪念复辟满一周年,就把查理即位的5月29日订为国定假日“皇家橡树节”。从此一直到1859年“皇家橡树节”被废除为止,每年的5月29日都会有大批人民戴着橡树叶上街庆祝。1679年知名的天文学家爱德蒙·哈雷,也把他发现的一颗星座,称为“查理橡树座”,来纪念查理躲过克伦威尔的追杀。

查理二世即位后两年,在克拉伦敦的安排下,迎娶了葡萄牙布拉干萨王室的凯瑟琳公主为王后。天主教王后带来的嫁妆是八十万英镑与葡萄牙在印度的孟买,以及维持两百多年的英葡联盟(让英国在1685年后可利用葡属澳门与清朝进行茶叶贸易)。两国策略婚姻的条件是英国向荷兰施压,逼迫荷兰在1661年结束与葡萄牙在中南美洲的战争,与葡萄牙签订和约并承认巴西归葡萄牙所有。

(3)克拉伦敦法案

查理在位初期,任命贤明的保王党大臣——克拉伦敦(爱德华·海德)组织枢密院执政。通过选举组成以保王党为主的骑士议会(Cavalier Parliament),并制定了一系列法案,处理共和国遗留下来的问题。这些法案以阁揆为名,通称为克拉伦敦法案(Clarendon Code)。法案主要目的是重新巩固英国圣公会的地位,规定不信国教徒(清教徒的新名称)与天主教徒形式上不得出任公职,并对他们实行一定的压迫。开明的查理二世尽管主张宗教宽容,但仍顺应民意,支持克拉伦敦法案。骑士议会虽多为保王党,但议会不希望国王拥有绝对王权(专制王权),因此法案也限制国王(中央政府)的财税收入,让他每年只有一百余万英镑的正常税入。收入不够的国王,大事必得依赖议会的拨款、接受国会的操控,查理因此只能行使有限的王权。在位前期,查理二世谨守分寸,尽责地行使有限王权,让他维持颇高的民意支持度。

(4)“欢乐王”的魅力

查理一登基就狂欢纵乐、猎艳求芳,举凡斗鸡赛马、看戏派对、外遇风流等等,任何享乐的事务都少不了国王的参与,因此他先是被首相克拉伦敦公开指责而开始对克拉伦敦不满,后来又备受不信国教徒(即清教徒)的批评。1665年的伦敦大瘟疫与1666年的伦敦大火,就被不信国教者视为上帝在惩罚荒唐淫乱且邪恶至极的国王;不过大部分的英国新教徒却相信大火的原因是教宗指使天主教徒纵火;因此事,查理更顺应国会的意愿,机智地把瘟疫与大火的政治责任推给首相克拉伦敦伯爵,使克拉伦敦伯爵成为代罪羔羊,被迫在1667年逃亡外国。

虽然查理二世享受纵欲的行为,花费许多国库收入,也遭受许多的批评,但查理二世高贵的气度与教养,以及宽容亲切的亲民作风,仍让他受到多数人民的喜爱。高雅的举止配合他机智幽默的谈吐,更是他博取人心的有效工具。譬如复辟之后,当他与国会发生激烈冲突时,他会风趣地说:“朕不希望再经历一次出国旅行了”来化解僵局(意指不愿因内战而被迫流亡)。许多人愿意宽容国王的过失、纵容他的享受,称他为“欢乐王”、“快活王”(Merrie Monarch)。这背后有一大部分,是因为他的父王老查理被认为是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殉教者”,所以人民对小查理有一种补偿心态,愿意纵容他的缺失。

(5)治国政绩

1666年当意外引起的伦敦大火蔓延时,查理二世与仍是新教徒的弟弟约克公爵(后来的詹姆斯二世)亲上火线坐镇救火,并在后来有效地规划伦敦重建工程,都使他得到多数人民的肯定,促进民意支持度的提高。大火之后的隔年(1667年),查理亲自执政,他展现精明且知人善任的特长,任用的人才包括天文学家克里斯多佛·雷恩、海军总秘书塞缪尔·皮普斯、军事天才约翰·丘吉尔、民意代表沙夫兹伯里伯爵阿什利·库柏(英语:1st Earl of Shaftesbury)(1674年以后领导辉格党反对查理二世)、外交能手兼财政专家丹比伯爵(英语:Thomas Osborne, 1st Duke of Leeds)、演说天才哈利法克斯侯爵(英语:GeorgeSavile, 1st Marquess of Halifax)……等等。

查理开明地大力赞助艺术和科学,创立了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并支持皇家科学会的成立,其成员包括知名的罗伯特·胡克、波义耳,以及艾萨克·牛顿。查理对科学的支持,间接促成英国科学革命的开花结果:牛顿于1687年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查理也拔擢深具才干的建筑师克里斯多佛·雷恩,命其为伦敦重建的总策画人;1682年为了让退役士兵有家可归,他也命雷恩建造知名的切尔西皇家医院。

为了增加国家的收入,并促进英国的海外殖民与商贸,查理二世继续推行重商主义,鼓励贸易特许公司的设立与扩大。1660年查理设立皇家非洲公司并授与特许状,让它垄断西非与美州之间的奴隶贸易;查理也在1670年不断更新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特许状并扩大其自治权,授予东印度公司自主占领地盘、铸造钱币、指令要塞和军队、结盟和宣战、签订和平条约和在被占据地区就民事和刑事诉讼进行审判的权利,让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渐能与强大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竞争,成为未来殖民全印度、建立大英帝国的重要基地;1670年查理也成立哈德逊湾公司,专责开发北美的哈德逊湾地区与商贸事项。贸易特许公司的扩张与英国海军的积极建设,两者互相支援,这些都让英国的海外殖民打下深厚的根基。

(6)第二次英荷战争

查理二世除了把王室收入花费在包养情妇、纵乐享受之外,也很注意海军的建设与发展。他除了鼓励英国海盗,利用西班牙海上势力的衰落去获取利益之外,更关注英国商业的重要敌手——海上霸主荷兰人的竞争。因此在国会的大力支持下,于1665年发动第二次英荷战争。但是革新后的荷兰舰队却有效地压制英国海军,后来其主帅鲁伊特更利用1666年英国伦敦大火的机会,攻入泰晤士河羞辱英国军队,查理二世被迫在1667年与荷兰签订和约,让出不少贸易利益,可说是小输一场。英国在这次战争中唯一较大的收获,是由勇猛的约克公爵(后来的詹姆斯二世)为主帅,攻占荷兰的北美新阿姆斯特丹;并且为了纪念约克公爵的功劳,改名叫“新约克”(New York),这就是纽约的名称由来。战后查理利用人民的不满,把他不再信任的阁揆克拉伦敦撤换,重组枢密院;并开始暗中仿效英明集权的法王路易十四,希望能扩大王权,达成君主专制的理想。

查理二世输给荷兰之后,愤恨不平,渴望复仇。但是国会中多数议员不是陷入厌战主义,就是宁愿与荷兰维持和平,使查理难以获得伐荷所需的资金来源。因为查理执意向荷兰报仇,1670年他签署多佛秘密条约(secret treaty of Dover),与表弟法王路易十四结盟(查理的母亲本是法国公主,乃路易十四的姑姑)。路易十四提议法国与英国合攻荷兰并瓜分之,并由法国给予查理资金援助,条件是查理必须在情况允许的时候改信天主教,并让英国人民从新教回到天主教。查理知道英国人民改信天主教的可能性极度微弱,但他仍然秘密答允了路易十四。1672年,法王先向荷兰宣战,英王接着在未经国会同意下,就直接向荷兰宣战,第三次英荷战争开打。

(7)第三次英荷战争

法国陆军于1672年入侵荷兰(法荷战争:1672-1678),很快就占领60%以上的荷兰领土,造成荷兰的大震荡与政变,形成荷兰所谓的“灾难年”。荷兰人的爱国能量爆发,以决堤阻止法军占领阿姆斯特丹,并临危授命奥兰治亲王威廉三世为联省执政,拯救国难;英国同时在1672年进攻荷兰,但是荷兰海军上将鲁伊特于四次海战均获得胜利,查理被迫停战。威廉三世先与西班牙、奥地利、普鲁士等结盟,迫使法国撤兵,收回失土;再派人到英国向议员重金游说并制造反法舆论,激化英国市民对天主教法国的恐惧与仇恨,使得英国国会逐渐反对与法国结盟,不愿继续拨款给查理二世,迫使查理中止英法联盟并与荷兰议和,英国得到荷兰部分的,但必须给予荷兰20万英镑的补偿,两国于1674年正式结束第三次英荷战争。

两次英荷战争的结果,是法国在其中渔翁得利,获得了大片土地与商贸利益;国力直线上升而超越荷兰,成为欧洲最强的霸权。英国的反法情绪因此在1673年后高涨,促成1689年后的“第二次英法百年战争”(1689-1815年)。

查理发动的两次英荷战争,得失参半。英国花费钜款(850万英镑)建设海军、投入海战,但战斗时却是两次都小输给荷兰海军,战争获利得不补失、政府财政濒临崩溃。又因为卷入后续的法、荷争霸战与外交战,欧洲最强的法、荷两方,都以各种酬金与手段,破坏英国社会的团结、瘫痪英国政府的运作,直接、间接促成英国的政治大动荡与王权危机(详见后述),让查理因此焦头烂额。所以可以说,查理“横挑强敌”地对荷开战,换来的是惨痛的战败,并曝露英国内部的巨大弱点(宪法漏洞诱发党派与教团的激烈对立)。一直到1688年的光荣革命后,才解决宪政问题并除去弱点。

不过1673年后,因为荷兰与西班牙联手与法国苦斗,连战连败,反而让英国商人在海上渔翁得利,进占了荷、西的大片海外市场,同时大幅扩张英国的海权。譬如167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打破荷兰人对东亚商贸的垄断,与台湾的郑氏王国缔结通商条约;以及英国大海盗亨利·摩根于1671年攻破西班牙殖民的巴拿马(摩根因此功被查理二世封为爵士)。这些发展有效地促进了景气繁荣,以及民生水准提高,最后回过头来增加了国王的正常收入,如关税、消费税与特许公司之年贡,也促使查理在1681年后建立不依赖国会的“绝对王权”(专制王权)。因此又可说查理在英荷战争中战败,是他的塞翁失马、因祸得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