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我终于停止了内耗,人生仿佛“开了挂”

樊小纯写给木心的诗中有这样一句,让人心旷神怡:借我一个暮年,借我碎片,借我瞻前与顾后,借我执拗如少年。

猛然间,曾经年少的岁月如白驹过隙在眼前流过。似乎我们的生命中依然有那样一个白衣少年,在为你驻足等待。

其实我们人的一生,谁都会去求一个轻松愉悦,压抑的人生,没有人想要。可是为什么大多数人,仍然过得疲累、不堪重负?

生活和现实的压力是一方面,另一个主导方面在于我们对于生活抱有的态度。过得好不好,问问自己的心,是否看清生活真相后,仍然可以热爱生活。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消耗在不必要的事情上面,变得执拗。甚至形成了强迫的病态,无法自拔。

想要找回人生本来的样子,我们能做得很多,就看你的心是否愿意。

不与自己较劲,接纳真实的自己

有一类人,敏感、脆弱、多疑。哪怕自己有这个能力,遇事却总是退缩,怕自己做得不够好。

其实他们的问题就是不敢直面真实的自己,害怕自己犯错或是失败。总是以为不去尝试,就不会有损自己的幻想和形象。

可是这样的人生状态,会使你的生命少了许多光彩。没有失误,但也不会有参与后的满足感,成功后的充实感。

停止与其他人比较的内耗,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或劣势,看清自己的不足,而不是以逃避来维持自己的形象。

戴维·加特森说,不要和那些无法与之抗衡的力量较劲。

我说,这种力量包括你自己。不盲目地与自己较劲,才是生活中的智慧,才是切断痛苦的根源。

不与自己较劲,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你才能做命运的主人。

不与家人内耗,停止讨好、停止怨恨

我们都有自己的家庭,但每个家庭之间的相处不尽相同。有的欢声笑语,有的因为琐事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与最亲的人发生矛盾,比与外人发生矛盾要揪心得多。他们互不欣赏,互不理解,甚至互相拆台,心生怨恨。

正如蒙泰格尼说过:管理一个家庭的麻烦,并不少于治理一个国家。

家庭中除了怨怼还有刻意的讨好。特别是一些重男轻女或是家庭氛围不健全的家庭中,这一现象尤为突出。

被忽视的孩子更想去得到关注和温暖,她们习惯以别人的喜怒为标准,而造成自我价值特别低。

这样家庭中出来的孩子不是把自己藏在壳里,坚强得让人心疼;就是唯唯诺诺、自我否定,没有方向感。

其实,生活中总有那些不尽人意,我们能做到就是谅解或是远离。只要不再内耗,面对现实不去自我欺骗、抵触,日子就会好过许多。

不活在别人口中,尊重自己的感受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在《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这本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徐哲在他前面30多岁的生涯中,一直都尽可能用百分之百的努力,给周围人留下良好的好印象。

大家表面看见的这个中年男人优雅、和气,充满正能量。实则背后他几乎每时每刻都处于痛苦纠结中,甚至严重到做了10年的心理咨询。

如今,徐哲完全从这种状态中走了出来,戏剧性的是,解药是一部电视剧。剧中有这样一句对白:你骗得了别人,但你骗不了自己。

就是这简简单单一句话,却击中要害,让徐哲一下子跟自己和解了。从此,人生仿佛“开了挂”。

其实我们的生活本该如此,就算你能做到十分好,也不一定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凡事过犹不及,尽力而为就好。

适当地放过自己,没有完美的人,别活在别人口中,尊重自己的感受,“刚刚好”才是最舒服的。

生活变轻松,从停止内耗开始。“内卷自己”,是最消耗人心的。

内耗的人偏爱反刍过去、忧虑未来,唯独没有活在当下。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你内耗太多,就没有精力放在其他事情上。

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还什么都没干,只是想一想,就觉得很累了。

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叫作“过度思虑”,它还有一个名字,想必你更为熟悉,叫作“精神内耗”。

名词解释是:自我管理的时候需要消耗心理资源,资源不足时,人就处于内耗的状态中。长久以往,会让人觉得疲惫不堪,产生焦虑、犹豫、纠结、自责等情绪。

此时,这些看不见的内耗正在拖垮你的人生。而消除内耗最好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别想太多。

其实我们生活中,最好的状态是什么?

不是你有多么万众瞩目,多么让人称颂,而是有能力全神贯注地、专注在你当前正在做的事情上。不论是学习、工作、思考、娱乐、还是放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