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TH齐聚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近距离看懂平安的“城市折叠”
城市的智慧化正在从一个遥远的技术概念,变成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的真实细节。德勤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全球已启动或正在建设的智慧城市项目就高达1000多,仅中国在建城市就超过500个。
从市民生活到政府管理,到公共服务与产业园区,AI等前沿技术正在与千行万业融合。在整个举要治繁的城市重构过程中,自然离不开规划师们的锦心妙手。
最近,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即将在上海开幕,中国平安、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科技巨头都将现身行业生态展区,展现自身在智慧城市这同一个目标下,差异化的战略部署与思考逻辑。
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中国平安的五大生态圈(金融、医疗、汽车、房产、智慧城市)首次集体亮相。
作为为数不多可以让智慧城市与其他生态相互牵引、推动、协作,进而推动城市进化的企业,这次大会也给了我们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角,由点及面去认知平安智慧城市中流动的各个要素,从大量的真实案例中探索不同厂商的发展异同。
至纤至悉:
四个侧影中折射的城市肌理
2017年,平安智慧城市战略正式浮出水面,高调宣布加入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联盟,将深耕多年的智慧城市平台和技术输出给各地政企。2018年,智慧城市不仅成为平安五大核心战略之一,还从平安科技下属的事业部变成了独立运营的集团子公司。经过两年时间的奋斗,平安已经跻身“PATH”阵营,与阿里、腾讯、华为等科技巨头一起成为智慧城市的领军者,也有了许多可以分享的成果和故事。
宏大的技术名词与战略愿景,是如何以具象的技术和应用来到每个普通人身边?在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我们有机会近距离感受四个非常鲜活的案例:
首先是平安联手深圳市政府打造的i深圳App。自从2019年1月上线之后,我许多深圳朋友都发来贺电,表示感觉深圳的幸福指数已经超过了许多国际大都市。
比如某互联网公司高管叶子,最近因为 “过劳病”,在很多城市,这意味着无数麻烦的开始。与黄牛斗智斗勇抢夺一个专家号,辗转在一个又一个政务部门办理业务,为医保报销开出N张证明……但叶子说,现在i深圳App几乎可以帮她在线上解决所有问题,通过医疗健康、社会保障、政务办事、生活缴费等多个板块,叶子很容易就能完成挂号、报销等一系列操作。
“一屏一卡一账号”的设计,不仅让她避免了反复提交资料的无用功,还能根据她的个人用户画像与高频应用来提供差异化服务,从4000余项服务类目中主动为她推荐相关内容,如网上社保报销、刷脸申请证明,将原本需要线下跑多次的手续化繁为简。叶子说,少一点不必要的委屈与疲惫,城市的幸福感有时其实就这么简单。
同样有此感受的,是经常与叶子打交道的医生王冰。作为一名公立三甲医院的专科主治医师,王冰每天需要接待上百名患者,几分钟内就需要做出专业诊治判断。高强度的工作压力透支着他的身体,而更令他忧虑的是,少了许多时间指导博士生与基层轮岗,年轻人才得不到培养,优质医疗资源向头部医院聚集,老百姓看病会越来越难。
不过,王冰说,最近情况正在发生变化。目前医院引进了平安的智慧医疗系统AskBob,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智能影像分析、科研动态分析等等大大提升了自己在临床决策、科研创新上的效率,缓解了工作压力。
在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我们还有机会看到,除了专家级应用之外,基层版AskBob还集成了海量文献知识检索,借助NLP和医疗知识图谱等AI技术,能够帮助医学生和基层医生等快速完成病例分析、医疗百科等学习,诊疗能力的整体提升也将进一步普惠所有市民。
除了生活和工作上的改变,另一个让人印象深切的创新,来自平台“1+7+C”智慧交通一体化管理平台,正在改变“堵城”的面貌。
对此,出行的市民与一线交警的感受都有鲜明的体会。以往高峰期往往需要留出两三个小时的路程赶往机场,但这种习惯正在被智慧城市所打破。
原来平安通过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与交通大数据等,采集全市多个卡口高清摄像头的可视化监控,交警可以在云端实时掌握各个地区卡口的拥堵状况、车流量、道路饱和度,“交通大脑”还能预测未来1小时的交通动态,协助交警制定疏导布控计划。机场、高铁、旅游景区、CBD等重度拥堵地区,拥堵警情和事故警情都在同比减少。管理者的调控压力在减少,市民出行的时间成本也变得越来越低。
当然,与容易被智能化改造的交通出行不同,城市中还有不少“硬骨头”有待解决。其中让城市管理部门十分头痛的类目,恐怕要属与市民健康息息相关的餐饮行业。
由于商家繁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流程长,监控难度大,想要对食品风险进行预警,委实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过最近深圳的监管人员却轻松了不少。原来深圳接入12000多家餐饮企业的近5万台摄像头,对后厨进行实时监控时,能通过人工智能进行违规识别,一旦发现问题和线索,就会同步推送到监管人员的手机上,直接派发检查任务。
同时,需要企业整改的问题后续也会推送到餐饮企业管理人员的app上,整改完成后监管人员在线上审核确认,政企交互更加方便透明高效。
我们还了解到,深圳市2000多所学校也即将完成校园食安系统的改造,除了对食材存储和加工过程进行监测以外,额外增加的营养分析、配餐管理等功能,也在进一步帮助教育部门提供更优质安全的服务。
展厅中还会有许多平安智慧城市项目落地案例,惊喜留给大家,不再一一赘述。借由这些普通市民与一线管理者的体会,在遍布在城市角落的一个个鲜活人生背后,或许是时候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城市的智能化升级,到底意味着什么?
答案也许是,剥离宏伟的概念与命题,让科技层层进入城市生活的肌理,在无数个细节之中砌出智慧城市的庞大实体,让AI等前沿技术成为普罗大众能够触达的存在。
秉轴持钧:再造城市的智能通衢
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一书中写道,运筹帷幄的帝王忽必烈,构想出了“金刚石”一般的城市。在那里,城市被分成许多小得不能再分的元素,例如城墙、街道、房屋、河流、桥梁、港口、山崖、战争、忧伤、幸福等等。把它们当做构成城市的基本分子,无论金刚石外形如何千变万化,管理者都能对之了然于胸。
但这样无懈可击的城市构想,总是与复杂的现实有这样那样的矛盾抵牾之处,因为有很多例外和不确定无法被囊括在精确的计算中。
那么,如今搭建在大数据、AI、云计算等技术基石之上的智慧城市,有可能淬炼出一座“金刚石之城”吗?至少在平安这里,答案是肯定的。
从前面的个体实例中不难看出,平安在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政务等城市生活的关键领域,对每一个基本分子的需求洞若观火。
在眼花缭乱的技术成果与应用功能背后,平安到底是如何为城市排兵布线的?我们发现,平安的城市规划逻辑,就是绝非仅仅关注某一点、或某一条线的技术解决方案,而是一个让城市所有角色收获价值的综合体。针对行业全貌,从流程机制出发,让政府部门与社会机构互信互通,从而为市民服务打通了桥梁。
一个“优政、兴业、惠民”的智慧城市样本,就在平安由点到线再到面的全流程再造中掀开巨幕。
从城市到万物:平安的长算与远略
通过一场从细节出发的技术巡礼,不难看到以金融企业起家的平安,与互联网、硬件巨头跻身智慧城市一线玩家的实力。
不过,在这个产业激变的关键时刻,各省市智慧城市政策方案持续出台,入局的科技巨头也逐步增多,平安智慧城市将如何为整个生态群的未来夯定基础,也成了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情。
前面我们提到,在智慧城市的建构中,平安是以全面布局、整区发展的思路来布局的,这种模式既让AI等前沿技术得以在不同行业、不同场景中启动复杂的差异化供给,同时又避免了因片面重复建设而造成的城市数据孤岛、系统智能化不完整等局面,搭建了智能技术的现实应用空间。
但它也面临一个艰难的问题,就是需要宏观上顶层设计,避免各区县各自为政,数据断层;细节上数据主导,避免政绩优先,业务脱离实际。换句话说,智慧城市是一个政府规划、系统建设、落地追踪等方方面面都精心设计的系统工程,这也对传统自上而下的城市管理者——政府提出了新的挑战。
对此,平安具体有怎样的解决办法呢?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从“全视通城市智脑”系统的身上,我们可以一窥平安助力政府转型的特殊思路。
对平安智慧城市战略有所了解的朋友可能都知道,核心是“1+N”架构,也就是1朵以平安云为核心的智慧城市云,集成平安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三大科技;N个具体板块,涵盖政务、财政、民政、安防、交通、教育、医疗、房产、环保、养老等包罗万象的城市生活需求。在“云端大脑”与“终端分子”之间,显然需要一个“服务型”的政府,扮演调整、优化、决策、服务的重要角色。而“全视通城市智脑”的出现,所担当的就是这样一个辅助决策、耳聪目明的“高级智囊”。
总体来看,“全视通城市智脑”运营指挥中心,由四大平台构成:服务开放平台、MaxView数据分析工作台、MaxLogic决策引擎、MaxPower智能分析平台和数据治理平台。也就是说,通过“全视通城市智脑”作为统一的工作工具,可以将各个产业板块与云端智能分析,以集约化、组件化、协同化的方式,让管理者纵览城市数据的毫厘变化,将产业状态以动态量化方式展示出来,从而让顶层决策与调度能够在智能算法与全维度数据的支撑下,真正贴近民生、高度可靠,告别“拍脑袋”式管理。
比如传统经济政策的制定,往往是各部门在一定的周期内进行数据普查,管理者再根据浩瀚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之后,做出相应的措施。一方面定期数据难以反应市场当下的真实动态,很容易错过发展调控的关键期;还可能因为数据偏差导致误判,做出不利产业发展的决策。
因此“全视通城市智脑”在落地深圳的时候,就为政府业务部门构建了全面的经济运行监控分析系统,具体的监测指标包括了各行政区域的合作情况、工业投资、吸引外资、用电指数、货物进出口数据等等4000多个关键数据。一旦经济领域发生异常状况,通过自动预警、智能跟踪等可视化反馈,实时辅助管理。据了解,自从“全视通城市智脑”平台运行之后,深圳市的政府决策速度提高了16%。
这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只有城市管理者有意愿、有能力用新思路去重新理解城市,智能的繁荣与流动才有了可能。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为什么不是纯粹的科技企业,平安反而能走出了一条与近邻们不同的差异化之路?这样三个词可能比较贴切:
一是产业贴合度。智慧城市的改造一定是多种底层技术、多个产业生活场景的交错叠加,而平安的一大优势就是在多个生态都有综合布局,一直与地方政府、产业的真实需求和工作方式交互,实战经验丰富。更了解各个业务场景下的实际痛点,自然也就能从各种细节入手来降低各个环节进入智能阶段的负担。比如在智慧政务上,通过“全视通城市智脑”作为中台,将智慧城市的数据流动变得可视化、场景化,直接降低了智能化落地的认知门槛。
二是技术说服力。也正是这种深耕金融、服务行业多年的内功与品牌形象,赋予了平安合作伙伴以足够的信心,更积极地将三大技术能力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与实际需求和应用场景相结合,最终转换为产品层面的实践。平安智慧城市对医疗、经济领域的改造,就紧靠平安“大金融资产”和“大医疗健康”两大主业,不同生态板块的技术能力相互交织,造就了大众对智慧城市服务商全新的能力想象。
三是生态一体化。在智慧城市建设上,平安引领各个合作伙伴将平台打通,平安云平台涵盖了平安集团95%以上的业务公司,支撑了80%的业务系统运作,也让统一化、标准化、系统化服务成为了可能,从而赋予了智慧城市更具后劲的生长力。
换句话说,复杂而多元的城市智慧版图,反而特别适合平安集团这样的解决方案提供商。
从落地应用的百花齐放,到系统建设的四通八达,再到顶层设计的统揽全局,平安在智慧城市这条赛道上的生态布局已经足够宏伟,但我们发现,这依然只是管中窥豹。
如果说城市是平安引领智能化变革的能力佐证,那么五大生态圈的广泛协同,能够探索出更多新产业技术周期内的独特价值。伴随着“科技赋能生态”的阶段性成功,智慧生态与金融也将在价值创生上融为一体。
正如平安集团董事长兼CEO马明哲所说,“过去传统的金融模式是先卖产品再做服务,现在是先提供服务再提供产品。当生态建立好之后,我们希望用生态来赋能金融”。
这个听起来相对遥远的愿景,其实已经在智慧城市中悄然打开了蓝图的一角。在平安与重庆市政府联合打造的智慧财政一体化解决方案中,股权融资、小微创业、基建贷款、个人信托等金融业务,未来都可能与平安银行等金融体系协作融合,打造更符合城市发展需求的产品与服务。
从这个角度看,平安智慧城市的服务上限,远远不止于眼前的种种成就。城市在变化,生态在融动,大众对于平安的价值认知也必将抵达新的疆域。
行走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现场,在城市与AI千丝万缕的关联当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动力与压力同在。而平安智慧城市的野望,是金融企业前所未有的壮志雄心,也是科技巨头难望项背的沉淀与厚重。平安剑指的远方,或许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应许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