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万世之书,自西汉以来,它是中国识字人一部必读书

鲍鹏山:一本《论语》抵得了十万大军!

总有人问: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

两千年以前的东西了。这么问的,实际他已经预设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读《论语》有用吗?考试有用吗?找工作有用吗?对比一个信仰基督教的人,他为什么不会问为什么要读《圣经》这样的问题?

首先,他读《圣经》不会想到有用的问题。其次,他即使想到《圣经》的功能, 也会明白《圣经》在帮助他建立一个信仰体系,给他一个人生依据。

但是在中国,为什么要读《论语》?《论语》不仅是提高我们的知识,丰富我们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它拉高了我们的精神层次。

第一,《论语》是知识体系。

《论语》包含丰富的、密集的、精练的、非常纯粹的文化知识,文化含量非常高。举例说,一本《论语》五百则,一万六千字,有一百多个成语,成语是原始的出处,原始的本意,不是成语字典里的教条。

《论语》里几百则终生可以引用的格言,包含了大量的人生智慧。这种知识体系,跟今天的教材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现在的孩子,甚至读到博士、博士后了,工作了,还是心智不成熟。心智成熟需要做到三个方面:一,正确认识自己;二,正确认识他人和环境;三,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真正的成熟很正派很规矩,同时温良恭俭让。

第二,《论语》是价值体系。

《论语》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社会是理想的社会?什么样的人是理想的人?概括起来,一句话:什么样的人生是理想的人生。

《论语》,是一部关于理想的书,是一部帮助我们建立信仰的书。前面谈到,信是对不确定的东西信,基本的价值观不需要验证,需要认同。那么,什么叫仰?是相信一个比你高的东西,相信一个引你向上提升的东西。它不叫信服,它叫信仰,要往上看。所以,信,就是相信一个不确定的东西;但是这个不确定的东西,必须是让你想向上走的。不是什么不确定的东西都能信。让人堕落的东西不能信。信一个不确定的但引领你往上走的,才叫信仰。

人类是高贵的,但一定要记住一点:人类的高贵,并不是体现在所有的个体身上,人性的伟大和光荣也不是体现在所有的个体的人性上;人性的伟大和光荣,人类的高贵,往往体现在某一些非常特殊的伟人身上,他们代表着人性的光辉,人类的高贵,而我们绝大多数的人,要仰望这样的光辉,这就叫仰,信仰!

《论语》,就是给我们提供一个信仰。人活在现实世界里,但是现实的世界只是“实然的”世界,人追求的是“应然的”世界。

《论语》能给我们什么样的人生依据呢?《论语》记载,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可以吗?孔子先反问那人:何以报德?然后,孔子给出了如何对待“怨”的答案: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的话很简单,但是里面包含了他对种种价值之间的不断评估以及最终的价值判断。先看“以德报怨”,可以吗?具体到某一个人,就是我伤害你了, 你不计较,你“以德报怨”,作为个体的人,这样选择没有问题。但是,孔子不是在回答一个人的问题,他要回答所有人在所有时间里能不能这样做的问题。孔子考虑的,是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的道德体系标准能不能够“以德报怨”。

放在这个角度来看,马上有问题了。如果一个国家的道德体系的标准是“以德报怨”或者提倡、鼓励“以德报怨”,那会导致什么结果呢?

所以,孔子要反问:何以报德?一个人做了坏事,还要对他好,那一个人做了好事,怎么对待他呢?一个人做了好事,对他当然要“以德报德”,那么,对一个人做了坏事也“以德报怨”,合并同类项便是,不管做好事还是做坏事,都有好报。

如此,既不能制止人做坏事,也不能鼓励人做好事。对坏人好,意味着对好人的不公平。所以,看上去“以德报怨”是道德很高,是绝对的好标准,但这样会让做坏事的人没压力,也会阻碍做好事人的积极性。到结果,不但没有促进社会道德的进步,反而会促退社会道德。所以从建立道德体系的角度说,不能“以德报怨”。

那能不能“以怨报怨”呢?不能。“冤冤相报何时了”?更严重的是,“以怨报怨”会导致好人堕落得跟坏人一样。当一个社会提倡“以怨报怨”,实际上就在放任全社会的堕落,甚至鼓励全社会的堕落。所以,在如何对待“怨”的问题上,不能“以怨报怨”,也不能提倡“以德报怨”,所以,孔子讲“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对做好事的,以德报德,给予鼓励,让更多人做好事;对做坏事的,既然不“以怨报怨”,也不“以德报怨”,而是“以直报怨”。直是什么?是公正。对做坏事的人,该受什么惩罚,就给予什么惩罚,不特别宽恕他,也不刻意报复他,报之以公正的审判。

看,这么简短一段对话里,就包含着孔子对三种价值判断的考量。一部《论语》五百多则,几乎全是这样的价值选择题。读《论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系统,更重要的是价值系统,学会做价值判断,提升价值判断能力,成熟心智,明辨是非,懂得善恶美丑,一生进退有依据。

今天讲素质教育。会弹钢琴,会写书法, 会跳舞表演,是素质高吗?不是。

因为素质不是技能,不是知识性的考分,不是卷子上的标准答案。素质,是价值判断力。孟子讲是非之心,智也。是非,是一个人智慧的本质。懂得判断是非,能够做价值的选择,才是素质。

素质,就是孟子讲的“四心”:恻隐之心、羞耻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这四心,合起来就是四个字:仁义礼智,这才是素质。

文化落到实处,就是文化经典。

第三,《论语》是文化体系。

有人曾问:既然读《圣经》也可以成为好人,为什么一定要读《论语》?

读《论语》读《圣经》都可以让人成为一个好人,区别在于,学《论语》认同的是中国文化。

一个民族有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然后才有民族的凝聚力。

云南建水有一个孔庙。在这样的边疆地区,一座孔庙抵得十万大军。那里离越南很近,离北京很远,为什么那里历史上认同北京不认同越南?因为文化的认同感。

中国为什么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没有中断过历史的民族?因为有文化认同感。历史是否中断,看文化的认同有没有中断。国家幅员如此辽阔,人口如此众多,地理环境、物产资源差距极大,为什么能够保持长久的统一?这就是文化凝聚的力量。

读论语品味孔子人生,学论语体会博大精深。

读论语,古籍艰涩难懂,怎么办?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一套《名家批注论语》,该书名家讲解、全文注释、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其内容精彩绝伦。

1

名家批注讲解

反复校堪,经过精心校验整理而成

它是知名传统文化学者,汇集了多个版本之精,反复校堪,经过精心校验整理而成。

这套书纯手工工艺,函套包装、古朴雅正,宜阅读、宜赠友、更宜收藏。

中国几千年维护国家统一的伟大、恒久的力量,不是秦朝的军队,而是那些在乡村拿着一本线装《论语》,带领学生们朗读“子曰学而时习之”的私塾老秀才。

2

注文解析、通俗易懂

全方位精细解读,情节丰富饱满

忠实于原文,逐字逐句翻译,文字流畅典雅,遵从“信、达、雅”,又贴近现代的用语习惯,轻松阅读不费劲……

《论语》的影响不仅仅是在中国,法国也深受中国孔子思想的影响。专门研究法国文化的学者许明龙曾撰文指出,《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箴言,先后出现在法国1793年宪法和1795年的宪法中。

3

听名家讲、看名家批,轻松读懂这套经典

《论语》不仅是提高我们的知识,丰富我们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它拉高了我们的精神层次。

很多人读不懂,其实是没选对方法。看名家讲解、批注《论语》就是很快了解这本经典的好方法。

《论语》被誉为万世之书,天下之学,经典中的经典。

自古以来,《论语》被诸多名家推崇:

学者章太炎说:读《三字经》不如读《百家姓》,读《百家姓》不如读诸子百家,读诸子百家不如读《论语》。

教育家钱穆认为:《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