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长宏为”善良的人“支招
古人语:好人不长久,祸害一千年。在余看来,好人就是积德行善之人,简单地说就是善良的人。孟子和荀子两个人一直争执不下,一个说人性善,一个说人性恶。而我们现实生活中所说的人性善的意思是说人的心是向善的,有怜悯心、关爱心,从小接受的教育,修身养性也是力求把自己修炼成做个善良的人、做善良的事。
从几十年的生活工作学习来看,为人做事,谈善时要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要会保护自己,你连自己都保护不好,你就缺少了善良的底线。你想就连迂腐的东郭先生都明白,不能因为狼说饿了,就让狼吃了。生活中,有些人,专门是瞄准善良的人而来的,一个军人,为了学雷锋,一个冬天在火车上看到一位大嫂带着孩子,冻得瑟缩发抖,好心好意的把军大衣脱下来给大嫂和孩子裹上,然后,在下车的时候,这位大嫂在这件军大衣上盖上了自己的印章,说这大衣是她的,有印章,还好,大衣上有部队的番号和军人的相关信息,这位大嫂才丢人现眼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就是在遇到一个人在公路上摔倒后,不要争于去救人,而先要找个证人,说明这个人不是被你撞倒的,再去帮助为好!
第二、善良是有边界的。如果逾越了人际边界强行施于的善良则会成为一种负担。
生活中我的一位同事的女儿,在苏州工作,名字叫小艳,她母亲以她大龄单身、自己租房子为由,一定要从老家赶来照顾她的生活。而她妈妈的照顾就是每天过问她的日常交往和工作,对她每一个接听的电话发表评论和建议,指导她穿着打扮,安排她一日三餐,规定作息时间。结果就是她不能晚回家,不能熬夜,不能睡懒觉,不能和没有恋爱可能性的人去吃饭,更别说去酒吧。如果敢喝酒,她母亲认为她不学好,甚至抽好嘴巴。
在余看来,有些小家庭中,其实并不欢迎老人的援手,而老人偏偏要来“奉献”。其实不然,这样反而让孩子们没有了生活的空间和自由。打破小家庭安逸。好的心地却没有得到好的结果。
因此,我奉劝那些以“我都是为你好”而越界干涉别人生活的”好心人们“,在说话和管事的时候,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一下感受。
第三、善良要讲究尺度。现实生活中,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时,首先是要在对方愿意接受时才能施与善意。孔子是个大教育家,他说过“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在现代社会中,其实还应该加一句“己所欲之,慎施于人”。有些发达国家的慈善组织为流浪汉提供食物和住所。但是前提是流浪汉肯接受。不能强迫流浪汉入住慈善组织给予的免费房屋。在北美,当看到别人拿着大包小包,看上去很吃力,你想帮助时得先问问“需要帮助吗”。否则是一种冒犯。
善意不要太少比较容易理解。善意不要太多其实也不鲜见。善意给予太多时,还容易引发“升米恩斗米仇”。意思是在困难时给予别人帮助,受助者会感激,可你养育了他(她)一生,他(她)会觉得天经地义的,少给了反而成了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