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记 | 杂说 @《牛棚杂忆》
评分截至2019/7/16
来源于豆瓣
《牛棚杂忆》是季羡林先生在九十年代回忆文革期间所遭受经历所写下的文字集,用季老的话来说:“这场空前的灾难,若不留下点记述,则我们的子孙将不会从中吸取应有的教训,将来气候一旦适合,还会有人发疯,干出同样残暴的蠢事。”
关于那十年的描述,如果感兴趣,可以自己去找相关的材料阅读。
在《牛棚杂忆》中更多的是季羡林先生的个人经历,但可以窥之知识分子这十几年内颠沛的命运。
季羡林先生是我儿时相对耳熟能详的文化名人,儿时最初的印象停留在季羡林那段无疾而终的德国恋情中。这也让我去主动了解,去主动阅读他的作品。
季羡林先生对我的影响还是挺大的,看完他的《清华园日记》,自己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坚持了三年;看完他的《牛棚杂忆》,他的那句“以无益之事遣有涯之生”就一直印刻在脑海中,于是开始写公众号。
但其实季羡林先生最大的特点是“真实”,而这也影响我很多。
他会拿自己开刀,剖析自己。网络上流传最广的一段段是选自季羡林《清华园日记》:
“过午看同志成中学赛足球和女子篮球。所谓看女子篮球者实在就是去看大腿。说真的,不然的话,谁还去看呢?
……
看清华对附中女子篮球赛。说实话,看女人打篮球,其实不是去看篮球,是在看大腿。附中女同学大腿倍儿黑,只看半场而返。”
这是年轻的季羡林,曾有人在出版他这本《清华园日记》时,问他需不需要删改修饰,当被季老回绝。
“考虑了一下,决定不删,一仍其旧,一句话也没有删。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将来也不会成为圣人。我不想到孔庙去陪着吃冷猪肉。我把自己活脱脱地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这就是真实的季羡林,在《牛棚杂忆》中,他也常常反思自己。
“我在感情上是异常脆弱的。我不能成为英雄,我有自知之明。我从来也不想成为英雄。英雄是用特种材料造成的,而我实非其俦。我是一个极其平凡的人,小小的个人悲欢,经常来打扰我。”
“我一方面'庆幸’参加了'文化大革命’,被关进了牛棚,得以得到了极为难得的经验。但在另一方面,在我现在'飞黄腾达’到处听到的都是赞誉溢美之词之余,我心里还偶尔闪过一个念头:我当时应该自杀;没有自杀,说明我的人格不过硬,我现在是忍辱负重,苟且偷生。这种想法是非常不妙的。既然我有,我就直白地说了出来。”
关于写作的动机,有人是为名和利。季羡林先生仔细琢磨,自己不缺名利,但自己不明即起,伏案写作,孜孜不倦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我只能说,这样做能使自己心里平静。如果有一天我没能读写文章,清夜自思,便感内疚,认为是白白浪费一天。习惯成自然,工作对我来说已经成了痼疾,想要改正,只能等待来生了”
这就是季羡林先生的真实。
札记 | 阅读像是旅行,每本书都是一个旅伴。有的难相处、有的风趣幽默、有的让你舍不得离开、有的希望能和他再次旅行……每次旅程结束,总要和旅伴告别,让每一封札记成为最好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