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了不久又忘,怎么办?
暗智能 十期将于下周三(7月28日)晚上9点启动
这年头,所有人都渴望进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级别的进步。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各种妖魔化学习技巧,荒谬不已,信众络绎不绝。
咱又不是神,咱是人。
是人就不可能逾越生物规则。
无论是从认知心理学,还是从系统科学(把大脑神经网络视作系统)来看,我们通常说的“进步”(有效学习),意味着大脑系统的“改变”——而对大脑这一复杂精密的系统而言,改变,意味着风险,甚至是危险。
就好比川流不息的十字路口,你调个红绿灯,分分钟交通瘫痪。何况人脑?
尤其是成年人,大脑神经网络的“主干道”已成型,更不愿意改变,更固执。
「与时俱进」、「终身学习」是人类杜撰的定义,但“脑细胞们”可不来这一套。就好比我们不能“命令”心脏每分钟跳多少下,我们也无法要求大脑跟着主观愿望瞎放电。
事实上,跟大脑的主人——也就是“你”的欲望不同——大脑更倾向于“维稳”,这更符合大脑利益。
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戒掉某个坏毛病,或做了新的改进,或学习了新知识,一段时间后,又统统归零——如果你对此愧疚,大可不必,家贼难防,是大脑“背叛”了你。
但如果你因此跟大脑杠上(听上去很诡异),那又冤枉它了。
大脑服务于“存活”,而非你的主观愿望——你认为有益的事,大脑未必认,反之亦然。
我们憎恨自己循规蹈矩,缺乏创见,但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做个统计,循规蹈矩在绝大多数时候,存活率远高于想法独到的人——大脑不蠢,它比你更懂“历史”,更懂“概率”(以基因淘汰的残忍方式)。
简而言之,成年人的大脑会竭尽所能抑制改变——以保护你的名义。
这就是为什么,市面上很多“成功学大师”教人各种学习“秘术”,用力过猛,只会激发大脑产生强烈的应急反应——拼命抵制。
是不是很熟悉?跟我们身体的免疫反应对抗急性病一样(参考上篇:慢性病逻辑)。
然而,「慢性病」却能完美避开抵制,慢慢渗透、累积、进而彻底改变机体——是不是有点感觉了?
没错——正反派对调,把「稳定的大脑」视作需要被改变的目标,把「慢性病」改造成一种学习策略,那么它必定擅长「改变目标」。
换句话说,把「慢性病逻辑」迁移武装到学习方法上——会是一把利刃。
*需注意,这是一种「启发」,实践还需根据自身情境做适配。
如果你刚看完上篇专题,内心还念念不忘怎么收拾各种“慢性病”,请先自断思路。本专题,慢性病已投诚,是为友军,是我们武装学习的独创思想。
咱重温下“慢性病逻辑”的三个关键特征:
后果累积不可逆
身心侵蚀神不知鬼不觉
多因多果不可控
学的慢,学的深刻
没意识到是在学习的学习
随机、跨界的学习
理解(即涉及的背景知识、推导都掌握)
练习或记忆(即能把理论与现实案例做关联)
情境迁移应用(能把知识抽象并跨域应用)
“不用想”的思考(初步内化)
前面说了,成年人的大脑天性倾向于保持稳定(而不是改变)。而学习的结果,却是改变大脑。
成年人学习,功利导向,但你想学的,却未必是大脑当下愿意接纳的。
从大脑立场看,你强迫它学习(改变),动机如此直白,就好像小偷朝人家喊“喂,我凌晨要光顾你家,记得留个门。”你说大脑会不会拼死反抗?
这造成什么结果?
就是很多人学习实用技能时,往往只能学到“拙劣模仿”的层次,一旦换个情境,就用不好,或不会用,甚至都没想到。
这种“拙劣模仿”其实就是没有触动大脑的实质改变,是用你以前的旧技能生硬模拟新的技能。
就好比很多人学游泳,只会“狗爬式”,这实际是婴儿时的爬行技能,而游泳的入门技(水中换气),却一窍不通。
我们学新东西,无法为所欲为。
许多知识,需要大量的前置条件。
缺乏必要的前置知识,学习新事物时,很抱歉,你连“新”在哪里都看不到。
我们常常以为,不同人看同样的东西,画面是一样的。科学早已实证否定了这一直觉。事实上,对于同一事物,每个人看到的略有不同。
正如下经典测试图所示,你看到的是老妇人还是年轻女子?
事实是,我们每个人看到的画面,不过是真实世界的某一小侧面。
由于五官接收到的真实世界的信息量,远超大脑的处理能力,为了降低负荷,大脑采取了「简化」,即用“已懂的概念”去压缩外部信息。
比如,我们懂得「鸟」的概念后,在公园里就不会细细「看」不同的鸟了。
实际上,每个人都是以自身的专业、熟悉的概念去看待同样的事物。
比如,同样一颗参天古树。
物理学者看到的是力学结构(树干),数学家看到的是分形几何(叶子),搞历史的人会寻求朝代痕迹(细节),诗人看到的是沧海桑田(整体),而消费主义者们看到的是朋友圈素材。
用控制论的话语来说,大脑的输入取决于“大脑已有的累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说的就是这个理。
在目标学习领域积累不够,那你学习时输入的多是无足轻重的噪音,就是通常说的“抓不住要点”,属无效输入,自然不会引起大脑内部系统的优化更新。
我们越是感觉需要“刻意”去学的知识,往往是大脑积累不够的领域(不然就不会感觉到“刻意”)。
那对于目标知识,如何甄别“大脑准备好了”?
这正是「慢性病逻辑」的衍生思想——“没意识到在学习的学习”的高明之处,当大脑准备好时,它会激活你的欲望——你极欲获得某些问题的答案,因而主动、自发的闯入埋藏答案的新世界,探索其中。
慢才是快——「理解」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没意识到在学习的学习——给思维多点留白,让求知欲引导你 跨界、随机、广义的学习——多元交叉验证,辅助大脑吸纳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