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教育:一步跨千年
范老师曾在上世纪90年代做过乡村小学的支教老师,后来他远离故土,去了瑞士生活。晚年,范老师患上了阿兹海默症,严重时甚至连儿子儿媳都认不出了,唯一心心念念的,是回到当初支教的望溪村,回到记录了他的青春岁月的课堂。
然而,国内乡村早已沧海桑田,当初简陋的屋棚已成敞亮的教室,孩子们也已长大成人。于是,接到“指令”的曾经的学生们,立刻着手复原村小,找老房子、拆去屋顶、接水造雨,又唤来儿女们做“学生”,陪范老师一同踏上了一场寻找记忆的巡礼之旅。
电影中的“望溪村小学”,正是过去许许多多贫困乡村学校的真实写照。
“90年代,我在慈坝乡教书,下雨天,学校屋顶一漏雨,地就成了泥巴地,教室外面下大雨,里面就下小雨,我们只好把课桌搬过来搬过去,躲雨。”黑水县卡龙镇中心校的严校长记忆深刻。
黑水县是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13个县之一,位于青藏高原迅速抬升的阶梯之上,山高林密,沟壑重重,解放前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曾与世隔绝。大众对它的了解,大多限于解放前那段艰难而光辉的历程:长征——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翻越的五座大雪山,有三座在黑水境内,它们分别是达古、昌德和雅克夏。历史上著名的“芦花会议”就在黑水县城芦花镇召开。
然而,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导致黑水的经济民生,尤其现代教育十分滞后。解放前,黑水是土司、头人长期世袭统治的地区,一直保持着“结绳记事,刻木记数”的原始状态,经济文化薄弱,民风彪悍。解放后,1954年,黑水才创办了第一所学校维古民族小学,结束了黑水无学校教育的历史。相比内陆经济发达地区绵延千年的农耕文化和教育积淀,黑水可谓“零基础”。
近年来,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黑水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更多人知晓。达古冰川、奶子沟、卡龙沟景区渐渐出现在了道路标牌上,成为游人追随的热门之地。绚目的彩林、清绿的河流、高耸的雪山,游人往来流连,有赖于道路的修缮和畅通。然而,教育的道路也要修得好,这里的孩子才能真正走出去、走得更好、走出去了还能回得来。
于是,从1954年创办第一所学校,到1996年,黑水县完成了初等教育普及和青年扫盲;2002年,响应“撤点并校”政策,每个乡镇的寄宿制中心校(包含幼儿园和小学)陆续建立起来;2006年,全县基本普及了义务教育;2010年至今,又陆续攻克了义务教育的基本均衡发展、城区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
从2013年开始,黑水县启动了十五年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至2020年,实现了“村村都有幼儿园”,解决了乡村幼儿“入园难”问题。并且,创新性地引进民间资本,建立起4所具有公益性和普惠性的高品质“公建民营”幼儿园,为幼儿接受好教育打下了基础。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的收官之年。对“深度贫困县”黑水县而言,亦是意义重大的一年。
脱贫攻坚,教育是关键。有人说,黑水近几十年的发展,可谓“一步跨千年”,尤其是教育。而这条激荡而修远的跨越之路,是无数教育改革者、奉献者们共同铺就的。
如今,路仍在继续向前,而我们眼见它越走越开阔……
发现教育价值 记录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