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易丝·格丽克:雪水入溪般的清澈和冰冷,刺痛人心的普适性诗行

昨天,有一名女诗人摘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她就是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

从自白派到普世性

所谓自白派,其实就是“坦白派”,坦然暴露内心深处隐藏的一切,把内心最不可启齿的那一面也诉说给世人听。

1958年,美国诗人罗伯特·洛威尔的诗文集《生活研究》出版,成为“自白派“的创始人。另一位诗人约翰·贝里曼从1953年开始用十几年工夫创作了《梦歌》,成为自白诗的名篇。西尔维娅·普拉斯、安·塞克斯顿更是人人皆知的自白派诗人。

莎朗欧茨和格丽克是继普拉斯之后在自白派的风格上有所传承和突破的诗人,而两人相比之下,格丽克的诗风更为深刻和广阔。

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团主席安德斯·奥尔森认为:“她作品追求普世性,她不能被看作一个纯粹关注自己的诗人。”

格丽克习惯于书写生与死,爱和美,欲望与渴望这种颇显宏大的主题。她的诗如雪水入溪般清澈而冰冷,在她笔下,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细腻而具有爆发力。

对于生和死,她的描述是:

我为什么受苦?为什么无知?

巨大黑暗中的细胞。某个机器制造了我们;

轮到了你对它讲话,继续问

我是为何?我是为何?

——《母亲与孩子》

她认为生对于人是一种丧失,而死对于人是一种恐惧。

孩子追问着自己为何而来,又向何而生,这其实就涉及到那个最最无解的终极问题: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

所有哲学似乎都在证明:人生其实是无意义的。

人无法给自己的存在下一个定义,只能任由世界和四周的人际关系来定义他们,这对人来说其实是残忍的。

我们生活在别人的目光之下,到处都是构建出来的自我,但是就是找不到真正的自我。

死应该是对生的一种解脱,可不幸的是,人对死亡又充满了恐惧。

在人不需要恐惧死亡时,这其实是对人最大的惩罚,因为人只有已经死去时才不会惧怕死亡。

如果你所恐惧于死亡的

是比这更大的惩罚,那你不需要

恐惧死亡

——《丰收》

对于爱,她的描述是:

爱太残忍,

死更残忍。

为爱而死

残忍超过了正义的范围。

——《迦太基女王》

有人正死于爱情。有人被时间掠去了

仅有的幸福,如今孤独一人,

一无所有,美丽不再。

——《阳台》

格丽克认为,爱而不得的痛苦莫过于世界上最残忍的酷刑。但是,人还是会继续去爱,因为爱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

一次,我有一个爱人,

两次,我有一个爱人,

轻易地,我爱了三次。

——《来自一份杂志》

对于欲望和渴望,她写道:

那顶峰的光明,那光明曾经是,

从理论上说,是攀登的目标,

结果却抽象得令人痛苦:

我的头脑,在它的上升中,

完全沉浸于细节,从没有

觉察到形状;我的眼睛

不安地盯着立足之处。

——《降临山谷》

格丽克认为,在追求更高境界的时候,人往往会因为自己虚无缥缈的目标和欲望而忘记了自己的本原。

如今我的生活多么甜美

在向山谷的下降之中,

山谷本身并没有迷雾笼罩,

而是丰饶,宁静。

所以我第一次发现自己

能看前面,能看着这世界,

甚至能向它靠近。

——《降临山谷》

人类或许应该回归大地,找回自己的本原,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心灵收获真正的宁静。这是我想起了《瓦尔登湖》中向往回归田园的思想境界。

关于原生家庭

在格丽克出生前七天,她的姐姐——她父母的第一个孩子不幸夭折了。尽管格丽克之后又有了一个妹妹,但这一创伤在此后多年,犹如一片无法驱散的阴云笼罩着她的生活,让她从小就品味到了死亡和丧失的感觉。

格丽克有一个望子成龙的妈妈,和一个自视甚高但在文学上不得志的爸爸。在《诗歌教育》中,格丽克说自己出自一个喧闹的家庭,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强烈的表达欲,热衷于替别人把话说完,因此她的整个童年和青春期都在争取自己的声音能被听到。

她的家庭是她后来得厌食症和抑郁症的根源。这就好比我们和上一代存在的代沟,并不是想互相理解就能立刻互相理解的。还有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实际上是父母把自己所完成不了的目标强加在了自己孩子的头上。

在诗中,她多次用悲哀的口吻书写关于父母的形象。

当我还是孩子时,看着

我父母亲的生活,你们可知道

我怎么想?我觉得

让人心碎。如今还觉得

让人心碎,而且

荒诞。而且

非常滑稽。

——《忒勒马科斯的超然》

我记得有一次母亲在盛怒中转过脸去

不理我。或许那是悲伤。

因为对她给予我的一切,

对她全部的爱,我不曾表露感激。

我不曾有过任何理解的表示。

这件事我一直没有被原谅。

——《对死亡的恐惧》

她说:“患上厌食症对我来说是一段重要的经历,饥饿感帮助我控制了贪欲,对于获得一个独立的自我,是大有帮助的。”这也意味着她终于形成了坚定的自我意识,摆脱了父母对她的影响和控制,不用再为父母对自己不切实际的期许感到焦虑,走向了一个全新的自我。

我能看着我的父母/不偏不倚并怜悯他们两人:我希望/一直能够怜悯他们。

——《忒勒马科斯的善良》

忧郁的美,蓝色的美

蓝色(blue)在英语里代表忧郁。

格丽克钟情于蓝钟花,她的诗中到处都是蓝色,有一种沁入肌肤的冰冷和纯真。

从我生命的核心,涌起

巨大的喷泉,湛蓝色

投影在蔚蓝的海水上。

——《野鸢尾》

铁线莲的栅栏正在门廊的窗上

绘着蓝色的花朵

——《晴朗的早晨》

天空的波浪,蓝得

像对天堂的评论

——《蓝钟花》

我给了你们每一样礼物,

春天早晨的蓝,

你们不知道怎么用的时间

——《远去的风》

在格丽克的诗歌中,她不会特意描写景物,景物都是为了内心的情感而存在的。

正可谓内心是什么样的,看到的事物就会呈现什么样的形态。

这些描写和她的对于情感和人性的剖析有机地融合成为了一体,让人能形象地窥探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就像看到了美丽的画作一般。

结语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读一读格丽克,因为爱与家庭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根本,而格丽克一生沉浸于对此的思考和感受中。

读格丽克可能需要了解希腊神话、圣经和罗马史诗,但是我们也可以用一种略带感性的方式来读诗,想象作者描述的景色,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思考诗人对事物的认知方式。

格丽克会在更深更细腻的层次上陶冶人的理解和审美感受,也可以代领读者进入关于世界的哲学和玄学思考。

最后,格丽克的诗作不负于诺奖对她的评价:

因为她那无可辩驳的诗意般的声音,用朴素的美使个人的存在变得普遍。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品# #2020诺贝尔文学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