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分期的经济学模型
我们从热寂说和博弈论入手,分析艺术潮流的衰退机制。当我们说艺术家之间的博弈的时候,实际上隐含了一个假设,就是艺术家都是为了物质利益在从事艺术活动的。对于这个假设,是需要我们认真理一理的。
作为艺术家的一员,我认定自己在一定程度上考虑自己从事绘画创作的利益。至于别的艺术家是不是如此,我觉得很难下断语。所以我们只能把“艺术家从事绘画是基于利益的目的的”作为一个假设,一个假设而已。更准确地说,任何一个艺术家在画画时,不同程度地考虑自己这个活动的利益。
比如画一幅画送给朋友,不考虑卖钱,但是维持友情也是一种利益考虑。随手写一件新年的门联准备来客人时候应付一下,虽然没有利益的获得,但是正因为这样,也就没有花心思。这也是一种利益考虑。我们假设任何一位画家在创作一幅绘画的时候,其利益考虑是一个0到1之间的数值。当这个值是1的时候,画家完全是为了赚钱,一点也不考虑艺术性。当这个值是0的时候,画家是完全为艺术而艺术。
比如杰夫.昆斯,就直截了当地说过:“在这个资本泛滥的社会里,艺术品不可避免地要成为商品……我们不要再兜圈子了,还是一上来就当艺术品是商品一样生产吧。”
不过2012年昆斯在中国访问的时候,又说过:“我想说的是自己作为艺术家对于金融并没有兴趣,钱对我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只是说有钱可以给我一个创作作品的平台,我做作品本身并没有考虑到太多的商业因素,我最关心的是作品与观众的交流。”
所以我们对于这个问题,是用一个值的区间来假设。
现代社会,绘画实际上是一类商品。因此就必然的成为交易的物品(stock)。而交易的参与者包括经纪人和收藏者,就是交易者。交易者的动机我们加以简化,就是“低买高卖”。
其他还有一类人参与了艺术品的周转,就是观众,他们不参与直接的艺术品交易,但是他们也消费艺术品。比如参观展览,买一些衍生品或者画册画片。但是他们构成一种“公众意见”。而公众意见对于绘画这类商品的定价,还是起作用的。
在我们考虑艺术潮流的时候,我们一定需要考虑交易和公众意见,因为这是与潮流相关的,艺术史学称为“时尚”,fashion。在这些基本概念理清之后,我们可以深入讨论艺术家活动的经济模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