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 和 园
下面我们将要参观的是德和园。德和园在清朝时是慈禧 皇太后和光绪皇帝来颐和园期间听戏的场所,'德和’二字来自左传中的:“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意思是说:“君子听了美妙的音乐就会心平气和,心平气和道德自然就会高尚了。
德和园主要由大戏楼和颐乐殿两大部分组成,这组建筑从1891年开始兴建,到1895年完工,共花费了71万两白银,是颐和园大型工程之一。为了适应旅游事业的发展,德和园于1984年重新整修后,以古装服务的形式正式对外开放,让每位游客来到此地便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也使大家对清朝的服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里的宫女全部身着绣花旗袍,头上梳的是两把头,是满族旗人妇女特有的发饰,满族妇女受女真族削木为 的风习影响,穿木底鞋称为“旗鞋”,它的特点是在鞋底中间脚心部分有一个高出10厘米的高底,高底的形状有的象花盆,称“盆底鞋”,有的象“马蹄”,称为“马蹄底鞋”。鞋底鞋邦均绣有各种图案的花纹,有各种花卉和吉祥语。鞋面有缎有纱,做工非常细致精湛,穿上这种鞋,据说是为了掩盖满人的天足,同时也可增加人的身高使人自然挺胸抬头,显得既体态修长又精神饱满,姿态幽雅。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清朝满族妇女有这样一个传统风俗。也就是一耳带三件耳饰,她们称环形穿耳洞式的耳环为“钳”,所以后妃们穿朝服时要一耳戴三钳,宫里选秀女也要先派人验看耳上是否戴三钳。乾隆十四年选秀女发现有的满族女子仿效汉人的风俗习惯一耳戴一坠子,乾隆下令立行禁止。如果您走在大街上发现有一耳戴三钳的女子,也许就是满族人的后裔。介绍完清朝的服饰,让我们来参观一下的德和园的主体建筑大戏楼,请各位往这边走。
现在我们面对的这座宏伟的建筑就是著名的德和园大戏楼,在当时它和承德避暑山庄的清音阁,故宫的畅音阁合称为皇家的三大戏楼,其中德和园大戏楼是最大的一座,大家也许知道秦始皇时曾在陕西咸阳附近修建了一座华丽壮观的宫殿叫阿房宫,唐朝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这样写道:“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把阿房宫的建筑特点非常形象的体现出来了,现在阿房宫虽然见不到了,但德和园大戏楼充分的体现了这种建筑形式。
大家请看这座戏楼高 21米,底层舞台宽17米,共分三层,底层舞台设有地井,是专供演鬼怪的演员钻进钻出时使用的,天花板上还设有7个天井,顶部装有轳辘绞车和升降机关,可以用绳索将演员从天井吊下来,表演神仙从天而降的情景,给人以一种出神入化,变幻无穷的感觉。更为先进的是在舞台底部设有一口井和五个方形的蓄水池,当戏中需要水景时就会引活水上台,如金龙喷水,水漫金山寺等戏曲场面,都会有非常壮观的水景场面出现。同时水井还起到了聚音的作用,以增加演出的共鸣效果。在这里唱戏字音清楚,声音也显得洪亮。1994年中国青年京剧团曾来此演出,他们惊喜的发现,这种效果至今依然存在,这更表明了这座戏楼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有人曾评价德和园大戏楼是京剧的摇篮,它确实与京剧有着不解之缘。清朝的最高统治者普遍有爱看京剧的习惯,据说清朝入关之前,他们的开国之主努尔哈赤对待战俘就曾有优待戏曲演员的政策。据史料记载,为了庆祝乾隆80寿辰的万寿庆典四大徽班于1790年进京献艺,震动了当时京城的梨园界,所谓徽班是指由安徽商人投资组成的戏班,并不是专唱徽调的戏班,京剧的孕育就是从徽班进京开始的。清朝末期,慈禧又仿效乾隆再次传四大徽班进京演戏。当时宫内有自己的戏班“升平署”,演员有宫内太监和民间演员组成,每逢喜庆大典以及某些日常演出,还经常让社会上许多名演员如谭鑫培,杨小楼,王瑶卿等进宫表演,并给予各种支持,使京剧这门艺术得以发展和完善。
那么当年慈禧太后看戏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您瞧,我身后的宝座就是专为她看戏设置的,这座戏楼没有一般的观众席,慈禧在戏台对面的颐乐殿里由后妃公主福晋等人陪同看戏,光绪皇帝只能坐在廊上陪看,东西两廊原来不设门窗,是赏王公大臣看戏的地方。而颐乐殿前两翼支搭了幔帐,使王公大臣只能看戏,不能观望慈禧。每逢“万寿庆典,整个院落高搭彩棚,上下三层由演员扮演福,禄,寿三台戏。慈禧看戏时间很长,多是早晨来,并在这里进早晚餐。慈禧可以说是一个“戏迷”,她不仅爱听,爱看,而且爱唱,爱评论。她看戏时一边看台上演出,一边对照眼前的“串贯”。“串贯”是宫内一套非常详细的总讲,外边极难看到的。每出戏都有一本“串贯”,从剧目名称,演出时间,人物扮相,唱词念白,板式锣鼓,武打套数,眼神表情,动作指法,四声韵律等,都写得清清楚楚。慈禧就是按照这个“串贯”来要求演员的,据说当时宫中关于看戏的规矩也特别多,即使一个眼神动作都十分严格。慈禧还根据自己的理解更改了戏曲的名称,像京剧中的《普天同庆》,《八大拿》等剧目,原来也不叫这个名字。拒清宫记载,从光绪二十一年大戏楼建成到光绪三十四年慈禧去世,这戏楼是供她赏乐使用最多的场所。从十一个年头的具体记录中看,她在这里看戏达262天次,最多一年中看不惯40次。她每次来园的第二天必来看戏,直到临死前的35天也还在这里看戏。
二百多年来京剧这门艺术迅速发展而且日益完善,并逐渐成为我国的国剧,主要是一些著名的京剧演员对此有所贡献,但是俗话说;“宫中不好,民间不要。”京剧来源于民间,从民间传入宫廷,再由宫廷反馈到到民间,这与清朝末期宫廷特别看中京剧有很大的关系,德和园大戏楼正是这种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可以说京剧经过多年的演变最后成为一个完美的剧种是在德和园大戏楼完成的,这是它的重要历史价值,不愧为京剧发展的摇篮。
德和园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这里的特色服务能给您留下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