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叶天士是这样治疗痹证的!

痹证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历代医家十分重视痹证的治疗,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作为医界一代宗师的叶天士在《临症指南医案》(以下简称《指南》)中也留下了痹证的诊治记载。反复研读之余,深感叶氏治疗痹证的经验,对我们认识和治疗痹证是颇有启迪的。
《指南》中痹证医案共计55例,从所述的病因、症状及治则方药来看,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风湿热痹,二、风寒湿痹,三、其它。
1
风湿热痹
本类医案共18例,占全部痹证案例的三分之一。
风湿热痹一证多见,究其原因,除风湿热邪侵袭,风寒湿邪侵袭,素体阳盛,内有蕴热者可酿成为热痹外,笔者以为,赴叶氏处求治者可能多为得病日久,久治不愈,风寒湿邪在体内郁久化热而成风湿热痹。
治疗本类病例,叶氏推崇仲景的木防己汤,如:
案十一
冬月温暖,真气未得潜藏,邪乘内虚而伏……议用仲景木防己汤法
木防己,石膏,桂枝,姜黄,杏仁,桑枝
案十二
湿热流著,四肢痹痛
木防己,川桂枝,石膏,蚕砂,杏仁,威灵仙
木防己汤(木防己三两,石膏十二枚如鸡子大,桂枝二两,人参四两),出于《金匮要略》,是张仲景用来治疗膈间支饮、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脉沉紧等症的,并未提及可治疗痹证。
叶氏于本方中去一味补益的人参,稍入祛风之品而成清热祛风利湿之剂,以治风湿热痹,可谓通常达变,堪耐寻味。
2
风寒湿痹
本类病例数仅次于风湿热痹,共15例。风寒湿痹的特点是:关节肿痛,不发热,得温则舒,遇寒则剧。《素问·痹论》中说:“……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指南》中本类病例又可分为偏寒与偏湿二类。
一、偏寒
案二十
唐妪,右后胁痛连腰胯,发必恶寒逆冷,暖护良久乃温。此脉络中气血不行,遂至凝塞为痛,乃脉络之痹症,从阳维阴维论病。
鹿角霜,小茴香,当归,川桂枝,沙苑,茯苓
昔贤有云:不明经络脏腑,开口动手便错。腰胯后胁均为少阳,太阳所循之地。维者,维系也,阳维、阴维为诸经之维网,尤以阴维与太、少二阳关系最为密切,故后胁痛连腰胯可从维脉论治。
本例医案足以证明叶氏治病注重奇经八脉的特色,亦证明经络在辨治中的重要性。
二、偏湿
案十四
徐某,长夏湿胜气阻,不饥不食,四肢痹痛,痛甚于午后子前,乃阳气被阴湿之遏,色萎黄。脉小涩。以微通其阳,忌投劫汗。
茯苓,荆芥,木防己,晚蚕砂,泽泻,金毛狗脊
经云:湿胜则阳微。本病例之症结在于阴湿重着。
在《外感温热篇》中,叶氏有“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说。这一法则被医家奉为金科玉律。但叶氏并不拘泥于温病的治疗范畴,引伸到对痹症的治疗上,实非斫轮老手而莫为!
叶案中提到“四肢痹痛甚于午后子前”,午后子前乃阴气渐旺而阳气渐衰之时,阴湿乘虚阻遏阳气则使疼痛加剧,这为我们临床上对痹证的因时辨证和正确治疗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3
其 它
这一类中可包括气虚、营虚、筋痹、血中气滞等各种痹证,治法各异,各有特色。
一、精血虚案
案四十九
金某,痹痛在下,重著不移,论理必系寒湿,但左脉搏数,经月遗泄三四,痛处无形,岂是六淫邪聚。然隧道深远,药饵未易奏功。佐以艾灸,冀得效灵。
枸杞子,肉苁蓉,虎骨胶,鹿角胶,杜仲,桑椹子,天冬,沙苑,茯苓,溶胶丸
治疗虚损,向以“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为大法。
本案除投以大补精血之品外,复以艾火灸灼,温经活血,鼓舞元气。此例艾灸与药物相得益彰。据此,可知叶氏既精于方药,又十分重视针灸治疗。有云:“但药不针(灸)非良医,但针(灸)不药亦非良医。”
叶氏固为医坛巨子,故不舍针药并施或灸药并施,这类情况,在叶氏医案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仿效。
杏林讲坛

杏林讲坛,中医大讲坛。分享中医知识干货、传播中医知识、弘扬中华传统智慧、免费领取中医电子书籍等。每周公开课等你学习。弘扬传统中医知识,交流中医文化~
公众号
二、久病入络
对痹证顽固,虽迭经治疗,仍缠绵不愈者,叶氏认为“久痛入络,宿邪难祛”常以搜剔灵动之品攻之。如:
案二
鲍荣,风湿客邪,留于经络,上下四肢流走而痛,邪行触犯不拘一处,古称周痹,且数十年之久,岂区区汤散可效。凡新邪宜急散,宿邪宜缓攻。
蜣螂虫,全蝎,地龙,穿山甲,蜂房,川乌,麝香,乳香,制末以无灰酒煮黑大豆汁泛丸
医界素来认为,虫类药擅走窜搜剔,具斩关夺隘之功,非草木之品所能望其项背;然汤剂只能暂投而不能久服,久服有耗气伤血损精之弊。
故叶氏于本案中说:新邪宜急散,宿邪宜缓攻。不用汤剂而为丸,取丸者缓也之意。
此外,叶氏用药素以精当简练为后世医家所称道,汤剂用药多不过十味,少仅五六味,在痹证医案中亦可窥其一斑。如:
案一
吴某,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加以坠水,外寒里热,痛极发厥,此属周痹。
桂枝木,片姜黄,羚羊角,海桐皮,花粉,白夕利
叶氏精于医道,深谙药理,实践经验丰富,《指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值得进一步研求。
注:本文选摘自《宝山县中医论文选》,宝山县卫生局编,1987年5月。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