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岑参《送崔子还京》:时势造英雄,时势也捉弄人,两次出塞经历也没有实现岑参的梦想
岑参(shēn),生于公元718年,卒于公元769年,享年51岁,河南南阳人,唐朝诗人。
岑参出身于官宦世家,从曾祖起,家族内有祖辈数人曾做过宰相,曾祖父岑文本为唐太宗时期宰相,伯祖父岑长倩为武则天时期宰相,伯父岑羲为唐中宗、唐睿宗时期宰相。
到岑参父亲岑植时,也做到了晋州刺史的官职,但去世较早,家境已再难依靠祖荫庇护。有着辉煌家族历史的岑参,内心中是有重振家族荣耀抱负的,但也得通过科考这条路来实现。
岑参从四五岁就开始读书,九岁时就可以写诗。公元744年,26岁的岑参中进士,经过三年守选期,将近30岁时,被授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相当于八品的一个军队里的小官职。这时岑参写了一首诗《初授官题高冠草堂》,“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可怜我没有什么祖业,可不敢瞧不起这小官啊,可见,岑参对这个官职是不满意的,距离实现自己家族辉煌的抱负差的太远了。
靠一点一点熬经历是不行的,得找个捷径。“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在朝廷里慢慢混是不成的,去边关捞取功名。公元749年,31岁的岑参投奔到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当了掌书记,相当于秘书的职位,如果跟对了人,升迁还是很快的。
岑参一生的路线图
谁知道,刚干了秘书两年,高仙芝在怛罗斯之战中大败,被免了节度使的官职,作为秘书的岑参也受到了连累,又回到了长安。第一次想通过出塞获取功名的愿望落空了。
公元754年,36岁的岑参再次出塞,这次是追随封常清。封常清曾经是高仙芝的首席大秘,岑参当年就是在封常清手下工作。高仙芝战败后,由王正见接任安西四镇节度使,谁知道一年后因病身亡,当年的大秘封常清接了职务,屡立战功,被派担任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
通过封常清的经历,进一步坚定了岑参通过出塞获取功名的决心,所以再一次选择了出塞,有当年的上司推荐,这次官职也高了,任节度判官,相当于秘书长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本来再攒几年经历,功名眼看就要成了。谁知道安禄山在洛阳起兵反叛,高仙芝、封常清作为名将,第一时间出兵进行讨伐,岑参留守边关。公元756年,高仙芝和封常清战败,被监军边令诚诬陷,被唐玄宗下旨诛杀,高仙芝、封常清二人被杀害。
可怜岑参还在边关等着两位上司得胜的捷报消息呢,却等来了两位上司的无妄之灾。前途再次渺茫,只好去找在宁夏灵武即位的唐肃宗,新皇帝封岑参右补阙职位,也就是个七品的闲职。以后又陆续做了些五品六品的官职,但与岑参内心里光复家族伟业的梦想差的太遥远了,他的内心里应该是宰相梦的。
这段时间里,官当得也没意思,牢骚满腹,惹得皇帝也看不上他。岑参基本在外地任职,后辗转到四川乐山任嘉州刺史,此时蜀地正是内战不断,连上任都成了问题,可想岑参此时是什么境地了。最终于公元769年,客死在成都,未能实现他一生远大抱负。
岑参作为著名的边塞诗人,两次出塞经历,虽然没有实现他的功名梦想,却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这首《送崔子还京》写于岑参二次出塞中,送别崔子后,自己感伤满怀,写下了这首诗。
“匹马西从天外归,扬鞭只共鸟争飞。送君九月交河北,雪里题诗泪满衣。”
——从西边归来的马匹,犹如从那遥远的天边归来,扬起马鞭急奔,好像是在和鸟儿争先。九月时节,我在交河北岸为你送别,风雪中,题完诗,不觉泪水已沾湿衣服。
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