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赛克战的想定场景
马赛克战的想定场景
设计一个典型的作战场景,希望有助于对马赛克战概念的理解。
根据马赛克战概念设想,将原由单一、多用途平台具备的作战能力,分配到造价相对较低、功能相对单一、大量的无人作战系统上,自主协同行动,增大敌方感知和决策难度。马赛克战的核心支撑是无人作战,是一种以决策为中心的作战样式。
作战目的
蓝方打击红方海上防空反导体系的关键节点,使其失能失效,退出战场。
兵力对比
蓝方,有低轨侦察卫星星座,1架E-2D舰载预警机,2架F-35C舰载预警机(每架配置无人僚机8架),1架C-130运输机(携“小精灵”无人机40架)。无人僚机和“小精灵”无人机有ISR、电子战、打击、武库机、诱饵等多种型号。
马赛克战作战体系,根据当前开展的典型愿景项目构建:体系综合技术与试验(SoSITE)、自适应杀伤网(ACK)、拒止环境下协同作战(CODE)、分布式作战管理(DBM)、空战演进(ACE)、任务最优化动态适应网络(DyNAMO)、对抗环境下通信(IE)、多元马赛克(IEMZ)、进攻性蜂群使能(OFFSET)、太空博格(Skyborg)、小精灵(Gremlines)、对抗环境下弹性同步规划与评估(RSPACE),等。
马赛克战术网络采用“云-网-端”架构。
红方,2艘防空型导弹驱逐舰,装备有综合作战系统,中近程防空导弹(射程分别为120千米和30千米),舰载激光和高能微波武器系统各1座,100毫米主炮1座,近防炮4座,电子干扰设备1套。
作战区域
远离大陆的开阔海域。
根据红方舰载侦察预警系统和多层次防御系统范围,将作战区域划分为:无对抗区、弱对抗区、强对抗区等三个区域。红方可探测到弱对抗区的非隐身目标,但无法实施拦截。红方可探测和拦截强对抗区的非隐身目标和部分隐身目标。
蓝方作战原则:E-2D、C-130等有人/非隐身飞机,只能在无对抗区机动,不参与直接交战;F-35C及其无人僚机等隐身飞机,以及小精灵等非隐身/可消耗无人机,可在强对抗区机动和作战;弱对抗区作为红方飞越区域。
作战阶段
作战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全域感知,发现红方海上目标。第二阶段:占据阵位,有/无人系统展开。第三阶段:无人主战,构建马赛克战体系。第四阶段:动态重组,运行马赛克杀伤网。第五阶段:协同交战,依靠决策优势制胜。
作战过程
第一阶段:全域感知,发现红方海上目标。
蓝方低轨卫星,通过电子侦察和SAR侦察,发现红方2艘导弹驱逐舰,经中继卫星,通报作战指挥中心。
蓝方航母起飞1架E-2D预警机侦察确认。
蓝方起飞2架F-35C战斗机,携各型无人僚机共16架,实施抵近侦察。
E-2D舰载预警机充当战场指挥控制枢纽。
F-35C实施有/无人协同作战。在F-35C指挥下,无人僚机组网,前出侦察。
无人僚机将SAR、光电侦察信息通过机载数据链发至F-35C,由F-35C发至E-2D,进一步至作战指挥中心。
作战指挥中心发布作战命令,并令起飞1架C-130运输机,携小精灵无人机共40架,前往支援。
红方尚未发现蓝方兵力动向和作战企图。
低轨卫星保持对红方导弹驱逐舰的跟踪监视。
E-2D保持战场调度和指挥。
2架F-35C指挥16架无人僚机,保持编队飞行,飞越弱对抗区,对红方导弹驱逐舰跟踪监视。
C-130释放小精灵无人机40架,组成无人蜂群,飞越弱对抗区。C-130待机,准备回收小精灵无人机。
第二阶段:占据阵位,有/ 无人系统展开
构建马赛克战术网络,各型小精灵无人机和无人僚机为主战力量介入作战网络,构建动态、可重组、自适应的马赛克战体系。
双方开始交战。蓝方协同调配各型无人机,发起共计。红方2艘导弹驱逐舰自行抗击空中来袭,相互之间没有协同。
蓝方打击型小精灵无人机和武库机型无人僚机,根据红方防御态势,动态编组和重组队形,并造成红方两艘驱逐舰轻微受损。
红方使用中远程导弹、近防系统、电子对抗等组织防御。
蓝方各型小精灵无人机和无人僚机被击落共计8架。马赛克战体系迅速重组,整体作战能力未减,对红方攻击势头不减。
红方2艘导弹驱逐舰的对空雷达、导弹发射装置、激光和高能微波武器系统等舰面防御系统被毁。因防御能力基本丧失,红方2艘导弹驱逐舰高速撤离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