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盼:关于写字与犯错———与专业人士探讨
女儿刚上一年级,说来对写字还是很感兴趣的,之前上幼儿园时我尝试带她写过,发现她对字的间架结构把握的还行。上学后,只是因为之前我对她严格要求较少,所以她妈妈经常在我耳边说别的小朋友被表扬了而闺女没有。
我是一名初中语文老师,对写字特别感兴趣,字写的也还凑合。我在陪闺女写字时更多的对她是鼓励,虽然我看到她有很多字写的并不好看。但是当我看到她认真写字的样子时,我很欣慰。
(闺女的“作品”,有的字歪歪扭扭)
作为教育者,我经常思考关于教育的问题。虽然我带的是初中的学生,要比小学学生大很多,但是我认为教育是相同的,因为作为教育者的我们面对的同样是孩子。
很巧,我今年带的是初一,是初中的起始年级;闺女刚上小学一年级,是小学的起始年级。所以我把闺女写字与我的学生犯的错联系在一起,由此思考、反思。
在此,把我的反思与专业的小学教育者探讨,希望能彼此促进,共同进步。
一:对于起始年级的孩子来说,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虽然标准的坐姿、正确的握笔姿势和漂亮流畅的书写很重要,但是如果老师和家长一起“硬逼着”孩子做这些,虽然有可能得到好的结果但是因为过程的不太如意有可能让孩子从此以后就失去了对写字的兴趣。
要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是好事,但是我们教育者不能忘记了教育的规律,不能忘记孩子成长的规律。
二:对于写出来的字,我认为老师要鼓励孩子多写且不要频繁地使用橡皮擦。要知道橡皮擦擦掉的看似是孩子的错误,其实橡皮擦擦掉的是孩子进步的脚印。
我鼓励并认可把孩子写的不好看的甚至是错误的留在作业本上,因为这样老师就可以借助孩子之前写的错误的和不好看的字来鼓励孩子写字,要知道老师的每一次鼓励和表扬对孩子的促进都会有意想不到作用。
鼓励和表扬的依据从何而来呢?我认为是比较,是每个孩子和之前的自己比。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孩子的差异性,把班级里所有孩子写的字放在一起比较,对于老师认可的予以表扬,对于写的不太好就提醒家长注意并督促孩子向“优秀”学习靠近,学习。这样其实并不好。
把班级里所有孩子放在一起比较并不是不可以,但是我认为老师如果能把孩子的前天、昨天和今天比较后发现孩子进步以后,同样也必须给孩子鼓励甚至是表扬。
孩子们的表现需要纵向比较,同样也需要横向比较。
三:在刚升入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心里,老师可是天使一般的存在。如果天使做出了和她的形象不相符的事情来会在孩子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会在孩子心里烙上磨灭不掉的印记。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让所有小的孩子能健康成长,所有大一点的孩子能有适应社会的能力。这个过程之中,老师的作用是很大很大的。
因为这特殊的作用,所以老师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成年人都会受到这样的影响(伤害),更何况是孩子,有的还是很小的刚刚踏入学校的一年级的小孩子。
所以,我们老师要做的是教育,是关注孩子的成长并能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四:态度最重要。
字写的不好可以通过训练变好,坐的姿势不对可以通过提醒改变,握笔的姿势并不完全是字好看与否的必要条件。但是,在整个写字的过程中,态度是最重要。
就像我们成年人面对一件事情,用尽全力想尽办法地去面对和毫不在乎甚至爱理不理的态度去面对效果一定是不一样的。
其实,所有的孩子都是愿意追求更好的,因为孩子的本性都是积极向上的。就像是每个孩子都是愿意被表扬的,被表扬后的孩子有可能因此而高兴一整天甚至更长时间。我们(教育者)需要关注常识,更需要关注孩子成长的规律。
就像春夏秋冬四季交替一样,孩子的成长同样有他们的规律,如果我们忽略了甚至违背了,结果有可能是灾难性的。
五:关于犯错
犯错是常态,是每个人都会有的。
其实,对于刚刚上学的一年级孩子的问题并不能称之为犯错。因为他们对于刚刚接触的新知识、新做法、新技巧等都是第一次接触,孩子(人)的差异性决定了接受能力的强弱,接受能力强的孩子可能很短的时间内就接受并掌握了,接受能力弱的孩子需要更长的时间慢慢消化才能接受。如果老师把所有的孩子一视同仁了、把要求做的事统一标准了、把没有接受(没有理解)当成了犯错误了,那就大大地违背了教育的规律和孩子的成长规律了。
犯错,是指犯下错误;做错事。
犯错是需要基础和前提条件的,如果经过了很多次的练习后所有学生都掌握了,但是在反馈的的时候真正的写错了那才叫犯错。
所以我们老师不能简单地把孩子接受能力弱和犯错混为一谈,也不能对刚一年级的孩子要求太苛刻。毕竟,处于学习阶段尤其是初学阶段的孩子需要的是更多次的锻炼,需要在不断的不正确中找寻到正确的方法和做法,需要不断地尝试和练习,需要老师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耐心、细心、诚心的指导。
这,只是我自己的一些思考,有可能没有专业的你们思考的全面,可能是我站的角度和你们不一样,可能是我不大了解小学教育的规律,可能是我想的太过于理想和完满。
但是我觉得,在教育中把所有的孩子当成一个正常的人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