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开学啦!记录毕业5年后,重新成为学生的第一周

又周四啦~前几天发了票圈之后,有好多喵粉在评论里催更这一期的“开学季专题”,今天终于如约和大家见面了~

上周在北京住了一周,逛了燕园,参加了学校和光华管理学院的开学典礼,上了刘俏院长的MBA第一课,过着觥筹交错、夜夜笙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生活。今天这篇推文主要是带大家“云逛北大”,分享过去一周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些片段~

1

报道

今天整理照片打算发推文的时候才发现,报道那天一心只想着晚上英语免修考试的事,居然都忘记了拍校园里的照片……嗯,只好拿学生卡和学校发的资料册来凑个数了~

万万没想到学生证上居然用的是研招网确认的照片……收到校园卡的那一刻,我的内心有千万只羊驼飘过emmm。不知道将来还有没有换掉照片(重新做人)的机会。

发了好多册子,还没来得及认真看。回头好好研究一下选修课。因为申请了免修商务英语,11月底之前每周会有半天空闲可以去蹭课~
毕业5年之后重回大学校园,心情还是挺激动的。看着路上拉着行李箱的十八九岁的年轻面孔,头脑中闪回了好多自己上大学时候的片段。有些片段已经记得不甚清楚了,连同学的模样都只剩了模糊的影子。
总觉得毕业就还发生在昨天,居然一晃都这么多年过去了。
因为选择了读P班(非全日制),大家其实都很清楚,这并不是一个能够“暂时远离社会喘息2年”的避风港;而是要在繁重的工作中挤出时间学习、完成作业,要牺牲掉未来2年几乎所有周末,甚至要在两个城市之间奔波。
但是当我踏进校门的那一刻,当我脚踩在五四路上,踩在斑驳的树影上,看到那些年轻有活力的面孔;看到课表里那些教授的名字,想到以前我只在新闻上见到过的人,将会真真切切地站在眼前的讲台上;看到那些已是行业佼佼者的人儿,和自己的名字在同一张班级花名册上。这些瞬间让我觉得,一切的辛苦都是都是值得的。

如果非要问为什么都28岁了还要选择hard模式让自己这么苦逼,我的答案应该是,“不想给自己留遗憾”吧。
人生是由许许多多个当下组成的,每一个当下都过得足够精彩,这一生就足够完满了。

2

开学典礼

我参加了两场开学典礼,北大的和光华管理学院的。
校开学典礼前一天,学工老师发邮件通知让第二天早上6:50集合,而且举办开学典礼的地方居然还是在没有遮蔽物的露天操场……当时我是拒绝的。在“仪式感”和“睡懒觉”之间辗转了一夜,最终还是挣扎着踏进了校门。
那天天很蓝,太阳很晒,活动的bigger很高,领导讲话说的啥我不记得了……不过拍了一些我很满意的照片!(比如今日的封面图)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我们学院的开学典礼。MBA项目的新生代表是我们班的武安大哥,他是春秋航空的党委副书记、公司副总裁、新闻发言人,是春秋航空的24个原始股东之一,还差2个月就50岁了。而且早已拿到了DBA(博士)学位,又重新来光华读MBA(硕士)。用他自己的话说,“公司的原始股票、分红和减持,足以躺下来也有基本生活费用”(向大佬学习表达。以后等我财富自由了,就说自己可以躺着有基本生活费)。
完整的演讲稿在这里,好内容要一起学习:《张武安:保持向上的姿态@北大光华开学典礼
我在认亲会筹备阶段有和武安大哥打过交道,当时是拜托他帮忙写邀请函配的现代诗。当时以为他那么忙应该没空理会这样的请求,没想到大哥非常热心地应允并且还专门改了稿子。这一回现场听演讲,对于“人外有人”又有了新的理解。
我觉得他就算是站在那里一言不发,已经足够震撼。我可以在50岁的时候依然保持着向上生长的动力吗?我会在拥有相当财富的时候不选择“躺平”,而是主动去迎接挑战吗?如果有一天功成名就,我能够做到保持谦卑的心态、放低姿态做个“学生”吗?
我认为自己现阶段是做不到的,我们大多数人应该都挺难做到的。所以说才是榜样,是我们要刻意学习的对象。
觉得自己想要停下来、不想努力的时候,就往前看看武安大哥,看看什么才叫“不给自己设限”。
这周还认识了一些非常有趣且非常厉害的同学。大概就是,普通人专职花好几年做一件事都了不起了,有的同学业余时间一年做了好几件,同时本职工作还取得了远超于同龄人的职位和成就。等以后上课再熟悉一些了,我看看可不可以取得授权来写一些同学的故事。
讲个笑话。来P大之前,我本来觉得,虽然自己只是经营了一家小小小小公司,至少也是服务BAT签了年框的供应商来着(当时自认为创业的结果还是可以的)。入学之后发现我们创业的同学,有的公司已经IPO了,有的融资到C轮D轮了,有的公司被大厂收购之后又连续创业……
反正我现在就已经抱着“当最后一名”的心态,等待被大佬全面碾压了。“再差也是北大的最后一名”,嗯!就这么安慰自己。
多跟比自己厉害的人交流,虽然被碾压的感受有点痛苦,但被碾压才能看到自己需要提升的空间,好过一个人待在舒适区“自我感觉良好”。未来两年,我会努力同学吸取经验,学习他们用人的方式、管理的思路,以及对商业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模型,“零基础学做一家大公司”。
加油呀!喵~

3

MBA第一课

MBA第一课是光华管理学院刘俏院长讲的“批判性思维与商业伦理”。
这是一堂让我非常震撼的课。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宏观经济学的我来说,在此之前,我全部的经济基础就仅有经营公司过程中学的一丁点财务知识,以及做理财博主期间碎片化阅读的书。
这堂课让我看到了更高维度的世界。
院长问我们:“你们来商学院是为了学习知识的吗?那些商业课程的知识,你去得到、去知乎,只需要花很少的价钱就可以学得到。为什么要来这里耗费2-5年时间,没有周末来学习呢?光华究竟能带给你们什么?”
他说读MBA的未来2-5年(因为很多同学到了2年会选择延毕,以能够继续上更多选修课,所以是2-5哈哈哈哈)应当习得三种最重要的能力:分析能力、价值判断和引领。分析能力就是当你遇到一个商业问题,你会从哪里入手,一些基础的模型怎么计算;价值判断是要成为一个成熟的、现代的社会人,做决策要基于事实、数据来自己思考,而不是基于情绪化做决策;还要成为行业的引领者,他说生产网络中有许多起到关键作用的节点,他希望招来的是节点行业的、致力于发展节点行业的学生。
我现在还不是很理解,但会用未来的时间尽量去理解的。

他讲到了几个让我印象极深刻的案例,这里也分享给大家。
一个案例是关于“全球财富500强”的说法。说每年会评选财富500强企业,这个排名是看公司营业额的,所以有一些公司为了达到评选“指标”,会做一些类似于“刷分冲排名”的事情,而不考虑企业实际的现金流。嗯,所以为了“排名”这样做,真的是正确的吗?
一个案例是分配问题与社会极化。逻辑大概是,如果没解决分配问题,人民没有从经济发展中受益,就会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美帝在过去38年时间,有50%的人,扣除物价上涨之后收入增长是0;还有40%的人口,扣除物价上涨之后,一年可支配收入上涨不超过1%。为啥你时常会在Twitter上看到一些极化的言论,因为有一个群体没有从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受益。
还有一个讲朋友圈的案例,我印象很深刻。大概就是说,全国的硕士毕业生自1978年以来,全都加起来也不超过1000万人。大家每天刷朋友圈,看到的都是你的同学、同事,跟你生活境遇相仿、经历类似的人,而这一类人加起来也不到全国的1%。你从1%的视野看中国、看世界,还时常被自己的小情绪搞得起起伏伏,你觉得你看到的世界是真实的吗?如果你不跳出来的话,对世界的理解永远是一个很狭隘的角度。虽然你深信不疑是真实的,但其实并不是真实的。不跳出去,永远只能做一个“杠精”,或者沉默到郁郁而终的人。

4

重新做回学生的体验

28岁重新做回学生,和18岁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比以前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上大学之前,因为我爸妈都是工程师,我也顺理成章地学了理科又读了工科。学电气的原因是我爸妈说“好找工作”,进去之后才发现自己对这个学科并不感兴趣。
本科四年,我过得相当迷茫。一方面是课业压力繁重,我记得当年就是工作日白天上课、晚上熬夜写作业、周末做实验,课少的时候在宿舍补觉;另一方面是对未来的迷茫,学了这么多专业课,工作之后真的能用得上吗?学长学姐们都说毕业后进国家电网是最好的去处,但那里的生活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就这样浑浑噩噩地过了三年。大三的时候,到了考研和秋招的分水岭,我觉得社会是个很险恶可怕的地方,还是在象牙塔里能躲一年是一年吧,想着能再多三年考虑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于是又继续随大流考了研。
然后就和大家都知道的一样,没考上,“被迫”成了社会人。接下来运气还不错,先是在国网工作的两年,有幸通过写作在互联网上积累了一些小小的影响力,并且决定辞职创业;又有幸在创业之初就遇见了大客户;再一次有幸第一次申请MBA时,得到了北大和复旦两所院校的offer(本来以为还要多申请几年才能进去的)。身边的圈子从以前的同事,换到了自媒体圈、个人IP圈子,又进入创业者的圈子。
在毕业这5年的过程中,我通过工作和读书,学习了各种各样的方法论,但总觉得缺点什么。
这5年对我影响最深的,其实还是本科4年“学而无用”的思想。是的,我本科学了电气工程,学了那么多基础的专业课,甚至还有2年电力行业从业经历,但这些看起来都“没有用”了。我现在是一名媒体人、公关人,做着与本科专业看起来毫不相关的工作。很多人说,“太浪费了”。
然而,真的是“浪费”吗?
我在“贼痛苦”地读自己不喜欢专业的四年,得到了极为宝贵的思想财富。
其中最重要的是系统思维与逻辑思维。我认为自己至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清晰有条理的能力,大部分来自于本科四年各种专业知识的培养,以及N个想到就脑仁痛的实验课。比如说我有一篇知乎高赞,讲的是系统思维,当时被好多大号转载过,评论区好多同学说“这不就是《自动控制原理》吗?”这一部分内容还被我加入了自己的写作培训中,至今仍在指导我的生活。
还有编程思维。虽然自大三和刘丞在一起之后,我已经不会自己写代码了(唉,用进废退),但本科期间学的三门编程课——C++、数据结构与数据库、汇编原理,教给了我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编程思维。即,当你遇到一个需要重复做的事情时,你可以想办法去找捷径。可以把这项工作的通用执行步骤抽象成算法,然后再用程序来实现这个功能。17-18年在国家电网工作的时候,我和喵粉们分享过自己当时用程序来跑“计划审查”和“国网ecp平台下载技术规范”,几分钟就可以搞定原本需要做半天的工作。
我自己创业的公司,最初舆情监控、截图、回收koc回答链接是需要人工来完成的,随着业务量增大,负责的小伙伴负担越来越重。于是我把需求抽象出来,拜托刘丞帮忙写了个网站。但在你有一个程序员之前,得首先要具备一种“这个问题可以通过编程解决”的思维才行。
不过,前面说的这些都是在我毕业2之后才“恍然大悟”发现原来学过这么多的……当时学这些学科的时候并没有这样的觉悟,诸如自己学会XX思维之类的。也没有人告诉我该怎么向前走,怎样发展成一条跟“预设”不一样的职业道路。
虽然在毕业的5年间,我学了很多工作的具体方式,硬实力诸如做传播的方法论、应对舆情的能力,软实力诸如人际沟通能力、管理能力,但这些都不够“底层”。
重新回到学校,我想学的是那些更底层的、对我来说陌生的其他学科思维。诸如经济学思维、金融思维、战略思维,我还想学怎样科学系统地分析市场、分析行业,学刘俏院长说的“批判性思维”。我觉得这些通过看书自己学太碎片了,而且理解能力总是会差一点,还是要回到学校系统地来学这些学科才行。
开学典礼的时候,忘了哪个老师讲了一句话,我印象极为深刻:“大树在狂风中屹立不倒,不是因为枝繁叶茂,而是根深蒂固”。什么是根呢?就是这些看似“无用”的学科基础体系,它们“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是你走遍天涯海角别人都拿不走的东西。
我还想在这里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挚友,要是能找到新项目的合伙人就更好了。不会像小时候上学一样,“我跟你聊得来就只跟你玩”,而是开放心态,去拥抱更多有不同见解的朋友,去看不同行业、不同工作都在做些什么。
一句话总结,以前读本科的时候,心态是“成绩不要太差了,毕业找个好工作”现在的目的是“学到更底层的学科思维,结识未来合作伙伴、以及可以开阔我事业的朋友”
期待在光华看到更大的世界~我会随时在公众号同步的~
如果觉得文章对你有启发,可以帮喵点个“在看”,动动小手让更多人看到喵~感恩~
我们下周四14:00见~
如果想围观喵的朋友圈,或者有什么悄悄话想和喵说,可以加这个微信号哦(如果加过喵其他微信就不用重复加啦)~

我的这些文章也值得你读一读

01 | 分享一个神奇的体验~

02 | 分享两个最近的看法~

03 | “为什么别人能做到的,我做不到?”

04 | 躺平了7个月,我终于从“咸鱼”状态中走出来啦~

05 | 填一个上周的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