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益师 | 33岁荣膺深圳市年度教师,他有怎样的成长秘方?

扫码加入名师说粉丝交流群

欢迎加入名师说粉丝交流群,互相交流和掌握更多深圳教育相关资讯。需要加群的粉丝请添加小助理微信“ignite2017”或者扫描以上二维码,备注“入群”。

一定要备注哦!

信息较多,可能回复不及时。

请等一等小编,我一定会加上您的!

编者按

教育发展靠什么?最核心的,靠教师。

毫不夸张地说,教师的整体水平,就是一所学校、一个区域教育发展的水平。在教育规模急剧扩张的深圳,教师的重要性更不言而喻。

近年来,“名师说”推出的一些“教师成长心得”或“教师发展指南”,备受欢迎,后台也常常有年轻教师留言索取“成长攻略”。基于此,我们增设《每周益师》栏目,每周介绍一位名师的经历及经验,以帮助更多的年轻教师成长。

“名师集中地,名师成长营”,这是我们的栏目定位,期待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这里遇见名师、成为名师!

2007年我进入陕西师范大学,与其说是主动选择,我更愿意承认这是一个18岁农家子弟的误打误撞。

另一方面,尽管选择教师,带有一些机缘巧合的色彩,但却也毫不影响我对教育的热爱!似乎,我就是那种因为选择,所以热爱的人!

2009年我被选赴台湾师范大学交流学习半年,2010赴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阿合雅乡荒地农场村荒地农场民汉合校顶岗支教半年。我的第一次踏上讲台,就是从支教开始的,似乎注定这是一个不一样的开始。

2011年,我以专业第一的成绩大学毕业,踏入深圳教育。之所以,从一位农家子弟来到这座创新之城,不得不说,教育于我,是一种改变命运的莫大的力量。

一个被教育点燃的新生命,总有一种强烈的热情,把这种教育的力量传递给学生们!那时候的我眼里的教育,更像是一种投桃报李的感恩,一种薪火相传的延续!简言之,就是教育点燃了我,我也乐意以此点燃更多的生命

在这里,我首先感谢我一路求学路上的老师们,我的母校,我现在服务的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

初上讲台,除了期待,剩下最多的是惶恐。没有什么经验,也没有多少技巧?万一被学生“挂”在黑板上,岂不是很难堪?

同科组的老教师孟莉莎说:“了解学生,就要先走近学生”,于是我就每天晚上来到执教班级的门口,主动为学生们答疑,每天晚上7点到10点,总是满怀激情,总是永不疲惫,每当能够帮助学生解决一点点困难,每当孩子们的眼中露出一丝光芒的时候,我会有强烈的成就感、意义感,这种感觉也激励我乐此不疲地持续前行!

晚修的主动答疑,让我更加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第一时间从学生那里得到了教育教学的反馈,第一时间反观和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鼓舞学生们的学习热情,经常是讲完题目还意犹未尽的加几句鼓励的话!有些学生毕业好多年,还记得当初我在他们作业上写下的大大的“加油!”

即使课间操,我的办公室也常常是被问问题的学生塞得满满当当,我的热情感染了学生,学生们的热情也鼓舞着我,就这样,评教第一年就被学生评为“最具魅力教师”!

一入职,学校就为我安排了王大全老师作为我的师傅,这简直太好了,既让我迅速融入团队,又让我教学上有人手把手的指导,王大全老师是90年中山大学毕业生,人又温和敦厚,我是既尊重又崇拜!

师傅在前两年的教学中,一直要求我先做好课件,交给师傅过目后才去上课,这个做法让我受益匪浅。而我是个“执拗狂”,必须从零开始,自己设计制作课件,绝不简单粗暴的从网上下载或者干脆借鉴师傅的课件。

更反常的是,我每次是“先上课,再听课”,很多青年教师是“先听课,再去模仿着上课”,我非常反对这种做法,那时候的我固执的坚持“教学必须以我为主”。

我主观的认为,如果先听课,就有先入为主之嫌,就有被动模仿之可能,失去了“自我建构”的机会,而教育教学正是一门源于实践的“自我建构和重构”。因此,当时的我坚持,先自己备课,上课,再听师傅的课,不足之处回头再补充,把以我为主和借鉴学习的位置处理好。

2013年8月24日凌晨01点52分,我在qq空间发布一篇小文《工作是块鸡肋》,原文如下:

恍惚之间,走出校门已经许久。被禁锢在另一个四堵墙内,也已经许久。

说是禁锢或许太消极,毕竟这份工作能始终和最年轻,最朝气蓬勃的人,交流,交往,这的确是一种幸运。不功利,不世俗,简单的快乐和满足,所以你有时候感到的不是禁锢,而是对冷漠时代的规避。

温暖过后,我们仍然需要直面生活。毕竟时代,不只是需要精神的富有。所以,一个转身,我们还得以一种更加理性和现实的态度来面对油盐酱醋的繁杂琐事。

或许一个稳定的饭碗,是很多人所企盼的。有时候,当我做了我自己以前做不到的事情,觉得那是一种超越和成长。我们不是欣赏自己的高度,而是享受自己的成长所带来的精神鼓舞。

所以一份好工作不仅仅需要好的高度,更需要具备足够的成长性。而教师这个工作,可以是教书育人的神圣职业,也可是贩卖知识的技术工人。很多时候,很多人,成了后者。一次贩卖,带有技术性,多次贩卖能让这个小生意变得精明,最后能成为精明的贩子。可是贩子终究是贩子,到了最后这终究成了养家糊口、维持生计的工具和技艺。谈不上成就和发展了。

可能我会比同龄人赢在就业的起跑线上,但也仅仅是起跑线上。因为这个游戏,起点和终点相差无几,当你站在今天的起点,你几乎可以预见三十年后的终点。如果用来养老,或者是挖取第一桶金,积累原始资本,这个游戏是个选择。如果哪天,你一不小心仰望了盖茨,倾听了乔布斯,领教了巴菲特,我会为我的渺小而惭愧、就连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我也绝对望尘莫及。所以偶尔感到的失落,也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真正的智者,或许不是解决危机,而是预见危机。一份没有成长性的安逸工作,就如同温水煮青蛙,这应该是是最舒服、最安逸的毙命方法了吧,恐怕这就是事业上的安乐死吧。常常,我们不是被残酷的现实剥脱了前进的激情和动力,而是被安逸和惰性麻木了斗志,冷却了前进的动机。等到危机爆发的时候,我们才惊觉已然失去了机会,错过了时间,积累了矛盾。

改变不了世界,就改变自己,改变不了工作,就创造新工作,开拓一份足以当做事业的工作。弱肉强食的时代,给自己寻找一个更好的舞台,做强自己才是终极王道。

每个人身上都又一个茧,受其庇佑,也受其困顿。破茧而出,方能化蛹成蝶。

近来,为琐事困。遂为文。以静心,明志。

八月二十四 夜

回首看来,这小文里,有我少有的负面情绪,那时候的我感觉到了自己似乎在重复自己,我在叩问自己“30年后的自己,跟工作3年后的自己是否是一样的”?仿佛是一个低头种地的人,偶尔仰望了一下星空,却看到了自己职业的天花板!顿时产生了许多的倦怠感和危机感!

所以2013年到2015年间,协助年级组工作,协助团委工作等等,我在行动和承担中寻找成长的方向,尽管“做的越多,可能错的越多”,事实证明,世上没有白走的路,哪怕是弯路,他们都让我们更加清晰的认知自我,规划自我,提升自我!

2015年,“互联网+”这个词的出现,慕课、在线课堂、翻转课堂等迅速兴起,让我感受到一个优秀教育者的舞台不只是四堵墙这个小天地。教育,大有可为。那时候的自己开始慢慢静下来心,开始又一次的积累、沉淀、更新、突破!

许多人,谈起我,总会想到教育教学比赛,比如全省唯一的全国化学课堂展示示范课(一等奖),首届广东省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第一名,连续三届深圳市教育教学技能类比赛一等奖第一名,14个月内12次获得省市区比赛初、决赛第一名,还有今年的深圳市年度教师等。

大多数老师都知道,比赛和比赛有时候差距很大,这些奖项几乎都是在“最硬核”的比赛中获得的。所以有人说我是“比赛型”选手,我对此是不赞同的。

具体说,我在2015年之前从未见过比赛的现场,也没有参加过任何比赛,而且更夸张的是2015年参加两次教学比赛活动,一次“一轮游”,一次是两人晋级,我却拿到了第三名,再一次成功被淘汰。

积累是一项长期的慢功夫,而我自认为有这样的慢功夫。除了那种看着高大上的“正式学习”,比如研讨会、课题、公开课等。我更看重日常的非正式研究和非正式学习,比如平时的每一堂课,都有习惯性的反思和改进,坚持“不重复”,有时候有妙手偶得的教育教学的理解就顺手记下来,目前手写教育教学感悟笔记11本,撰写专业成长论文8.9万字。电脑里所有的内容被编号为19个文件夹,比如“课件”“比赛”“德育”“论文和写作”“命题和讲座”“公开课”“课题研究”等等。

班主任工作8年,每一年都有纸质和电子的档案,不是“留痕”,而是有意识的积累和反思。从2020年起,更是建立了2个ppt,叫做“教学精彩一刻”“班主任精彩一刻”,把教学和育人工作中的精彩瞬间以图文形式进行记录,坚持教育叙事和教学叙事。

学习慢慢的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就连上下班路上,我也常常使用app听书,最高纪录是120天52本书,听完之后,经常会与家人和同事讨论一下,读书要么内化为思想,要么外化为教育实践,努力让读过的书,活在思想里,活在教学实践里。

坚持做“不擅长的事”,坚持做“最难的事”,是我一贯的路线。从学生时代开始,这种意识就根植内心。工作时候我对自己提出的口号是“always say yes”,就是要坚持“多做事,做难事”,因为在我看来“为难事必有所得”,“主动承担就是主动成长”!

近几年,既是化学教师,也是班主任,还是科组长,也是兼职教研员。除了承担教学任务、班主任工作,9次承担深圳市、宝安区大型考试命题任务,省市区公开课、示范课合计10余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报告10余场,2019年、2020年、2021年连续三年被宝安区教育局聘请为“雏鹰计划”新教师培训讲师,参与省市区课题6项,参与编写专著2部,参与审定省编教材一部。2020年还作为核心成员为广东省教育厅起草《广东省高中课程实施方案(2020修订版)》。

一边上课,一边外出讲课、作报告,时间自然不够用,加班加点经常是常态,有时候甚至会被多头任务追得很狼狈,家人有时候也偶有抱怨,可是我还是坚定不移地、不打折扣地做到最好。依我看来,成长没有捷径,而最接近捷径的方式便是主动承担:做更多的事,走更多的路,体会更多的感悟,凝练更多认识。

在另一个层面,一个人不仅仅是独立的个体 ,也是团队中的一员,我们把事情做成什么样,有时候也代表了这个团队的水准。我们做了多少事,有时候也可以看做是一个人对于团队的贡献!所以,我常常说,如果我们真正热爱一个团队,那就该努力做好,让团队因为自己而变得更好!当然,如果我们真心要提高自己,那就选择主动承担吧!

所以,时至今日,我总是保持这样的习惯,多做一点,多承担一点,不去想“有没有用”,不去比较“别人怎么干”,更不必计较别人干多少。

因为,每一次的主动承担,都是选择主动成长,而主动成长才是我们走向优秀的唯一的路!这样的多头任务状态是一种常态,有时候甚至时间分配变得很艰难。但是,一个人的成长不是看他走过了多少时间,而是干过了多少事,这是做过的事,慢慢的沉淀成为经验、思想、智慧。之后,一个人才会慢慢有了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思想、教育教学风格!

所以,选择主动承担,就是选择主动成长!

教师,如果真的只剩下“教教材”,职业生涯就很容易走入倦怠。事实上,我们可以用40分钟准备一节课,也可以4天准备一节课,甚至有人说需要融入一生的智慧和思考去准备一节课。因此,教育之路,永无止境!

青年教师主要在两个方向上做好准备,一是教育家式的教育观念。如果说教育家是一种少数人的追求,至少专家式的教师应该成为大多数人的职业追求。另一方面,越是伟大的梦想,越是需要扎实的脚步去支撑,扎根基层,坐冷板凳,下笨功夫,练基本功是我的不二法宝。

比如2017年参加广东省首届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大赛为了19分钟的实验视频,国庆期间七天每天早上7点到晚上11:00,专心做一件事:逐个观摩学习全国大赛视频,期间“淘宝”购买视频学习资料就有400多元。

为了做好三个实验,半个月不回家,一边带高三班主任,一边每天做实验到凌晨,3个实验,二十万字文献,每个实验十多遍,录影1天半,两天剪辑到凌晨。

为了8分钟演讲,修改文稿28稿,手机录音就存有58遍,每天把自己关在专家会议室对着镜子练习、改进,再修改再练习。

今年参加深圳市年度教师评选,文稿修改21稿,凌晨两点指导专家还在帮忙修改,赛前三天还有调整。视频脚本10几个回合来回拉锯修改,视频文件4易其稿,团队专家剪辑到凌晨三四点。最后五天不回家,直接住在酒店,为了练习演讲的抗干扰能力,在10多个不同的场合演讲,甚至开车时候背稿子,早上起来站在酒店门口,面对着从我面前走过的人群演讲,直至面对人群异样的眼神也能正常演讲。针对答辩,除了海量阅读,摘抄,还要七八次模拟答辩的方式训练“信息提取”,这些不是鼓励“临时抱佛脚”,而是鼓励在基本功上“下笨功夫”,结硬寨,打呆仗。

当然,更多,更大的基本功练习平台就是课堂,就在平时的育人工作,每一个易错的问题,每一次听课的心得体会,每一节课的课后反思,每一个重注生的日常指导,每一节班会课的育人实践,每一次班级活动的引导和评价等等。不断的否定自我,不断的更新自我,不断的突破自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提出的《从游说》中提到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为而成,不求而至”。教育者,不仅仅需要专业的知识,教育的方式方法,更需要生命的热情。因为教育本质上是通过人对人的影响来实现的。

教师必须有一种永远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才能给学生以良好的情感“濡染”。所以,我提倡教师不仅要找到教育的乐趣,更要找到生活的乐趣,保持教育热情,更要保持生命的热情。

行走和阅读,是我保持这种热情的方式。

◑2012年搭车19辆行程2412公里,行走318川藏线。

◑2013年火车深圳-北京-黑龙江漠河的“中国北极村”,纵穿中国。

◑2014年45天,从鹏城到“葱岭”深圳-兰州-哈密-乌鲁木齐-伊宁-阿克苏-喀什,直至红其拉甫口岸单程90小时,火车环行中国西北。

◑2017年从深圳-呼和浩特-二连浩特-乌兰巴托-伊尔库茨克-莫斯科-圣彼得堡,168小时火车纵穿亚欧大陆。

◑2020年从拉萨-山南-日喀则-阿里-冈仁波齐-珠峰大本营....

对同事,越是合作,越是有归属感!对学生,越是赤诚,越是有意义感!

对工作,越是纯粹,越是有幸福感!越纯粹,越极致,越纯粹,越幸福!

作者:郑良凯

编辑:柳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