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冻死,也要保持战斗姿势!长津湖之战,打出一个全新中国
国庆之际,谨以此文,致敬那些为这个国家救亡图存,并推动其以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流尽最后一滴血的人们。
——吾球商业地理
作者|何楚舞、凤鸣、陆宏宇
主编|王千马
原载|《血战长津湖》
授权|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
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
编辑|大腰精
制作|粉红女佩奇
美国陆战一师作战处的阿尔法·鲍泽上校后来认为,如果中国人拥有足够的后勤支援和通信设备,陆战队将不可能逃离长津水库。“陆战一师不过是侥幸而已。”他说。
中美军人都不愿回忆长津湖之战,因为这一场血战过于残酷。
01
长津湖,是朝鲜北部最大的人工蓄水湖。
七十多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身穿单薄棉衣,在长津湖地区接近零下40℃的严寒中,与美国陆战一师展开了一场长达28天的大战。战役的残酷超出了所有参战人员的想象,武器和战术的较量最后演变成双方意志力的殊死抗争。
朝鲜半岛,南北直线长约800公里,东西最宽处约300公里,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
北纬三十八度线——一条仅存在于地球仪上的版图纬度线,将朝鲜半岛同一民族横截成两个意识形态截然不同的国家。北纬三十八度线在真实的地理环境中看不见、摸不着,却极端现实地存在,就像在一具美丽的胴体上留下的深深刀疤,那一刀刻在所有朝鲜半岛人民的心上,让朝鲜民族的躯体血流不止。
如果说三八线是由一条苏美之间的势力分割线演变成的横断南北国家分界线,那么半岛北部还有一条更实在的地形线,那就是狼林山脉。
【当时大致地形|来自网络】
狼林山脉在朝鲜北部中央,大致呈南北走向,平均海拔约2000米。最高峰卧碣峰2262米。狼林山脉是朝鲜北部地形分界线和河流分水岭,将朝鲜北部分割为东西两个板块。
朝鲜战争期间,难以逾越的狼林山脉成为交战双方的战斗分界线,战场因此划分为西线和东线。
我们重点讲述的长津湖,位于狼林山脉东侧,常年冰封积雪,几乎不为外人所知,但1950年11月发生在朝鲜战场东线的一场大战,让长津湖家喻户晓。
有史学家称,长津湖之战是历史的拐点,是中美双方王牌部队改变历史进程的一场决战。
02
无论长津湖之战是不是拐点,有没有改变历史进程,当时的情况明摆着:
美军第十军在向长津湖地区攻击前进,意欲攻占朝鲜临时首都江界,而后向西转进,包抄西线志愿军后路;而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紧急入朝的目的,就是挫败美军的战略意图,挽救朝鲜人民军被合围的危局。
志愿军与美军在冰天雪地的长津湖的殊死搏杀,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会战之一。
被美军称为农民武装的中国军队所表现出的顽强精神和战斗力让世界震惊,美军的战略企图无法达成,不得不仓惶撤退。
七十多年过去,不少战争史学家还在争论东线作战的必要性,就像争论中国该不该出兵朝鲜一样,争得面红耳赤。
争论的焦点在于,东线战场的志愿军第九兵团仓促入朝,是不是犯了兵家大忌,与毛泽东一贯坚持的“不打无准备之仗”大相径庭。第九兵团的仓促上阵,主要表现在连过冬的服装都未换上,就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冰雪皑皑的长津湖地区与装备精良的“联合国军”交战,导致许多指战员冻伤冻亡。
志愿军的战略企图主要是想在西线吃掉“联合国军”的主力,如果当时将第九兵团主力调至西线,是否西线的战果会更大?而长津湖所在的东线战场,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交战双方没有必要在此大打出手。
美军中也有不少人持这种观点。
“长津湖地区根本就不适合军事行动,就算是成吉思汗也不会想去征服它。”美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在战后的一句话表明了他对美军高层指挥的不满。
但是,历史就是历史,它已经发生,没有“如果”。谁都可以在事后轻松点评局中人的做法,而当时那场战争的决策者和参与者已经把既成事实摆在了历史的天平上。
我们认为,史密斯无疑是长津湖之战的失败者,他的话不过是为自己和“联合国军”的失败寻找托词罢了。试想,连成吉思汗都不敢想的事,“联合国军”去长津湖干吗?
不按常理出牌,是军事家们的葵花宝典,麦克阿瑟更是一个出奇兵的高手。按理说,南朝鲜那个叫仁川的港口更不适合军事行动,可是麦克阿瑟偏偏说服了那些难缠的美国决策层,冒险登陆,不也赌赢了吗?如果他出兵长津湖,而志愿军放弃对抗,朝鲜的东线战场长津湖不会成为第二个仁川?谁敢保证?
作为历史的创造者或者是参与者,在参与历史的进程中,可能会有无数个选择,但是,当结局出现,历史就将盖棺论定,不管你承认不承认。
它可能鲜为人知,甚至不为人知,它只是静静地躺在消散殆尽的硝烟下面,就像长津湖夏天的湖水,微波荡漾着历史的尘埃;
它更像冬天的长津湖水,冰洁玉清,镜子似的提醒着人们——七十多年前,这里展开了一场震惊世界的王牌与王牌之间的生死决战,是交战双方永远无法遗忘的惨烈记忆。
03
长津湖之战,是一场双方都不愿意回忆的战役。美军陆战一师作战处长鲍泽上校有一段回忆录说:“我相信,长津湖的冰天雪地和中国军队不顾伤亡的狠命攻击是每一个陆战队员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噩梦。”
长津湖之战,志愿军战斗伤亡14000多人,冻伤减员近30000人,冻伤减员达兵团总数的32%,严重冻伤达到22%。
美国海军陆战队最精锐的陆战一师在长津湖之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根据美国公布的资料,在这场战役中,美军伤亡7000多人,其中阵亡及失踪2500多人,冻伤减员为7300人。
【长津湖,一定是一个让美国人想起来就发寒,做梦都能被吓醒的地方|来自网络】
美军在战后的评价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获胜,“联合国军”成功撤退。
战后,双方战史都对本方的作战行动大加褒扬。九兵团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在战略态势上取得了胜利。志愿军总部向九兵团发出贺电:“你们在冰天雪地、粮弹运输极端困难情况下,与敌苦战一月有余,终于熬过困难,打败了美国侵略军陆战一师及第七师,收复了许多重要城镇,取得了很大胜利。这种坚强的战斗意志与大无畏的精神,值得全军学习。”
中国《抗美援朝战争史》评价说:“九兵团在如此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发扬人民军队英勇顽强,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精神,同美军浴血奋战十余个昼夜,共歼敌13916人,予美陆战一师和步兵第七师一部歼灭性打击,打开了东线战局,并有力保障了志愿军西线兵团的侧后安全,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最后一句是毛泽东对长津湖之战的评价。
朝鲜方面的权威史料《朝鲜人民正义的祖国解放战争史》写道:“在长津湖畔包围的敌人的基本兵力,其大部分被歼灭,仅有一部分兵力在12月6日逃出重围向南退却。朝、中人民军部队追击退却之敌,扩大进攻的战果,在12月18日解放了咸兴。在马转里、阳德附近活动的人民军第二线部队,击溃拼命抵抗之敌,12月6日解放了元山。由此,东部战线敌人的地面部队退路完全被切断了。沿东海岸追击敌人的朝鲜人民军联合部队,配合向黄草岭、咸兴方向进攻的朝、中人民军联合部队,将敌人压缩到兴南、连浦地区,加以猛烈的打击。失掉地面退路的敌军残败集团,12月24日惊慌失措地从兴南乘船南逃。由此,入侵到三八线以北东部地区的敌人完全被驱逐了。”
某种意义上,该战彻底扭转了朝鲜战局。它也是一场改变世界历史的战争,让西方世界震惊;而斯大林在为战况之惨烈,战果之非凡流下眼泪的同时,整个苏联社会都对中国军队能用那么简陋原始的武器打败“联合国军”感到钦佩,开始真心实意地援助中国;另外,“支那”这个蔑称一夜间在日本大众的口语中消失,连沈阳战犯管理所的日本战犯也是在此之后才开始真心实意地接受改造。可以说,此战一举打出了一个全新的中国,中国的新纪元开始了。
但美国人输里不输面子,依旧口硬。战后,美国海军陆战队总结称:“陆战一师从包围圈中后退,带着可以使用的全部装备,后送了伤员,保持着建制突围出去了。……而志愿军九兵团的三个军都因参加长津湖作战受到损失而失去了作战能力,为了补充装备和整顿组织,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由此,联合国军在朝鲜能保持立足点还是必须放弃的危急时刻,避免了中国军队的12个师增援到第八集团军正面。”
美陆战一师也把长津湖作战视为其骄傲的资本,美国军方针对长津湖作战共颁发了17枚荣誉勋章、70枚海军十字勋章,是美军战史上为一次作战颁发勋章最多的一次。美国《时代》杂志甚至称“长津湖作战”“在美军历史上是无可比拟的……是坚忍和勇气的史诗……”
《时代》周刊对陆战一师的评价,更适合用来评价那些在兴南港周遭山岭上,无奈看着美军撤离的中国军人。
令人遗憾的是,除了少数英雄人物,九兵团战士们在这一个月漫长的战斗中“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史诗般的战斗,却甚少在战后被提及。
04
九兵团是在仓促之中入朝的,战前准备极不充分,入朝后又遇上了美军为了配合即将开始的总攻势,对朝鲜北部进行的大规模空袭,后勤补给极其困难,粮食、被服、弹药等物资无法送到部队手里,加之长津湖地区人烟稀少,根本无法就地解决食宿,部队雪地露营,出现了大量因冻饿而产生的减员。
“很显然,我们并没有为这一大型战役做好充分的准备,”二十军五十八师一七二团一营排长王学东回忆道,“在进入北朝鲜的第一个星期,我们就遇到了许多想象不到的困难。”
1950年的冬天是朝鲜50年间气温最低的冬天,二十军有的连队一个班只有一两床棉被。夜间,战士们将这一两床棉被摊在雪地上,十多个人挤在棉被上互相搂抱取暖,以抵御零下30℃的酷寒。
“我们对北朝鲜的冬天会有多么寒冷没有概念,”王学东说,“当部队进入朝鲜的时候,我们都没有冬装,没有手套、帽子以及棉鞋等冬天的必需品。我们部队的战士大多是来自年平均气温在22℃的华东地区。11月初我们离开家乡的时候,当地的温度还在15℃左右。两个星期后,我们到了北朝鲜,当地的温度已经降到了零下18℃。许多战士因为冻伤和感冒而跟不上队伍。我们师在第一个星期就有700名士兵因为严寒掉队。”
【长津湖地区海拔1000至2000米之间,当年恰好是50年不遇的严冬。九兵团官兵向美军后方穿插行军时,寒冷比敌人的子弹、炮弹更可怕。图为志愿军工兵部队积极抢修公路、桥梁|来自网络】
二十七军七十九师二三五团三连指导员邹世勇也深有体会,“我们的鞋还是胶鞋,所以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时候,脚都冻坏了。我们每人只有一床小薄被子,可是美军每人都有一件大衣和一个鸭绒袋,钻进去以后,把拉链一拉,特别抗寒。所以我们从服装保暖性上来说,跟敌人是没法相比的。”
“由于敌人掌握制空权,他们的飞机非常猖狂,见人就打,所以我们后方的运输特别难,”邹世勇说,“我们入朝时每人背一个干粮袋,大约有五六斤的高粱米,刚到了战场就吃完了。而美军的后方供应饼干、罐头、饮料,每个人都饿不着。我们的战士饿了,就抓把雪吃。后来部队指挥员觉得战士老是挨饿就没有办法打仗了,急着想办法筹粮。”
然而,就在这样的条件下,而且面对的敌手,是美军王牌——它的历史悠久而辉煌,参加过美国建国以来的大部分战争,从来没吃过败仗,享有“先驱师”和“常胜师”的美誉,可谓是美国陆军当中的“天之骄子”——志愿军战士们却爆发出了惊人的意志力。
日本防卫厅战史《朝鲜战争》评价道:麦克阿瑟试图征服北朝鲜的攻势以失败告终。日本军事研究者在战后试图分析,志愿军在完全没有制空权,极度缺乏装备、弹药、食物和防寒用具的情况下,依旧忠实地执行对敌人的进攻任务。我们至今难以想象,这些一个月内空着肚子,弹匣内只有几颗子弹的士兵,为何只要没有倒下,便一刻不停止那日渐绝望的漫长追击?日本学者认为,这就是毛泽东提倡的“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的精神。
在长津湖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作战,无论志愿军九兵团还是美陆战一师,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这两支劲旅的遭遇也充分展示了两军士兵的荣誉感和意志力。
志愿军为什么在自身后勤的匮乏、通信的不畅、攻坚火力不足的情况下能够与世界上第一流的部队对抗?如果说双方在作战能力上有什么差别的话,其实只有两个很抽象的名词,那就是战斗精神和牺牲精神。
美军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陆战第一师在通过水门桥之前,恐有埋伏,就派先头部队进行侦察,当美军的士兵摸到山头上之后,他们看到:在水门桥附近的高地上,志愿军一个连的官兵呈战斗队形散开,卧倒在雪地里,人人都是手执武器的姿态注视着前方,没有一个人向后,全部冻死在山上。
这个一百多人的连队,幸存者仅仅是一个掉队的战士和传达命令的通信员。纵观世界战史,也只有中国,只有中国的军人才有这样的战斗精神。
参战老兵徐邦理说:“当时,我们部队有个说法,敌人被我们打垮了,我们被严寒冻垮了,所以敌人突围的时候,我们拿不出部队去追击他们,这是我们最大的遗憾。”
1952年9月,第九兵团从朝鲜回国,车行鸭绿江边,司令员宋时轮要司机停车,下车后向长津湖方向默立良久,然后脱帽弯腰,深深鞠躬。当他抬起头来时,警卫员发现,这位头发花白的将军泪流满面,不能自持。这一颇具悲情色彩的场景无疑是对这场战役惨烈程度的最好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