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说了“再见”,也依然能“再见” | 专访《再见,那一天》编剧金璐

“给我一瓶酒再给我一支烟,说走就走我有的是时间,我不想在未来的日子里,独自哭着无法往前。”

飞扬的歌声,疾驰的汽车,光明的远方......在故事落幕之时,胡广来和梅湘携手踏上了新的旅程。

作为今年爱奇艺迷雾剧场的先导之作,《再见,那一天》以“拨开迷雾,点亮光明”为主题,创新性地从回归社会人员的视角切入,在短短的6集体量中讲述了胡广来、梅湘、武磊等刑满释放人员在社区民警全党愿的帮助下重新开启新生活的温情故事,呈现出一幅积极阳光,充满正能量的现实图景。

这个细腻写实的故事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如何去塑造剧中的这些人物?创作者希望观众通过这部作品领悟到什么?带着这些疑问,影视产业观察专访了《再见,那一天》的编剧金璐。

源于现实,回归现实

《再见,那一天》的创作源头来自于一篇与刑满释放人员和殡葬师有关的新闻。

金璐在采访时提到,“一开始触动我的是一篇关于'妈妈送你去天国’殡葬服务连锁机构的新闻报道。这个连锁门店是一位名叫付广荣的社会公益人士创立的,专门帮助刑满出狱的回归人士,给他们提供一个工作机会。”

这则真实的新闻引发了金璐对刑释人员和殡葬师这两个群体的关注,于是她敏锐地抓住了这个选题,思索着创作一个涵盖生命、希望、信仰等命题的故事。

从写人物小传到剧本第一稿完成,金璐只用了三个月左右的时间,这也得益于前期充分细致的准备工作。“这部作品带有浓烈的生活质感,为了内容更有可信度,信息的调查和收集是必不可少的,”金璐表示,“我最初先是找了相关的纪录片和各种资料来看,然后采访了我身边的几位狱警、民警和刑警朋友,以及我朋友家一位刑满释放的亲戚。另外我还跟当护士的妹妹进行了沟通,向她了解一个女性面对尸体是什么样的感受。”

不仅是故事的创作阶段,《再见,那一天》在拍摄过程中也为“真实感”的呈现做足了功课。为了匹配作品基调气质,剧组前往零下30多度的东北进行实景拍摄。秉承着“以真实记录的形式去还原生活”的宗旨,团队去往殡葬店、火葬场、监狱、墓地等多个场所实地取景,还组织车间主任和最优秀的倒钢水工人来还原工作场景,甚至全组人集体到殡仪馆去体验生活。这种实地拍摄的体感也会不自觉地去影响演员的表演,更进一步让观众感受到真实。

主创团队从现实中采撷的一点一滴,都通过作品得到了极尽真实的再现。冰天雪地、钢厂、军大衣、“二八大杠”自行车等,全都带着浓郁的东北民间味道。这个发生在偏远的工业化小城市,讲述平凡民警与回归社会人群之间温情互助,传递关于爱、信仰与救赎的故事,在“现实”的土壤里发芽破土,以“真实”来滋养和浇灌,最终开出了“写实动人”的鲜艳花朵。

足够普遍,足够特殊

人物塑造是《再见,那一天》的关键,这是金璐和主创团队达成的共识。

在金璐看来,越短的作品人物就越重要,只有在短时间内快速建立起典型有效的人物形象,让观众被人物所吸引,才能激发出他们继续看下去的欲望。

典型人物需要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个性,能够迅速抓住观众的眼球。剧中人物独具魅力之处,在于他们身上明暗交织的反差感。

胡广来肆意洒脱、热血冲动,有着年轻人的冲劲和韧劲。但二十年的牢狱生活,以及家人和全党愿的纷纷离去,将孤独融入了他的骨血中。民警全党愿善良正义,逗趣幽默,有着“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品格,可曾经执行任务时留下的心灵创伤,使他逐渐封闭情感,最终没有成家生子。从世俗角度看,这也是埋藏在他阳光形象下的一抹暗色。

还有看似性格泼辣、独立坚强,实则内心柔软、有过惨痛被家暴经历的梅湘;外表桀骜不驯,实际心地善良、会“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武磊等,他们身上呈现出的矛盾感和层次感,都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丰满、立体和鲜活。

与此同时,典型人物也需要体现出一定的共性和特定社会生活的普遍性,这样才能使观众产生共鸣。“他们几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都经历了从青春张扬到坠入低谷,再到重新找回生活希望和勇气的过程。”金璐总结道。

胡广来、梅湘和武磊都曾因一时冲动给他人造成过伤害,这给他们的身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也许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但每个人都时刻面临生老病死和生活的各种不如意,这些情感和体会在某些方面是共通的。

除了几位主要人物,金璐在配角的描摹上也无比的真实细致。一开始把胡广来当作情敌的“小瘸子”,在得知对方不喜欢梅湘后立马变得亲切起来;被殡葬店收留的女人深知梅湘对她的好,却还是迫于生计偷走了店里的钱;姐姐胡芳因为心底的埋怨和婆家的反对而疏远胡广来,但当有人来闹事的时候她还是会下意识地把弟弟护在身后。这一个个看似普通的小人物,映射的是现实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缩影,使观众能够准确地在剧中找到代入感和共鸣感。

说了再见,也能再见

金璐创作《再见,那一天》还有一个初衷,就是想写一个比较“沉得住气”的作品。“我之前写的大多是爱情、都市题材的作品,所以这次希望抛开时下的流行元素和各种商业因素,讲一个我自己想要表达的故事。”

作为一部致敬人民警察的现实题材作品,《再见,那一天》运用全新的叙事视角,以人们甚少关注的回归社会人员为主要刻画对象,将他们与人民警察之间积极正面的温情互动以及努力回归社会、找寻希望和理想的故事设置为内容发展主线,这对于主创来说无疑是一次新的探索和挑战。

“当时我们团队和平台也深入探讨过这个角度是否适合来做一个主旋律作品,担心故事走向会有所偏移,不过我们最终还是成功在创作过程中找到了平衡点。”金璐在采访中说道。

满载着主创团队的匠心与创新,《再见,那一天》用一个明亮温暖的故事,传递着深刻的社会洞察和浓厚的人文关怀,使无数观众热泪盈眶,就像这部剧的名字一样。

再见那一天,是与过去挥手道别,获得重生与救赎。“重生”作为这部剧作的核心,代表着胡广来、梅湘、武磊这样的回归社会人员,面对脱节的社会和他人异样的眼光,在全党愿这样善良正义的人的鼓励和扶持下,最终敞开心扉、抛弃过往,重新寻找理想,开始新的生活。

普通人的人生其实也是一样。相信一定会有一束光,扫去你过往的阴霾,让你真正放下过去,然后带着希冀与憧憬奔赴远方。

再见那一天,亦是再度相逢,与过去的“自己”相遇。“相较于一条不停朝前发展的直线,我觉得人生更像是一个不停纠结和盘旋向上的莫比乌斯环。”金璐这样形容道,“当你以为已经抛开了过往和曾经的自己,或许有一天它还会以一种回忆、一种感受乃至一股味道的形式出现,让你再度与过去'重逢’。”

这一解读中所包含的,是对生命与信仰的追求,也是这部作品想要传达的重要理念。当你重新“回到”过去的某一天,重新遇见以前的“自己”时,能够特别坦然的面对,然后怀抱着那个支撑着你的信仰,好好的活下去。

就像剧中的胡广来和梅湘,他们有彼此以及全党愿传承下来的精神力量做信仰和依托,所以即使在以后的日子里还会回想起曾经阴郁痛苦的过往,他们也能一直满怀希望的向前走。而在故事的最后,胡广来和梅湘也延续着从全党愿身上获取的光亮和温暖,继续照亮和融化武磊以及更多人的人生。

“希望观众看完这部剧能感叹'活着真好’,同时好好珍惜自己当下的生活。”金璐在采访结束时说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