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4陈璐:大学通修课的“四化”困境
关键词:大学通修课;困境//低欲化/悖论化/失配化/备胎化
摘 要:大学通修课沦为学生眼中的“水课”,原因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导致听讲学习的“低欲化”;其次是教学形式的讲授性导致养成教育的“悖论化”; 再次是课程目标的模糊性导致师生合作的“失配化”;最后是课程性质的通修性导致学习投入的“备胎化”。
大学通修课沦为学生眼中的“水课”值得反思。在现在的大学课堂上,我们会修习很多类似于思想道德基础和法律修养之类的通识课程,但越来越多的同学呈现出对这些课的厌烦情绪以至于在课程上“划水”,究其原因有以下四点:
一、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导致听讲学习的“低欲化”
教学内容的理论性过强导致“听讲”没兴趣和没必要。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如果讲课方式照本宣科的话,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失去聆听这门课的兴趣。此外,理论性的课程内容让学生可以在考试前针对要点进行突击复习,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弥补课堂上的缺漏。如果能将要点准确记住,取得一个相对漂亮的分数还是不成问题的。
二、教学形式的讲授性导致养成教育的“悖论化"
教学形式的讲授化导致无法实现“养成教育”。陈腐化和抽象化的教学形式无法引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些课开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了解自己的国家国情,培养爱国主义热情,但大多数课程设置并不合理,说教式的授课和硬性的考试,让这些本该陶养情操的课程变成了应付性的学习。
三、课程目标的模糊性导致师生合作的“失配化”
课程目标的难以描述导致师生难以形成“教与学”合作。课程的目标并不明确形成了师生之间的双向消极。此类课程一般都具有国家统一制定的教学目标,但下落到具体课程时这些目标往往并不能在短期内看到成效,有时甚至觉得目标是不可达成的,所以老师的授课是游离的,学生接受到的知识并不成体系,学生也不知道自己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是什么,这大大减弱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四、课程性质的通修性导致学习投入的“备胎化”
课程性质的通修性导致学生学习投入“低偏好”。当下信息化爆炸时代,学生们任务繁重,时间急缺,当通修课和其他专业课相比时,大多数学生更愿意将时间投入到更重要的专业课程上来,这也是通修课得不到重视,学生在课程上“划水”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