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治疗经验分享
一、本症痛经,化瘀止痛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痛经和其他瘀血性痛经有别,后者多由各种原因引起经血排出困难所致,若瘀血畅行或块膜排出,则腹痛立见减轻或消失。而本症这痛经往往是经下愈多愈痛,此乃子宫内膜异位于宫腔之外,中医所谓“离经之血”,因而造成新血无以归经而瘀血不能排出的局面。治疗固当遵“通则不痛”之则,以化瘀治本为主。然而在用药上应依据其病理特点,不能专事祛瘀通下,应采取促使瘀血溶化内消之法,以达通畅之目的。自拟方:当归9g 丹参9g 牛膝12g 赤芍12g 香附9g 川芎6g 桂枝4.5g 没药6g 失笑散12g 血竭3g。其旨在理气活血诸药中,配散寒破血见长之没药、血竭、失笑散,破散症积宿血,兼具定痛理血之功。服药当于经前或痛前3~7天之内,过晚则瘀血既成,日渐增加,难收预期功效。
二、本症血崩,以通求固
治崩中漏下,常法有塞流,澄源、复旧三者。暴崩久漏之际,总先取治标止血之法。本症之崩漏,因是宿瘀内结,阻滞经脉,新血不守,血不循经所致,故纯用炭剂止血,犹如扬汤止沸,往往难以应手。治此须谨守病机,仿“通因通用”之法,重在化瘀澄源。用“内异”Ⅱ方:当归9g 牛膝12g 赤芍12g 香附9g 熟军炭12g 生蒲黄9~60g 丹参12g 花蕊石15g 血竭3g 震灵丹(包)15g。于经前3~5天开始服。蔡师用药每喜轻简,唯蒲黄此药,常据崩漏症情,超量用之,多则可达30~60g。蒲黄专入血分,以清香之气,兼行气血,故能导瘀结而治气血凝滞之痛,且善化瘀止血,对本症经量多而兼痛经者尤为适者。方中还常佐山羊血、三七、茜草等,以加强化瘀止血之功。经净之后,遂取复旧之法,重在益气生血之品调理,以固其本。
三、本症发热,祛瘀为要
经前发热,在本症患者中也占相当比例。经期发热素有外感、内伤之分。本症发热系瘀血内结,郁而化热之故,治疗理当专于活血化瘀之法。主用“内异”Ⅲ方:云茯苓12g 桂枝4.5g 桃仁10g 赤芍10g 丹皮10g 皂角刺20g 鬼箭羽20g 石见穿15g。往往在1~2周期内发热即见消失。
四、本症不孕,攻补兼顾
本症之不孕率为22~66%。对于这类病人,治分三期:月经净后至排卵期,以育肾通络之“孕”Ⅰ方(云茯苓12g 石楠叶10g 熟地15g 桂枝2.4g 仙茅10g 仙灵脾12g 路路通10g 公丁香2.4g 川牛膝10g)合“内异”Ⅲ方治之;排卵后至经前3~7天用育肾湿煦之“孕”Ⅱ方(生地熟地各15g 云茯苓12g 石楠叶10g 鹿角霜10g 仙灵脾12g 巴戟10g 肉苁蓉10g 旱莲草12g 女贞子子10g 淮牛膝12g)合并“内异”Ⅲ方治之;经前数天至经净或痛止,选用“内异”Ⅰ方或“内异”Ⅱ方化瘀、调经、止痛。对基础体温转为典型双相,并示相对高温者,则化瘀之品须在经来后使用,慎防坠胎。
五、本症症瘕,消症治本
症瘕是本症患者共有症状,兼存于各种类型中,此为疾病之根本。蔡师按“血实宜决之”治则,于经净后以“内异”Ⅲ方消症散结。疗程一般较长,往往在三个月以上方能见其病灶有缩小现象,故坚持服药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