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耀健:基干民兵想立功(外一篇)
作者插队时在知青农场留影(作者提供)
基干民兵想立功
作者:杨耀健
插队那年我19岁,在同龄人中算是长得高大的,首批被编入基干民兵。时值十年浩劫后期,阶级斗争之弦绷得极紧,白天搞“农业学大寨”,晚上还要参加护桥护路,弟兄们都喊遭不住,遇上值班总要找借口赖在土屋里睡觉。我当时正努力争取入团,表现积极,上面有任务从不推辞。
有次农场传达中央红头文件,说是有个反动分子从军队跑出来,随身携带着手枪,非常危险。考虑到西昌地处大小凉山腹地,这个坏蛋有可能溜到这里来打游击,领导上要求民兵提高警惕加强巡逻,发现此人立即逮捕。他的职务是个军长,叫做余某某。
听到这个消息我兴奋了许多天,知青的最大奢望就是能有一个工作,若是苍天有眼,让我遇到那个坏蛋并把他抓起来,我不仅可以立功受奖,还能端上铁饭碗,找女朋友不成问题。至于危险不危险,我连想都没有想,在电影中,英雄人物是无往而不胜的,抓一两个坏蛋手到擒来。
在焦急的等待中,终于轮到我光荣执行任务。那天吃过晚饭,我和小王早早去到农场场部,各领到一支“中正”式步枪,内有五发子弹。我们在衣服外面扎紧皮带,胸前挎着塞进树枝的空子弹带,又把步枪扛在肩头,顿时觉得威风凛凛不可一世,故意到女生宿舍附近去走一趟,表现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女生不理我们,装着没看见。有什么了不起的?好吧,现在该你们傲慢,等我们凯旋归来,你们就知道好歹了。
是夜月隐星沉山风呼啸,手电筒的微弱光柱顶多能照几米远,我和小王深一脚浅一脚,在初冬光秃秃的田坎上巡逻。说实在话,累了一天真想找个地方蒙头大睡,但万一错过了立功机会,我们将抱憾终生,所以都强打精神,眼光决不放过任何移动的目标。走着走着,一个庞然大物映入眼帘,那就是有名的麻栗铁桥,成昆铁路横贯而过,是民兵巡逻的重要目标。就在这时,小王急促地对我说:“桥下有人!”
我顺着小王手指的方向看去,主桥墩下果然有个人影,睡意顿消,赶紧持枪飞奔过去,喝令他站起来接受检查。那个人全身裹着黑披风蹲在地下,连头也不抬,这就更加可疑。我仗着年轻气盛,猛然掀开他的披风刚看了一眼,马上吓得魂飞魄散,扔掉手电筒大叫一声拔脚就跑。慌乱中,小王竟然摔了跤,跌得鼻青脸肿。跑出一里地开外,我们才停下来,坐在路旁喘粗气。
你猜我们看见了什么?那是一张不成形的脸,鼻子只剩三角形的窟窿,嘴唇全无,两排白牙露在外面,苍白的额头上覆盖稀稀拉拉的乱发。原来附近有一个麻疯病院,他是从那里偷跑出来的病人。
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愿去巡逻。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据《四川日报》报道,巴山蜀水间已铲除了这种怪病,彻底埋葬了瘟神。
(本文图片除作者提供外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梦回最忆放牛巷
最近重回放牛巷,只见高楼处处,大道平整,难觅老宅踪迹。岁月的河流已将往日的一切卷走,汇入了历史的海洋,可我依旧记得就在拐角处,曾有一个普通的院落收藏过我的童年。
放牛巷:作者尚在襁褓中
放牛巷在渝中区火药局巷附近。我的父母都是辛勤的医生,成年忙于工作,因此将不谙人事的我寄放在祖父祖母家,也就是放牛巷13号。住惯了拥挤的单位宿舍,突然置身于宽广的院坝,站在前廊俯视院墙下一片碧绿的梧桐树叶子,趴在后廊远眺长江,我的心内充满喜悦,竟连饭也忘了吃,祖母叫了几次才上桌。
老宅有围墙,墙外是一条曲折的石板道,卖麻糖、炒米糖开水、盐茶鸡蛋的小贩们的兜售声,补锑锅织篾席修桶打箍的手艺人的吆喝声,常常就在狭窄的巷头巷尾高一声低一声地远去。附近还有一家铁匠铺,夜来火光耀目红焰灼灼,叮叮当当的锤声常伴我入梦。若是哪天手里拿着个铁夹子刮得嚓嚓响的剃头匠来了,我就要设法躲起来,因为那厮将耽搁我玩耍的大事。
作者(后排抱着幼儿)与祖父、祖母、父母和幺叔留影
那时的老百姓不谈风花雪月,注重的是柴米油盐,贫困的街坊四邻收入微薄,为了避风寒,在竹片夹壁墙上糊满了旧报纸。煮饭烧柴灶,袅袅的炊烟像有根似的,不断从缝隙中长出来,然后弥漫了整条街。盛暑的傍晚,耐不住酷热的人们早早在地下洒了水,架起凉板凉床,摇着蒲扇纳凉闲话。婆娘嚷着叫着,把肮脏的孩子赶进大木盆去洗澡,累了一天的汉子,双手摩挲着撑满绿豆稀饭的肚皮,几分闲适几分满足。
孩提时的作者
围墙内有幢两楼一底的小洋房,据说从前是官僚的房产。后院是个小花园,海棠逢春绽蕾,向日葵入夏摇曳,桂树秋后飘香,万年青冬来常绿,是我和小伙伴自由驰骋的天地。院里住着八九户人,男主人都知书达理,奉行“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准则,平日互不串门,逢年过节来拱拱手,把些吉利话说与同道,也是秀才人情纸半张。几位女眷反而亲热得多,闲来要搓几圈麻将,但决不赌博。
祖父满肚旧货,国学底子极厚,早年育才树人名重士林,赋闲在家不忘根本,把我当成学童来调教,也不管我听得懂听不懂。秦汉风,唐宋雨,就那么一点一滴灌进我的脑海里。我必须学着去翻书报,老人家一高兴,就会带我去王爷石堡茶馆,途中要经过一个杂货铺,我对玻璃瓶里那些花花绿绿的糖果、油黄稣脆的饼子和货架上的鞭炮很感兴趣,祖父说不定会开恩奖励他好学的长孙。
作者与母亲留影
父亲是孝顺之人,家庭观念极强,喜欢热热闹闹团圆的那份天伦之乐。节假日他和母亲会买点可口的食物,到放牛巷来聚会,正读高中的幺叔也要赶回来打牙祭。这种日子老人们格外开心,祖母不断走到台阶前,看看儿子媳妇是否进门,以此决定炒菜下锅的时刻。善饮的祖父半杯曲酒下肚,便有掌故不断,宏论夺人。
那一切仿佛还是昨天的事,屈指一算已过多年,先辈俱已作古,老宅也消失在城市的阴影中,岁月无凭,该是人生的一大苍凉了。但我相信有过的生活是真的,相信老人依然与我同行,引导我步出惆怅,迎接灿烂的山城春光。
(本文图片作者提供)
作家近照
杨耀健 男,汉族,1953年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重庆市作协会员,曾任《重庆文史资料》副主编、副编审,重庆市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专职副主任。
代表作有:《宋氏姊妹在重庆》(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没有公开的秘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虎!虎!虎!》(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史迪威与中国》(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杨耀健自选集》(香港天马图书公司出版)、《西南局第一书记》(重庆出版社出版)、《解密飞虎队》(重庆出版社出版)、《商界集萃》(重庆出版社出版)、《春风又绿两江岸》(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与人合著《陪都人物纪事》、《名流写真》、《重庆——中国西部明珠》、《宋庆龄在重庆的故事》、《重庆与名人》、《巴渝轶闻掌故》。
主要获奖作品:《宋氏姊妹在重庆》1989年获建国40周年重庆文学奖,《热土纪事——评作品集〈点击重庆〉、〈走近重庆〉》获重庆市第二届文学奖评论奖,长篇小说《西南局第一书记》获重庆市第三届文学奖提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