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爱戏如命的老两口-刘乃崇、蒋健兰夫妇(中)

刘乃崇(1921-2011)、蒋健兰(1931-2005)

我特别欣赏老两口对难于言传的戏曲演唱的精彩描绘,他们对不少名家的脍炙人口的演出,刻画如缕,历历如绘,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不禁悠在神往。常见的一些评论文章,只用诸如“表演细腻传神,演唱声情并茂”等套话,使人不得要领。而在刘、蒋二位高手笔下,自是神采飞扬,别有一番风光。你看,乃崇先生对川剧名旦胡漱芳在《打神告庙》中扮演敫桂英的出场描写:“……一开场,敫桂英即自远方走来,她喊一声‘王魁! 贼呀! 贼呀! ’凄厉的声音,喊出了愤恨、绝望的心情。她头顶黄钱,手持信香,青衣甩发,上场来,两眼微微迷离着,赶步上前,两眼突然一睁,光芒四射。这个敫桂英不是懦弱的,无力的,相反,她强毅的性格在眼睛突然一睁中显露了出来。”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看到这个“眼睛里像是喷出火来”的敫桂英,在三次打神中,不可遏止的愤怒、怨懑。作者由衷地赞扬道:“胡漱芳同志把敫桂英冲动的心情表演得十分激烈,像是一股江流,从高处冲下,一个回旋,再猛然‘砸’下来,然后一泻千里,在人们的心头激起了极大的波澜。对于世态体会不深,对于人物理解不足,爱憎不够分明的演员,纵有很高的技术,也不可能演得如此激动人心。而演唱技术达不到高度的成就,也不可能把人物刻画得如此深刻,如此准确。”笔者有幸多次观看过胡漱芳的演出,深感乃崇先生的描写同样如此深刻,如此准确。难怪数十年之后,乃崇夫妇路过重庆,早已息影舞台、深居简出的胡漱芳特地前往拜访并设宴招待,表示对艺术知音的满怀感激之情。同时,在《王万梅演唱艺术的魅力》一文中,老两口对晋中晋剧团大青衣王万梅在《教子》、《芦花》等剧中的演唱艺术,缕析得精细入微,将“声情并茂”的含义铨释得有声有色,血肉丰满。即使没有看过演出的观众,读了两位先生的评论,也会被“唱足晋剧味,演尽母子情”的魅力所倾倒,为王万梅的艺术所折服。毫不夸张地说,书中类似的描绘,俯拾即是。宛如高级厨师烹制的美味佳肴,品种花样繁多,让人品味不尽。

三、厚积薄发,左右逢源,触类旁通,常常能收到举一返三之效。由于刘、蒋二位见多识广,博闻强记,头脑里储藏的剧目多、演员多、演艺多,因此在记叙、描写某一对象时,常常由此及彼,从比较学的角度,申发开去,使人获得更多的启迪。记得1958年秋,当时我还在四川大学读书,从创刊不久的《四川戏曲》上读到题为《抓住一点,细写人物》的文章,其中对川剧《御河桥》“三赶”的分析,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一直未忘。这篇文章的作者正是乃崇先生。今天重读这篇文章,仍然感到它通过对几个剧目的相较相析,研究传统剧目的一种表现手法——抓着一点最能表现人物心理的地方,一再地写,重复地写,发展变化地写,认为是一种成功的经验,可以作为新创作的借鉴。这一看法是从实践中来而又反过来影响实践的。剧作家魏明伦曾谈到他在《四姑娘》一剧中借鉴《三击拳》而创作出扣人心弦的“三叩门”。他的实践与刘乃崇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再如前面提到河北梆子名家贾桂兰演出《杜十娘》“沉箱”时,左手抓住李 甲,右手抓住孙富,骂完这个骂那个,痛快淋漓,十分强烈。而京剧名家荀慧生处理就不一样:“杜十娘一见孙富,恨不得马上冲过去一把抓住孙富,却因两船相隔,没有跳过去,一脚蹬在船帮上,船一歪,人一晃,场面上有水声,便站住了脚,指着孙富骂起来。”荀先生说:“真要跳过去把孙富抓过来,看着很痛快,却破坏了表演的真实。”两种处理,各有特点,难分高下。乃崇先生认为:“除去对人物性格上理解有异,更因为剧种的风格不同。梅兰芳总是强调每一个剧种都有它的独特风格,可以吸收别的剧种的好东西,可是‘不要在吸取别人的东西的同时,去掉了自己的传统风格’”。从一个细节处理入手,通过比较的方法,说明一条道理,一种规律。夹叙夹议、虚实结合,以小见大,使人领悟到更多的东西,这正是二位先生戏曲评论的特点之一。这是那种见闻有限、就事论事的文章,难以企及的。

四、不虚美、不隐恶,有好说好,有坏说坏,坚持实事求是。实话实说,难;要一以贯之,更是难上加难。刘、蒋二位先生以正直知识分子的艺术良知和社会责任感,数十年如一日,坚守这条原则。不信,你看,写于四十多年前的《评秦腔<游西湖>的改编本》,对改编的成败得失进行了有 理有据的分析,今天重温这篇尘封已久的文章,仍然感到其份量不轻。写于去年的《出人出戏走正路》一文中,他们引用著名导演李紫贵先生生前对上海演出的《宝莲灯》的看法:“他对我们说,把力气都费在机关布置、高科技上,把宝莲灯搞得满场飞,甚至飞到观众头顶上,十分炫奇,可惜没有写好、演好人物,把劲儿使歪了。”老两口显然是同意这种看法的——尽管可能得罪一些人。再如《对群众负责的艺术家》一文,在赞扬杨兰春同志坚持为群众写戏,“把戏送到农村,真正做到了和农民打成一片”的同时,深有感慨地说:“现在好多人不这么搞,而是关起门来写,关起门来排,关起门来演,专搞些个汇演戏、调演戏。搞出来参加个什么节,闹俩奖就扔了。有人说,这是对上负责,就是不对群众负责,搞出戏来,不是为了卖票,不是为了群众有好戏看,而是为了应付上边,为了报账。其实,上边好应付些,只要内容好、思想好、政治好,就成功一半了。可是下边就难应付了,必须让他喜欢看,喜欢到愿意花钱买票才行。上边认为好,下边也认为好,才真是质量高。”这番针砭时弊的话,语重心长,掷地有声。借用曲润海先生的话:“他们的急切心情跃然纸上,他们不客气不避嫌的作风令人钦敬,他们的意见应该受到尊重和采纳。”在某些戏曲评论日益沦为变相说明书和廉价广告的今天,在真正的戏曲评论“缺席”、“失语”的今天,我们多么需要刘、蒋这样具有真知灼见、敢于直言不讳的评论家啊!

(中)

(0)

相关推荐

  • 京剧里的骨气和正气(八)

    程砚秋的演艺事业越来越成功,自己又怎样看待呢?他有自己的人生感悟. 1931年12月11日他公开发表了<检阅我自己>一文,回顾十年来演绎新编剧目的得失,加以反省甚至是批判.他说,罗瘿公先生 ...

  • 刘乃崇 蒋健兰:李鸣岩功力不凡

    李鸣岩 李鸣岩在她的舞台生活五十年专场演出时,演了两出老生戏<辕门斩子>.<战太平>(选场)和两出老旦戏<望儿楼><洪母骂畴>,出出精彩,俱见功力. 鸣 ...

  • 【转载2】王瑶卿改戏(刘乃崇、蒋健兰)

    私密:[转载3]王瑶卿改戏(刘乃崇.蒋-     三.改戏的基础 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改戏的.改戏的人必须要有自身的基础. 刘曾复老学长说:"学要跟会的人学,改要用会的人改,不然戏就要学坏了. ...

  • 【转载1】王瑶卿改戏(刘乃崇、蒋健兰)

        一. 改戏的目的 谭鑫培.王瑶卿.余叔岩.四大名旦他们都在改戏,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改戏呢?其实都同样是为了王瑶老所说的:"就因为改了以后唱着听着都好嘛."改戏不仅只是为了唱的 ...

  • 刘乃崇、蒋健兰:王瑶卿改戏(一)改戏的目的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一. 改戏的目的 谭鑫培.王瑶卿.余叔岩.四大名旦他们都在改戏,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改戏呢?其实都同样是为了王瑶老所说的:"就因为改了以后唱着听着都好嘛."改戏不 ...

  • 刘乃崇、蒋健兰:王瑶卿改戏(二)改戏的原则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刘乃崇.蒋健兰:王瑶卿改戏(一)改戏的目的 二.改戏的原则 北京市第一届文代会是在1950年5月底举行的,王瑶老当时是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聘任的名誉教授,是出席大会的代表 ...

  • 刘乃崇、蒋健兰:王瑶卿改戏(三)改戏的基础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刘乃崇.蒋健兰:王瑶卿改戏(一)改戏的目的 刘乃崇.蒋健兰:王瑶卿改戏(二)改戏的原则 三.改戏的基础 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改戏的.改戏的人必须要有自身的基础. 刘曾复老学长说:& ...

  • 刘乃崇、蒋健兰:王瑶卿改戏(四)改戏的做法

    四 改戏的做法 王瑶老当然是刘曾复老学长所说的"会的人"了,他应该是有资格来改戏的了,但是他改戏也并不是他一个人在那里改,他回答访问者的问题时是这样说的: "说到改戏.编 ...

  • 【广东】樊静希《我爱端午节》指导老师:刘曼

    我爱端午节 东华小学(生态园)校区 三年级 樊静希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我最喜欢的节日当然就是端午节啦! 每年端午节,妈妈都会去市场 ...

  • 南京名医干祖望104岁仙逝 一辈子爱书如命

    南京名医干祖望104岁仙逝 一辈子爱书如命 原创江苏新闻2021-05-07 10:04:38 17岁拜师学习中医,104岁仙逝,干祖望是现代中医耳鼻喉科之父,也是南京的"藏书状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