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的底层运行规律
一 “利”是人的原动力
软件运行的底层逻辑,是二进制,0、1;人类运行的底层逻辑,是利害,或称吉凶。 利害、吉凶,也是二进制。01只是符合,表示的是两个判断:真或假、有或无、好或坏。通过这样的判断,软件程序可以调控硬件。同理,吉凶也可以调控人类行为。趋吉避凶、趋利避害,便是具体的调控。
《孙子兵法》讲:非利不动。又说: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动还是不动,看是否有利。无利不起早。驱使人行动的原动力,是利。
司马迁总结得非常好: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对个体的人而言,一切的利,都与一个“我”字相关——要利己。最低诉求是自我的存续——活着,繁衍。在存续之上,发展出了捍卫自我、表达自我、强化自我、实现自我的追求。实现自我,是为了更好地存续。
活着是非常高的目标,而不是基本诉求。活着并不容易,生命非常脆弱,人类长期活在危机当中,形成了受害者心理,因此会过度补偿,贪得无厌,希望多累积一些保证自己安全的东西。
利己,是人类行动的原动力。
二、 社会是实现“利己”的必要手段,也是制约过分利己的必要条件
人类极难独善其身。个人的利通常是建立在社会反哺基础上的。个体安危需要社群保护,个体生产需与他人协同。
要活着就要生活资料,要生活资料就要劳动。协同劳动是劳动的高效手段。协同劳动形成了社会。人类天然是社会动物,人类需要社会。
因为人是社会协同的生物,所以,人类的利,主要从社会协同中来。在协同中,个体为社会创造的价值越大,获得的社会的回馈价值也越大。利他是为利己,是谓成人达己。
利他是更好的利己手段。越利他,越利己。投桃报李、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来而不往非礼也、知恩要图报,这些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倘若一个人被社群认为是忘恩负义的,就没有人再愿意和他合作,这样,这个人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因此,你利益的人越多,利益你的人也会更多。
社会也会制约一个人过分的利己。不患寡而患不均。一个人太富,显得其他人贫穷,这对其他人而言,是一种伤害。所以社会会有仇富心理。一个人要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往往会伤害其他人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其他人就会出来反对他。
人类在社群中是一种博弈机制。一个人获利需要社会,一个人过分获利会被社会制约。
三、 人类社会是在“治乱循环”中前行的
“治”指的是博弈均衡状态,参与博弈的各方原则上同意目前的状态,虽有不满,但这种不满没有积累到需要推翻当前规则或者有能力推翻当前规则的地步,这样的时代,就是和平稳定的时代;“乱”指的是博弈均衡被打破,矛盾尖锐化,对现行规则不满的人很多,社会呈现更多的是抗争而不是合作。
社会总是在治乱循环中前行,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规律。但这种治乱循环,不是完全地重复自己,而是螺旋上升的。新的平衡规则和老的平衡规则有些是近似的,有些则完全不同。
打破均衡的导火索,是阶级矛盾激化,无法调和。形成阶级矛盾激化的原因,是对利益分配规则的不满。利益分配规则属于生产关系,这种关系所以会从满意变为不满意,是因为生产关系没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治世也有乱,处理治世之乱的方法,是改良、变法;到了乱世,就是革命。人类社会总是在变化运动的。所谓的治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乱中也必有序,因为人类自身的逐利动机会驱使人类找到均衡的规则。
生产关系所以会和生产力不适应,是因为生产关系是一种约定的规则,是相对静态的,而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一个不停的变,一个变化缓慢,就会导致不适应。生产关系的最核心,是所有制。所有制是贯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全流程的,当价值贡献变化(生产方式变化),而所有制(主要是分配方式)不变,就会有矛盾。譬如一个人贡献了一家公司百分之九十的业绩,这个人却只拿基本工资,这个人就多少会生出怨气。怨气就是矛盾的体现。
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规则要适应时代的变化。技术创新会改变生产方式,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形成新的利益阶层。这当然就会和老旧的生产方式及其捍卫者有竞争。短期内可能会有回头浪,长期看,赢的总是先进生产力。因为先进生产力符合人的逐利本性,有人尝到甜头,就会追加投入,其他人看到了,就会跟风。
四、 我们该如何做?
成人达己,利不可独占,舍满取半,细水长流。
先进生产力是服务更多人的方式,成就更多的人,就能成就更好的自己,因此,要探寻更好服务更多人的方式。
洞察消费者行为,要回归到一个利字:贪便宜、懒惰、从众、虚荣、攀比、妒忌,背后都有一个利字。
这是众生的业习。入世做事,要恒顺众生。